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7年規模世界第一 大陸仍不是物流強國

連續7年規模世界第一,大陸仍不是物流強國。(示意圖/shutterstock)

觀察者網報導,據中國大陸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網站8日消息,2022年中國大陸社會物流總額達347.6兆元(人民幣,下同),物流業總收入12.7兆元。中國大陸物流市場已連續7年位居全球最大規模的物流市場。全國A級物流企業已超過9000家,中國大陸物流50強企業收入合計近2兆元,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物流企業開始涌現。

但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黨委書記、會長何黎明指出:「要清醒地認識到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還不是『物流強國』」。「整體物流效率仍然不高、產業物流供需適配性不足,物流企業綜合競爭力還不強,農村物流、冷鏈物流、航空物流等短板仍然突出,生活物流滿意度有待提高。」何黎明稱。

何黎明認爲,當前發展現代物流體系,還需要持續推進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推進物流新治理。二是強化物流新基建。三是抓住物流新引擎。四是構建物流新生態。

觀察者網報導,今年大陸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多次提及物流產業。對於物流業的發展,代表委員也積極建言獻策。

大陸全國人大代表,遼寧省第十四屆人大常委,遼寧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餘淼傑建議,有關部門應加大對供應鏈基礎設施建設和數位化、智慧化轉型的支持力度,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

比如從國家戰略的角度出發,推進供應鏈的數位化智慧化升級,指導地方政府制定針對性發展規畫。另外,可加強供應鏈基礎設施建設,通過政策扶持和資金支援等手段鼓勵供應鏈核心技術創新,培養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供應鏈技術服務企業。

在降低社會物流成本、提升流通效率方面,餘淼傑則建議採取切實措施,降低有形的物流成本、縮短物流的時間,如廢除多餘的貿易關卡、取消冗餘的檢查站、取消過高的過路費等;打通鏈結消費端-企業端-政府端的數據壁壘,以數據整合共用打造供需靈動匹配、業務高效協同、彈性智慧的社會化供應鏈網路,構造國內統一大市場。

大陸全國政協委員、京東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京東雲事業部總裁曹鵬表示,中國大陸供應鏈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較爲突出,特別是在西部偏遠地區,雖然包括生鮮農產品在內的地方特色資源豐富,但由於產業基礎薄弱和財力不足,數位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後,現代化物流、智慧倉儲佈局較爲缺失,已經成爲影響西部偏遠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

曹鵬建議,大陸應加大對供應鏈基礎設施建設和數位化改造的支持,推進偏遠和農村地區的供應鏈和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包括產地倉、冷鏈及大型智慧供應鏈中心等。他同時提出,地方政府在制定智慧城市、產業集羣和鄉村振興等專項發展規畫時,應對供應鏈體系進行統籌佈局、前置佈局。

大陸全國人大代表、傳化集團董事長徐冠巨表示,公路城市物流中心是城市重要物流基礎設施,其數位化改造可以充分提升物流運行效率與品質,促進供應鏈效能提升。但是,當下公路物流基礎設施的數位化程度仍然較低,公路物流園區的數位化投入佔實際投資總額的平均值僅爲9.2%。

徐冠巨建議,設立公路物流基礎設施數位化改造重大專項支持,同時,應儘快推出公路物流基礎設施數位化標準,包括數位化園區頂層設計、行業標準及數據標準,從頂層設計引導數位化升級,並在重點專案建設中評選一批標竿示範項目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