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雙震是強震前兆?郭鎧紋解析破裂帶 曝「臺灣規模9以上」機率

▲凌晨雙震引發驚慌,氣象局不排除是「大地震前震」。(圖/氣象局)

記者林育綾/臺北報導

今(9)日凌晨12點56分及12點58分發生規模5.5、5.7的地震,氣象局雖分析歸類爲7日的餘震,但也不排除有可能是巨型大地震的前震。前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表示,要發生規模9以上的大地震,破裂帶需達到500至1000公里,在臺灣機率極低;而2017年起臺灣有3年地震比較少,2020年開始到今年比較多規模5以上的地震,「是能量正常釋放」,呼籲民衆不必過度擔心。

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分析,9日清晨2次地震都是發生在和平海盆,跟2月7日地震成因相同,因此會歸類在7日的餘震,認爲能夠釋放能量是好事。不過也提到,過去規模8.5以上的巨大型的地震,也都發生在隱沒帶或海溝附近,且歷史上都有發生多次前震。

例如2011年的東日本大地震,在發生七天前曾發生規模7.7地震,當初大家以爲就是主震結果七天後發生規模9.1大地震。因此氣象局表示,會持續關注此次地震的後續發展,不會掉以輕心。

▲凌晨搖晃13秒!00:58發生規模5.5地震,是今年第八次規模5以上地震。(圖/氣象局)

郭鎧紋接受《ETtoday新聞雲》訪問提到,全球發生規模9以上的巨型大地震,百年來僅發生3至4次,雖然氣象局說不排除,且如同陳國昌主任提到的,目前的科技無法預測地震;不過在臺灣要發生規模9以上的地震,「我只能說這機率很低」。

郭鎧紋說,921大地震規模7.3,若我國要發生規模9以上的大地震,需要500至1000公里的破裂帶,不過臺灣南北也沒這麼長。而隱沒帶也是一個破裂帶,若從臺灣東邊破裂到日本東京外海,發生這麼大的強震,不光是臺灣受影響,日本也會相當嚴重。

舉例,東日本大地震的規模9.1,破裂帶達到500公里;而在2004年的南亞海嘯,地震規模9.1-9.3,破裂帶達到1000公里。因此臺灣要發生規模9以上的地震,機率應該是很低。

雖然今年起規模5.0以上的地震已達到8次,其中又屬2月7日清晨1點36分的地震規模6.1最大,不過郭鎧紋說,臺灣在2017到2019這期間,有3年地震比較少,從2020年開始地震又比較頻繁,這可看作是「能量正常釋放」,例如規模6.1的地震相當於釋放0.7顆原子彈,呼籲民衆不必過度驚恐。

其他人也看了

居家隔離檢疫遇地震可逃命!指揮中心人命重要,口罩要戴好

今年規模5以上地震已8起!氣象局:不排除是大地震前震

深夜2震恐是大震前兆學者解析「和平海盆」:板塊邊緣活動性

凌晨2分鐘連2震!研判是7日規模6.1餘震 沒發國家級警報原因

►我們的美麗就用白紙黑字寫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