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丨重慶探路數字化賦能超大城市治理
(原標題:瞭望丨重慶探路數字化賦能超大城市治理)
◇以數字重慶建設爲抓手,重慶系統構建市、區縣、街鎮三級貫通,各部門跨界協同,覆蓋經濟發展、設施運行、社會治理、應急動員、生產生活服務等八大領域的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體系,以數字化理念和技術賦能精準治理
◇以數字化賦能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不僅是技術層面的有力支撐,更是一場治理理念和機制的變革
文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 張桂林 黃興
超大城市是引領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但伴隨人口持續集聚、經濟社會事態日益龐雜、精細化管理需求日益增長,確保超大城市安全有序運行所面臨的挑戰也越來越大。
作爲我國轄區面積和人口規模最大的城市,重慶近年來在全國率先構建起市、區縣、街鎮三級貫通,部門跨界協同的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樞,運用數字化技術、數字化思維和數字化認知,重構治理體系、重塑治理能力,努力實現全局“一屏掌控”、政令“一鍵智達”、執行“一貫到底”、監督“一覽無餘”的數字化協同工作場景,有效提升超大城市安全運行和精細化治理水平。
向“數”求解
2024年國慶假期,重慶江北區觀音橋商圈的網紅天橋上,市民、遊客人潮涌動,越發擁擠的人羣逐漸突破天橋承載上限……“人數超限!”現場監測感知系統生成預警事件,實時傳輸到江北區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大屏上。中心隨即向相關單位發佈限流、疏導指令。商圈管理部門迅速啓動應急預案,通過人員疏導和交通管制,避免了過度擁擠帶來的安全風險。
這是重慶近年來以數字化賦能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的一個日常場景。
作爲我國10個超大城市之一,重慶中心城區建成區不斷拓展,2023年常住人口達1050.9萬人。除了交通擁堵加劇等共性“大城市病”外,受山環水繞的地形地貌影響,重慶城市運行安全風險點較多,比如,重慶中心城區百米以上超高層建築多達628座,密度位居全國前列;橋隧和管網穿山過江、縱橫交錯,維護難度大;“兩江四岸”地質災害和洪澇隱患點不少……
因此,傳統條塊分割、靠人盯守、事後應急的治理方式,越來越難以有效應對。重慶市城市管理局副局長李昌良介紹,自2023年4月起,以數字重慶建設爲抓手,重慶系統構建市、區縣、街鎮三級貫通,各部門跨界協同,覆蓋經濟發展、設施運行、社會治理、應急動員、生產生活服務等八大領域的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體系,以數字化理念和技術賦能精準治理。
超大城市智治,中樞底座是關鍵。重慶市大數據應用發展管理局副局長鬍軍國介紹,重慶建成全國首個市域一體建設、兩級管理、三級貫通的公共數據資源體系,將原來分散到各部門各區縣的應用系統、應用組件、數據、雲網等數字資源全部打通成爲一個有機整體,實現一本賬管理、一站式瀏覽、一攬子申請、一體化配置。目前數據編目16萬類,歸集15萬類,數據需求滿足率95%,實現秒級數據共享;成爲全國首批參與數據直達基層試點的省市,推動147類4.3億條數據迴流基層。
在此基礎上,重慶持續完善“韌性安全城市治理一張圖”,實現感知態勢“一張屏”。依託三級數字化治理中心,迭代打造城市運行體徵指標庫。截至目前,已綜合接入26.8萬個防災減災風險點、92類風險隱患信息,累計接入感知設備1023萬個,系統收集交通、高樓消防、危巖地災、瓶裝氣瓶、數字管線等體徵指標並實時動態監測,形成設備報警、人員上報、模型分析相結合的風險實時監測預警體系。
以“智”促治
作爲“橋都”,重慶中心城區一座座橫跨長江、嘉陵江的大橋是城市獨特的風景線,但每天穿行不息的車流,對橋樑健康有無影響?能否對安全隱患進行及時預警和處置,考驗着城市管理能力水平。
走進重慶市城市管理局數字化城市管理中心,一套“橋隧智慧管理系統”全天候監測中心城區28座跨江大橋的健康狀況。“跨江大橋搭載了傳感器等健康監測系統,可詳細掌握大橋的基本情況和健康等級。”重慶市城市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一旦出現橋樑預警信息,可通過預先配置的智能預案,及時啓動“多跨協同處置”,通過分析研判、調度處置形成完整閉環。
不止於此,重慶城市管理部門還着力打造水電氣訊橋隧軌等多元應用場景,工程渣土治理利用、城市供水全週期管理、渝暢停、馬路拉鍊、共享電單車監管、數治窨井蓋、化糞池監管等一系列城市管理數字化應用上線運行,全方位保障城市安全運行。
針對防汛抗旱、危巖地災等低頻高危領域,重慶應急管理部門建設數字應急綜合應用,構建覆蓋場景廣、接入人員全、響應速度快的綜合指揮調度體系。
2024年汛期,重慶中心城區遭遇多輪洪水過境,沿江街道和景區面臨能否及時、精準避險疏散的考驗。在沙坪壩區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一套“防汛決策指揮系統”24小時在線運行。2024年7月11日,該系統根據預測水位進行3D模擬推演顯示,嘉陵江畔磁器口古鎮部分地帶將會被淹沒,信息同步推送到市、區、街道三級體系,當天下午政府組織商家和車輛有序疏散。“有了這套系統賦能,讓問題能看見、信息能觸發、處置更精準,再不用像過去僅憑經驗做決定了。”沙坪壩應急局局長卿斌文說,真正實現了從“被動搶險”到“主動防災”的轉變。
體系重構
以數字化賦能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不僅是技術層面的有力支撐,更是一場治理理念和機制的變革。胡軍國介紹,建成“三級治理中心”,通過數據流打通業務流、決策流、執行流,橫向協同數字黨建、數字政府、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文化、數字法治六大應用系統,縱向實現市、區縣、鎮街三級貫通,用數字化改革推動實現“三融五跨”,推動城市治理邁進“大綜合一體化”。
重慶市大數據應用發展管理局有關負責人介紹,以前沒有“三級治理中心”,各部門各區縣條塊分割、各自爲戰,遇到重要任務、重大事件,需要通過成立專班、頻繁開會來協調,效率不高。
如今,依託“三級治理中心”,各部門對城市治理的核心業務進行系統梳理,從單位、處室一直梳理到科室一級,每個崗位列出權責清單、任務清單,根據任務再梳理流程清單,然後面向企業、市民的需求,按照“一件事一次辦”的邏輯,把權責、任務、流程數字化,一次性部署到三級中心。涉及該事項的任何一個部門每接到辦件訴求或指令後,所涉各部門都要在三級治理中心平臺上,圍繞任務進行協同並聯處理,三級治理中心進行實時在線監督,規劃、建設、城管等每個環節都有規定時限,超過時限就亮黃燈甚至紅燈。
“通過任務梳理、流程再造,實現制度重構、能力重塑,進而實現高效協同的治理格局。”接受記者採訪時,重慶市大數據應用發展管理局有關負責人說。
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作爲一項全新課題,須久久爲功。重慶市城市管理局局長李春奎介紹,日前,重慶市召開城市治理委員會會議,進一步明確以數字賦能和“大綜合一體化”爲突破口,以中心城區爲主戰場,聚焦本質安全和便民惠民,圍繞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推動超大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全面提升。
(《瞭望》2025年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