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建議不斷,李書福、雷軍等大佬要給國產車加加速

2024年兩會漸入尾聲,號稱全球最大產業的汽車行業,一直是人大代表們關注的焦點,關於國內汽車工業與新能源汽車行業未來該如何發展,人大代表紛紛獻策各抒己見。

從供應鏈到自動駕駛,再到汽車出口,人大代表們發表了不少觀點,力求推動國內新能源汽車行業健康、平穩發展。

同時兼任人大代表與車企高管的李書福、雷軍、馮亞興等人,所提出的關鍵與建議更是直達核心,很可能對我們的未來日常出行產生深遠影響。

雙碳戰略持續,不忘環保初心

2023年,中國已超越日德,成爲全球汽車出口第一大國。面對中國車企的迅猛發展,歐盟推出了「碳關稅」政策,針對水泥、化學、電力、化肥、鋼鐵及製品、鋁及製品額外徵稅。汽車需要消耗大量鋼鐵與鋁材,歐盟新規難免對國內汽車出口產生較爲嚴重的影響。

吉利汽車董事長李書福表示,應當迅速出臺碳管理相關機制和政策,建設全國碳市場,並將鋼鐵、鋁等重要上游原材料納入全國碳市場管理,同時加強數字化管理與監管,最好將其與《積分辦法》銜接,避免國內汽車出口被「碳關稅」阻礙。

全球推行新能源汽車的初衷便是環保,去年國內新能源汽車份額佔全球63.5%,足見中國認真推動節能減排。歐盟推出「碳關稅」,不過是爲了降低進口車的市場競爭力。

國內相關部門與企業一直在全力執行碳達峰、碳中和兩大目標,效果也非常明顯,天藍了、水綠了。此次李書福的建議主要圍繞上游產業鏈,降低鋼鐵、鋁材等材料生產時的碳排放。國內粗鋼產量大約10.2億噸,佔全球粗鋼總產量的54%,若能全面改進生產線,降低碳排放,無疑能加速實現雙碳目標。

生產線整改需要大量時間與成本,只能慢慢來,急於成事可能會導致鋼鐵價格上漲,從而促使汽車漲價。雙碳屬於長期戰略,正如李書福所言,應當成熟一批、納入一批,步步爲營向前推進。

推動氫能發展,兩條路線並行

新能源汽車行業經過多年時間發展,基本已確定了電動車是二十年內最佳方案,但國內外依然有大量企業未放棄氫能源技術研發。

現階段氫能源汽車的主要問題在於氫氣的生產、運輸、存儲成本高,特斯拉CEO馬斯克曾吐槽,生產一公斤氫需要消耗55度電,結果只能維持汽車跑80公里,電動汽車55度電能跑400公里了。即便是氫氣價格相對較低的中國,氫能源汽車出行成本也不比燃油車低。

天能控股集團董事長張天任、億華通董事長張國強認爲,應當加強氫能產業生態建設與標準制定,推動氫能源行業在交通領域健康發展,並向儲能、發電、冶金、化工等領域拓展用途,爲低成本氫的生產提供保障。

當前氫能源汽車仍有太多缺點,氫脆問題導致運輸和成本飆升,還有許多人擔心氫能源的安全問題。2023年1月~8月,國內氫能源汽車銷量爲3752輛,相較於電動汽車不值一提,然而隨着技術進步,完全不產生碳排放的氫能源汽車未來能否成爲主流,現在還無法確定。

國內車企沒有在一棵樹上吊死,長安、廣汽、北汽、上汽等車企,都在積極研發氫能源技術,吉利汽車還在嘗試甲醇能源汽車,全方位發展才能確保行業劇變時不會被時代拋棄。

智駕時代將至,完善規則爲先

智駕與電動化無疑是汽車行業的兩大趨勢,首款產品SU7即將到來的小米汽車,其CEO雷軍也在兩會上提出了一些建議。雷軍表示,需要規劃輔助駕駛功能應用,確保用戶隱私安全。

未來車輛將由智駕系統操控,但目前國內智駕相關交通法規並不完善,而且基本以《規定》《通知》《條例》形式展現,未納入交通法。可完善法律法規,是智駕上路的硬性條件。或許是考慮到車企智駕水平有待提升,因而目前主要是上海、深圳等地方政府推出相關規定,允許自動駕駛車輛上路測試。

相較於雷軍,廣汽集團總經理馮亞興的建議則更爲具體。他認爲,第一,目前國內智駕相關法律層級較低,各地標準也存在差異,應當從道路安全法增加智駕相關內容開始,做好長期構建系統性法規的準備。

第二,智駕車輛造成的交通事故,也應當有對應的法律法規判定,並且將智駕汽車產品責任險納入強制保險範圍,分散責任主體的風險。同時,汽車也需要類似黑匣子的裝置,用於存儲智駕過程中的關鍵數據,以便於判定責任。

