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糖尿病患吞針頭控制血糖 竟向烏龜取經

近期醫藥科學領域陸續傳來佳音,在糖尿病癌症治療研究重大進展。(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科學的演進動力不外乎一次又一次突破瓶頸,且挑戰難度與影響力成正比醫學亦然,最近在國際知名科學期刊發表的兩個醫學界重大突破,針對的皆是數十年甚至一世紀以來無人能解的難題

科學家1921年發現胰島素之後,近百年都以皮下注射治療糖尿病,而開發更方便的口服胰島素以治療糖尿病,始終是科學家夢寐以求的研究目標。最近,《Science》與《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期刊分別有針對口服胰島素的新研究發現,後者是由德國兩家研究機構合作發表的口服胰島素I388的臨牀二期試驗結果證明了口服與皮下注射胰島素,對第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無差別。

由於I388劑量高的問題,還不適合商業化,因此研究團隊暫停進一步開發,但是科學家證明口服的胰島素治療基本是可行的,仍具有積極意義。而另一個結合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哈佛大學、Novo Nordisk的合作團隊,同樣克服了近一世紀以來胰島素無法口服的障礙,研發可以用吞的「胰島針」,目前已經在動物實驗中證明效果與注射之胰島素相當,成果發表在《Science》中。

讓病患把針頭「吞下去」

全球約有4.15億糖尿病人口,無法自行製造足量的胰島素,抑或胰島素無法發揮正常功能,造成血糖失控飆高,引發嚴重併發症,包括腎臟視網膜心臟疾病。糖尿病患每天必須靠胰島素注射維生,一旦停止即有血糖過高的生命危險。但是這也造成了病患日常的麻煩,除了頻繁注射的不適感,有些針劑必須冷藏,還有針頭造成的醫療廢棄物問題。也因爲這些麻煩的過程,造成日常生活極大的不便,致使許多病患無法有效管理病情而引發其他併發症,耗費許多醫療資源

爲此,從一1922年第一位病患接受胰島素注射治療成功控制血糖後,科學家就不斷想辦法研發胰島素的口服方式,可惜100年來一無所獲。原因主要是胰島素屬於生物製劑,一旦進入腸胃道極易被分解;此外由於生物製劑分子較大,也很難穿透消化道表面黏液層,以及緊密排列的上皮細胞,因此無法進入血液當中控制血糖。

MIT團隊因此想出一個辦法:讓病患把針頭「吞下去」,而且這個針頭還得自己到達消化道,並且讓自己附着在消化道表面後,纔將胰島素針頭穿入消化道,進入血液循環。很難想像如何將針頭吞下去,而且這個針頭還可以自己定位在消化道正確的注射方位答案就在大自然的演化當中。

解決口服難題—向烏龜取經

豹紋陸龜(leopard tortoise)是一種重達50公斤的大型陸龜,由於龜殼頂端是尖的、底盤平穩,這樣的形狀讓豹龜就算不小心四腳朝天,也可以靠地心引力讓自己翻回來(不倒翁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