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在大陸》粵港澳大灣區兩岸青創的擺渡人

翁鼎鈞。(作者提供)

在大陸這些年,緣分總是特別的奇妙,因爲在大陸竟然遇到了一位同校同門的直屬學弟,如今他在大陸的創業創新之都深圳發展,在這座充滿活力的城市,這位同樣來自臺北的臺灣青年,他叫翁鼎鈞。目前工作內容主要是針對企業做諮詢建議,面對不同行業的企業制定多樣化政策諮詢規劃。主要工作範圍位於廣州及深圳兩地,主要是與當地商協會和創業基地共建戰略合作,並長期提供企業政策類科創服務與技術轉移服務。

作爲90後的鼎鈞,他第一次來大陸時是因父母工作關係,2000年時還沒有大三通,到大陸都得轉機,因此他記得一大早從臺北家中出發到桃園機場乘機飛到香港後,等待數個小時轉機飛抵南京。來到南京後經過了一段時間的適應與調整後,鼎鈞也在南京就讀當地小學,也從注音符號逐漸學會了漢語拼音,慢慢適應大陸的學生生活。直到上國中,他才又隨家人一同返回臺灣。鼎鈞永遠記得小時候的南京城,當時很多地方都在建設,尤其是童年居住的江寧區(時稱江寧開發區)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當成年後踏上創業這條路後,當他再回到江寧區時,看到除了歷史古蹟外,增添了許多高樓,新式住宅社區林立,跟小時候看到的黃土路矮平房有着非常大的變化。因此,從他第一次接觸大陸,到確定在深圳創業發展,這個契機其實是源自在臺工作時父母給予了鼓勵與支持,過去父母在大陸的工作經驗,希望孩子們離開習慣的舒適圈到大陸看看,後來經過多次參與兩岸文化交流活動並結合多次往返大陸的感受,最後他於2019年選擇了粵港澳大灣區落地,開始了創業生活。

由於在讀研究所時的是兩岸關係相關專業,鼎鈞特別談到這10年來大陸高校累積招收港澳臺學生7.9萬名,相較於2012年的2.53萬名,2021年增加51%到了3.2萬名學生。其實不僅是在臺就讀兩岸研究的學生會了解到大陸,或是學成後赴大陸發展,現在也有更多臺灣的學生是願意直接赴大陸就讀並在畢業後直接就業的。

因爲自己研究的專業,鼎鈞運用學習的理論加上實踐的經驗使他更加容易融入大陸,但鼎鈞也強調來到大陸創業,臺灣身分是個加分項而不是個得分項。真正有意投入大陸發展熱潮的臺灣青年,要的不是作爲臺灣人能在大陸競爭中有的「特權」,而是與大陸的同行、同業同等競爭的公平機會。創業成敗憑市場機制決定,就業和就學是個人專業能力的印證,如果都是奔着大陸惠臺政策補助而來,註定不會成功。

在談到臺灣青年在大陸發展遇到問題,鼎鈞建議可以透過相關單位合理協助,而非過度依賴和予取予求。因爲已經有很多臺青臺商通過自己的實踐證明,如果是來大陸抱持投機的心態必然會失敗。鼎鈞也強調臺青來到大陸應該要更多地去了解本地產業在做什麼,尤其是現在大陸的趨勢,我們應該要想辦法跟上,我們在某方面可能理念是領先的,但是在很多的落地面,或是在其他的產業的發展方面,是必須要跟在地學習的。

由於從小有在大陸成長的經驗,同時現在又在大陸創業的經歷,又兼任中華青年發展聯合會商務合作中心副主任一職,鼎鈞希望藉由兩岸商協會的資源加上自身創業的經驗來協助更多臺青赴大陸發展成爲臺青們的溝通橋樑,其中包含商業體落地與專案發展諮詢。

鼎鈞也分享到近年來隨着中國大陸發展進步和不斷出臺的各項惠及臺灣同胞的政策措施,有越來越多的臺灣青年選擇到大陸來發展,他們在實現人生理想的同時,也完成了將個人的前途與時代發展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相結合的過程這也都是值得肯定的。特別臺灣青年來到大陸的任何城市發展,跟大陸青年離鄉背井到任何省市發展都是一樣的,所以沒有所謂臺灣媒體上所說的「脫臺者」,只有真正的「融陸者」。他希望讓有心想要來大陸發展的臺灣民衆知道,臺灣青年也可以跟着大陸的發展,並贏得屬於自己的未來。

如今在粵港澳大灣區創業的他認爲,在「大衆創新萬衆創新」的雙創時代加持下,當下是一個創新驅動和知識驅動的時代,在大灣區中深圳既成爲中國大陸改革開放成功的試驗田,也成爲中國大陸改革開放的地標性象徵,深圳同樣也是臺商投資最早的大陸城市之一。2019年2月公佈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提出,到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協同創新環境更加優化,創新要素加快集聚,新興技術原創能力和科技成果轉化能力顯著提升」。

因爲創新一直是深圳城市發展的主導戰略。近年來,深圳建立起「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所以對臺青落地大灣區來說,政府支持的環境之下,偏向科技型產業、新型服務產業與金融產業是建議可以到大灣區看看並尋找機遇的。

鼎鈞作爲一名深根粵港澳大灣區的臺灣青年他觀察到,目前中國大陸各地區的惠臺措施正逐步落實到位,過去大陸市場發展很快,加上資本助力,很多人更傾向於市場擴張與拓展。如今疫情改變了市場環境,企業逐步放慢發展速度,「這對臺青創業反而是不錯的機遇,也更容易匹配到在地資源,與當地企業攜手合作。」創業的路上,雖享有惠臺措施帶來的便利,但在產業選擇上建議不要盲目跟風,要用差異化的市場發展思維出奇制勝,最好能找一個當地的合夥人,這樣能更接地氣。特別是臺灣青年抓住大陸市場機遇,早日搶佔市場,找到事業發展的一席之地,這纔是最穩定的方式與模式。

最後,鼎鈞發現到許多臺灣青年會更想朝超一線城市發展與創業。但是超一線城市伴隨着的是創業高成本與市場汰換,並不一定合適初期創業者,或許也因爲部分政策的資源重點集中於超一線城市,讓許多臺青往大城市集中,但也容易導致臺青團隊在市場上的競爭短板和初始經費不足的困境。所以建議想來大陸發展,還是要倚靠自己的專業能力與考察資源,甚至是先選擇就業或實習來積累經驗在選擇創業,祝福在大陸創業就業就讀的兩岸青年朋友們都能抓住高質量發展的時代機遇,緊跟發展潮流,參與到大陸的發展與崛起。

他是翁鼎鈞,一名90後的臺灣青年,他在努力搭建粵港澳大灣區兩岸青年融合的最佳擺渡人。(侯聰明/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