馮亞興的建議無疑切中了智駕普及的難點,當前車企主推的L2+++、L2.999與L3級自動駕駛的差別,便在責任劃分。級別達到了L3級智駕,出現事故後由車企承擔責任。車企單獨承擔責任風險太大,分一部分責任給保險公司,或許是最穩妥的方案。

長期構建的系統性法規,可以確保出現事故後,能夠有明確且穩定實施的法律法規執行。只有爲智駕建設好完整的生態,車企纔敢全面推動智駕功能普及,消費者才能放心使用車輛的智駕功能。

出口海外,揚威全球

馮亞興還表示,儘管中國已成爲全球汽車出口第一大國,但自主品牌出口基礎薄弱,流程繁雜,配套設施與規定不夠完善。他建議國家統籌出口共性課題,加強運力建設,並且優化出口監管機制,爲自主品牌汽車出口提供更多保障。

奇瑞控股集團董事長尹同躍則表示,國內車企還需全力打造品牌形象,展現「中國智造」的實力,做到技術、口碑、銷量統統領先。

中國是全球最大汽車市場,也是全球競爭最激烈的市場,尤其是30萬元以內價位車型,性價比冠絕全球(包括合資車)。然而激烈的競爭已經令部分車企難以爲繼,尤其是造車新勢力,需要開拓海外市場,尋求銷量與營收突破。

目前國內車企出海的主要目的地有歐洲、東南亞、拉美、中東等地區,15萬元的國產車,拉過去能賣到30萬元起步,但這還遠遠不夠。唯有樹立高端形象,通過技術與智能化體驗,令全球消費者認識到國產車的卓越,自主品牌才能真正在海外紮根。

汽車出口只是國產車遠銷全球的開始,當銷量達到一定數量後,自然要在當地建設工廠,降低運輸成本。因此,現階段比出口銷量更重要的就是「刷臉」,讓海外消費者從各個渠道獲取到中國車企的信息。

方便羣衆,降本增效

消費者、乘客是汽車生命週期最重要的環節,針對民生問題,李書福認爲,加強無障礙出行服務工作,保障老人、殘疾人平等融入社會生活,才能更好惠及廣大人民羣衆。

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國內存在2.6億老人、2400萬行動障礙人士。關於老人與殘障人士的福利政策,國內各地受限於當地經濟與城市建設水平,相關規定也各不相同,導致老年人與殘障人士出行依舊是難題。

李書福建議通過專業車輛+巡網融合方案,向老人、殘障人士提供定向服務。對老人、殘障人士的關懷,往往能看出一個國家社會和民衆的善意與包容。當然,專業車輛也需要相應的規定出臺,保障司機和老人、殘障人士雙方的利益。

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則建議,汽車消費發票、上牌辦理流程等,實現電子化、線上化,降低流程成本、提高辦事效率,推動車險與車企的合作,減少中間環節,優化消費者購車體驗、降低購車成本。

新車上牌車檢流程簡單,也就對照發動機識別號碼重要一些,卻要耽誤我們大量時間,有時還需要請假參加車檢。新車一般不會存在明顯的質量問題,若能簡化流程,例如車主拍視頻車檢,無疑能夠方便羣衆,並且降低全過程的成本。

當然,汽車在道路上屬於高速運動物體,危險性較大,容不得一丁點馬虎。能否簡化購買和上牌流程,仍需進一步討論,制定詳細的規則。

至於保險問題,現在確實較爲嚴重,各大車險公司爭搶客戶,還有上線返利等優惠活動,保險公司旗下不同代理商之間也存在競爭,整個行業水太深。倒不如車企與車險對接,直接給消費者最優惠的價格,省下了中間環節,還能減少內耗。

中國汽車,前進

人大代表們提的建議遠不止上述內容,例如小鵬汽車CEO何小鵬建議推動飛行汽車發展、李書福建議推動賽車及汽車文化發展、馮亞興建議拉動國產芯片需求等。

他們的建議大致可以分爲三類,第一是汽車發展方向的探索與完善,如智駕、氫能源汽車,以及推動國產芯片與其他零部件研發等;第二是出口,完善出口規則與樹立中國品牌高端形象爲主要方向;第三是民生相關,主要爲方便羣衆的日常出行與買車、用車流程。

這些人大代表的建議,無疑有利於推動國內汽車行業新規則的建設與完善,對汽車產業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新能源時代是屬於中國車企的時代,老牌車企紛紛轉型,造車新勢力蔚來、小鵬、理想、問界等,也展現出了不俗的實力。

面對汽車行業的另一大前沿科技——智駕,國內車企問界、小鵬同樣出色,還有百度Apollo、小馬智行、文遠知行、圖森未來等衆多專注自動駕駛技術研發的企業。

電動化、智能化雙路並行,同時未忘記研發氫能源、甲醇能源等另類新能源汽車,無論未來全球汽車行業如何變化,國內車企都有應對之策。2023年,中國出現了第一家銷量進入全球前十的車企比亞迪,小通相信,最遲2030年,全球汽車銷量前十榜單上,至少會出現三家自主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