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一家人》臺灣老船長周香春:情牽海峽兩岸的「擺渡人」

周香春一家與在溫嶺的朋友合影留念。(中新網)

「我不知道自己還能回家鄉幾次,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我走得動,每年都要帶孩子們回來看看,這裡是我們的根。」說着一口地道的溫嶺話,今年86歲的臺灣老船長周香春受訪時表示。

7月中旬,闊別4年,他帶着一家四代13人,再一次踏上了家鄉浙江台州溫嶺的土地。

周香春的人生軌跡,與臺灣詩人余光中的詩歌《鄉愁》多有印證。70年前,他和家人從大陳島前往臺灣。18歲開始,周香春就在船上工作,半生在大海里追風逐浪。

70年彈指一揮,他與家鄉的情緣未曾斷絕。「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而周香春,成了往返海峽兩岸的「擺渡人」。

時間撥回1980年,因爲一次避風,他將船隻靠泊在溫嶺鬆門礁山(漁)港,離開多年後首次回到故鄉,並和溫嶺臺胞站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1990年,瞭解到鬆門鎮盼盼幼兒園缺少教學用具,周香春向該幼兒園贈送了一批電子琴、電動小飛機等,還爲溫嶺紅十字會鬆門急救站(現溫嶺市紅十字會海上醫療救援隊)捐款1000美元。隨後幾年,他每次將船靠岸,都會在鬆門鎮各個學校走動,爲孩子們送去玩具和教學用具。

大海無言,卻一次次記錄了兩岸同胞的情誼。

1993年8月6日,浙嶺漁63399號船在舟山沈家門以東海區作業時,被洶涌的浪濤撞開裂口。周香春見狀,迅速組織「金協潮號」的船員們奮力搶救大陸漁民。

當日,來自鬆門鎮的林寶法等6位漁民脫險,他們的子女得知周香春是家中長輩的救命恩人後,便把他看作海峽對岸的「親人」,至今仍保持聯繫。

「最多的時候,我一年中有十多次將船停泊在鬆門。」周香春回憶說,溫嶺臺胞站在船隻保養維修、醫療服務、文體生活等方面給他們提供了許多便利和幫助,還專門設立「臺胞之家」,讓他們每次回鄉都有安身之處。

往返於臺灣和溫嶺,周香春當起了海峽兩岸親人的聯絡員。他常常幫助兩岸親人捎帶信件、生活用品、地方特產等。久而久之,周邊民衆都會拜託他幫忙打聽、尋找那些前往臺灣但尚未取得聯繫的親人。

退休後,周香春離開了漂泊多年的海、相伴多年的船,但兩岸「擺渡人」的身份,他一直割捨不下。

「我每次回到臺灣,都會向親朋好友介紹、展示溫嶺的發展前景和良好的營商環境,鼓勵他們組團來大陸參觀考察、創業就業。」周香春說,他會積極對接在臺灣的人脈資源,繼續爲台州、臺灣兩地交流交往牽線搭橋。

周香春的小女兒周詩錦說,從小爸爸就教他們講溫嶺方言,在臺灣家裡也經常吃食餅筒、炒糕、炒豆麪等家鄉特色小吃,「我的孩子在臺灣讀研究生,希望他畢業後能到大陸就業。」

眼下,周香春還有一個心願——有生之年在大陳老家修建好祖宅。「這樣有機會能回來住住,也爲子孫後代留住根。希望他們永遠記住自己是從哪裡來的,那我就沒有遺憾了。」他說。(傅飛揚、鍾昕欣)

(本文來源: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