聯電技轉英特爾 專家:不符經濟效益
然產業專家指出,英特爾若以百億元取得聯電授權至其他地區生產,並不符合經濟效益,直接下單委外,由具成本競爭優勢之臺廠纔是明智之舉。
英特爾表示,不對市場傳言做出迴應。英特爾持續與晶圓代工夥伴密切合作,藉助雙方專精領域,共同推進半導體發展、滿足市場AI需求。未來,將持續專注於實現電晶體微縮及晶片性能的提升。
供應鏈指出,英特爾其實有采用Arm架構之經驗,如基礎設施處理器(IPU)、及開發基於 Intel 18A製程的低功耗系統單晶片(SoC),透過與 Arm 的合作關係,深化終端應用層面之佈局。
此番再找上聯電技轉12奈米Arm架構,供應鏈推測,英特爾可能正在爲Fab完全拆分鋪路,率先尋找各項IP技術授權及因應成長需求預先準備。
不過,現階段而言,供應鏈業者指出,英特爾是做先進製程的公司,付一筆高額權利金取得12奈米技術授權,再回到美國廠生產,並不合乎經濟效益,直接將訂單委外交由聯電代工生產較爲合理。然而並不排除是中美脫鉤,去中國大陸化之可能。
供應鏈坦言,目前已經看到成熟製程國產化外溢效應持續發生,來自陸系IC設計業者訂單持續流出,未來趨勢只會更加明確。不過,同樣地臺灣成熟製程業者也同樣會受惠非中系客戶去中化的影響,接獲更多毛利更佳之訂單。
供應鏈透露,歐、美客戶同樣擔心牽扯美方制裁力度及不確定性,尤其2024年近美國總統大選,制裁禁令隨時都在改變,與其提心吊膽下單于陸系晶圓廠,不如多加價格投產於聯電、世界先進等臺廠,亦爲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