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電涉竊機密 彭博分析:臺失智財權信任危及經濟 被賞一巴掌

聯華電子Fab8S廠。(圖/記者周康玉攝)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美國司法部1日宣佈起訴臺灣聯華電子公司及3名高層,原因爲涉嫌竊取美國半導體公司美光科技(Micron)的商業機密彭博專欄作家高燦鳴(Tim Culpan)認爲,此舉有如賞了臺灣一記耳光,因爲身爲美國客戶大陸供應鏈之間的關鍵合作伙伴,一旦臺灣保護智財權能力受到質疑,很有可能危及臺灣的經濟續存。

高燦鳴直言,這已經不是臺灣的信譽第一次受到「關注」,因爲執法不力是臺灣的通病,包括內線交易與確認客戶身份(KYC)等規定都相當薄弱,「我懷疑,這中間可能有許多智慧財產權盜竊的案件。」

他提到,聯電多年前在大陸就已經涉及多起可疑交易。舉例來說,時間回到十多年前,聯電違法投資蘇州和艦科技(He Jian Technology (Suzhou) Co.)被處以15萬美元(約新臺幣465萬元)罰款,但法院在多年後改判無罪,顯示臺灣法律架構薄弱與不完善;到了2009年,聯電買下和艦股權,蔑視臺灣力圖保持本土開發技術的努力。

►影/美起訴晉華、聯電與3臺灣人 控竊取美光2690億元商業機密►中美紛爭波及聯電 因美禁售令暫緩與晉華合作►聯電遭追殺!美科技大廠控「經濟間諜」 副總等5人收傳票

高燦鳴認爲,智慧財產權並不是臺灣法規唯一薄弱的地方,以2016年兆豐金違反洗錢規定遭到美方重罰1.8億美元的事件來看,兆豐銀的法遵制度簡直如同「空殼」(hollow shell)。

此外,臺灣的另個隱憂在於網路安全,最新案例就是臺積電8月受到WannaCry變種病毒攻擊,部分產線停工,堪稱臺灣史上最大規模資安事故。高燦鳴提到,「臺灣當局多年來在這方面能力不足,且在對抗威脅這塊不感興趣。」

就在聯電被控泄密美國公司機密給陸資背景的公司的消息傳開後,高燦鳴表示,「這居然不讓我感到意外,儘管我們應該要感到相當驚訝。」

文章提到,臺灣方面花費長達40年時間以及砸下數十億美元打造而成的科技版圖,這對西方企業來說早已轉化爲信任,也就是臺灣夥伴能夠保守商業機密。而智財權是美方與陸方貿易戰核心議題,高燦鳴認爲,「如果外界對臺企守護商業機密失去信心,那麼來自全球的客戶便沒有理由繼續下單給臺企」,因此臺灣的智財權守護不僅是政治安全議題,而是攸關經濟續存的一大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