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新視界-用經濟推動兩岸社會共同體

臺商身分定位再思考

一是以創新思維爲兩岸經濟合作尋找新的增長動力與新的合作模式。大陸產業鏈的不斷完善促使在陸臺商逐步「本地化」,對臺產品出口拉動力逐步減弱;大陸投資環境不斷完善則要求臺商必須重新思考身分定位。

市場規律推動兩岸經濟合作由「垂直整合」向「水平整合」發展,這要求兩岸相關業者摒棄舊思維、改用創新思維看待彼此:對臺灣而言,大陸不應只是加工基地,而是需要長期深耕的內需市場;對大陸而言,臺灣不應只是資本、技術與管理經驗的單向輸出地,而應是未來創立世界品牌的重要合作者。

二是以開放心態推動兩岸經濟合作儘快實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當前兩岸經濟合作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雙邊開放嚴重失衡。大陸持續鼓勵臺商深度參與大陸經濟發展,臺資在陸投資金額累計近千億美元,並在諸多領域獲得國民待遇。但臺對陸資則採取嚴格管控態度,不斷對陸資入臺項目叫停喊卡,直接阻止了兩岸在IC設計等產業領域的資本整合。

必須指出,當前兩岸產業競爭力水平不斷拉近,已在不少產業出現了激烈競爭,尊重市場規律、順勢而爲推動兩岸產業儘快整合纔是臺灣保持並提升自身產業競爭力的根本出路。

三是重視兩岸經濟合作的溢出效應,實現兩岸經濟整合與兩岸社會融合的聯動發展。兩岸經濟合作的不斷深化推動兩岸人員往來的日益熱絡,直接培育出了一個龐大的「兩岸族」羣體,有力推動了兩岸社會融合。

推動兩岸命運共同體

未來應更積極發揮兩岸經濟合作的社會功能,積極推動臺灣社會「內地化」:一方面鼓勵更多的臺灣民衆特別是臺灣青年到大陸就學、就業、創業、生活,以經濟誘因驅動社會交往、深化社會連接;另一方面,適時創造機會,推動臺胞在陸參與領域由經濟參與逐步向社會參與發展。福建漳州市全面推行選任臺胞擔任涉臺案件人民陪審員,平潭市規畫「臺灣專區」、推動臺胞自行管理,都是典型案例。未來,大陸應以逐步賦權的方式鼓勵臺胞全面參與大陸發展建設。

四是以包容性思維促進兩岸經濟合作成果具有更好的普惠性。包容性增長,是一種強調發展成果具有普惠性、能促進社會公平公正的增長理念。2014年反服貿運動,雖然有嚴重政治操作痕跡,但也確實顯示出兩岸經濟合作模式應做出相應調整。

未來,我們既要重視在宏觀領域推進兩岸經濟進一步整合,也要重視從微觀角度強化兩岸經濟連接,不斷拓寬兩岸經濟合作的範疇:如積極鼓勵兩岸廣泛開展中小企業、社會企業以及社區經濟層面的多領域、多層次合作,促進兩岸和平紅利更廣泛滲入臺灣社會基層,推動兩岸由「經濟共同體」成長爲「社會共同體」、「命運共同體」。(作者爲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