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佩萱/負面情緒:逃避會麻痹,不如拿出感受的勇氣

▲每天感受到的情緒,都在告訴你生命過得如何、對於生活需要做哪些改變。(圖/達志示意圖

●留佩萱/美國心理諮商師,美國賓州州立大學諮商教育博士候選人

如果讓你選擇,你會希望每天只感到開心就好,還是想經歷各種情緒─開心、難過、生氣、焦慮?我猜很多人應該會想要選擇前者,很多人都希望快樂就好,那些令人高興以外的情緒都被稱作爲「負面情緒」,讓人難受,所以每個人想盡辦法把負面情緒推開。

在諮商室中,我有幾位正在服用精神科藥物個案告訴我,他們每天感受不到任何情緒。他們的世界裡沒有了焦慮或憂鬱,但也沒有了開心、興奮、或期待。生命中沒有了情緒,他們提不起勁來做任何事情,他們覺得自己像個空殼,感受不到活着是什麼感覺

的確,情緒是生命的一部分,任何一種情緒都沒有好或不好,也不需要被標籤爲正面或負面,因爲每天感受到的情緒,都在告訴你生命過得如何、對於生活需要做哪些改變。

當你每天上班時都感受到很煩悶,如果你願意去正視煩悶的感覺,或許你會發現對於現在的工作沒有熱忱,進而思考要不要回學校唸書、或是換工作。如果你每天回到家中伴侶相處時感受到孤獨與焦慮,唯有願意去聆聽這些情緒,你才能開始思考婚姻是不是出了問題,該做哪些事情改變,或是想不想繼續待在這段關係裡。

情緒讓我們去傾聽生命中想要與不想要的東西,當你願意去感受,纔會知道自己下一步要往哪裡走。

但是,去感受需要勇氣。大部分的人選擇忽視情緒─刻意不去感受,像是把情緒通通推到牆後面,因爲去感受情緒太痛苦了,壓抑與麻痹,比較容易。

於是,許多人不去重視每天上班的煩悶、與伴侶相處時的孤獨與焦慮、或是對生活的毫無熱忱。但這樣忽略與壓抑並不會讓情緒離開,只會讓情緒不斷堆砌在牆後,越堆越高,直到有一天撐不住了,崩塌下來。

我有一位正在就讀大學的個案,從小感受到自己不被重視,因爲哥哥有很多行爲問題,所以父母所有的關注和照料都在哥哥身上。不僅如此,他的父親長期花時間在工作,也讓她覺得爸爸根本不關心她。在這樣的環境下,她學會了戴上「完美小孩」的面具─在父母面前假裝一切都很好,因爲哥哥問題已經夠多了,她不想再帶給父母任何負擔,她不想讓父母覺得「我是糟糕的父母」,所以她非常努力,希望把哥哥做不到的事情都補足起來,讓父母可以覺得光榮

她有許多情緒─對父母偏心哥哥很生氣、對父親只重視工作很憤怒、對失去與父母的情感連結感到很悲傷。但是在成長過程中,她學會了忽略感受,她不斷告訴自己:「我不能對爸爸生氣,因爲他努力賺錢是爲了這個家」、「我不應該對父母生氣,我應該要對於我擁有的東西心存感激、我要知足纔對!」

但這些理性的分析並沒有讓她比較好受,反而阻礙了她去感受。於是,這些情緒越堆越高,最後崩塌。在諮商室中,我看到許多個案長期壓抑與忽視情緒,而那些沒有好好被重視的悲傷、憤怒、焦慮越積越多,最後轉爲憂鬱症、恐慌症、暴飲暴食、飲食失調、自殘、暴怒行爲,或是需要用藥物或酒精來壓抑即將要潰堤的情緒。

「感受情緒」對許多人來說是一件很陌生的事情─很多人害怕去感受,因爲不知道該怎麼面對,或是不知道在情緒來臨時,自己會做出什麼事情。

但情緒就像是浪潮,你要做的事情,就是讓情緒浪潮撲向你,然後去感受情緒經過身體的感覺,然後,情緒才能離開。

一位大學二年級的女孩,每次進到諮商室都充滿着笑容微笑地跟我說一切都很好。但是,每一次當我邀請她去覺察身體的感受時,她就會開始啜泣,因爲她感受到了壓抑在胸口裡的那一塊很沉重的悲傷。胸口沉重、胃攪在一起、臉脹熱、肩膀肌肉緊繃、心跳加速、或是覺得手腳癱瘓無力…,這些都是身體在傳遞訊息,告訴我們有什麼感覺,但我們常常忽略去覺察身體的訊號,忘記身體也和我們一起感受。

身爲一位心理治療師,很多時候我也會想跳進「解決問題」的模式裡,在諮商室中,我用我的理性腦喚起個案的理性腦。但是,當我們急着「想」,就忽略了去感受,忽略了去陪伴那些儲存大腦杏仁核和身體裡的情緒。

我也常常聽到個案說,「但是我不應該感到生氣,我怎麼可以對媽媽生氣?」「我不應該感到難過,我已經擁有這麼多東西了。」有這些想法跑出來都是正常的,我常常把這些想法想像成身穿厚重盔甲武士,爲了保護你不受痛苦,所以拿着盾牌擋在你面前,把他們心中認爲的「情緒敵人」驅趕到牆後。

但是,情緒不是敵人,他們需要的是你的關注。你可以試着請這些忠心耿耿保衛你的武士給你一點空間,往旁邊站一點就好,讓你可以看到那面牆,讓你有機會走過去,蹲下來,輕輕觸摸悲傷、生氣、痛苦、焦慮,讓每個情緒知道,你看見他了,你會給他空間,好好陪伴他。

再怎麼努力「思考」,情緒並不會離開,你需要做的,是讓情緒浪潮撲向你,去感受,然後情緒纔會慢慢流開。

某次在一個課程中,講者邀請在座的人,眼睛閉着,從坐在椅子上,緩慢地站起來,過程中去感受身體站起來時,是用哪一部分的肌肉?站起來後,就這樣站着,去感受站着是什麼感覺?

我記得當時─站着卻什麼都不做─讓我感到很焦慮不安。通常站起來是做任何行動的第一步,像是站起來要走去廁所,而當站起來什麼都不做,好好站着,這對我是一個很陌生的感受。

我邀請你,下一次當情緒來臨時,就像「好好站着」一樣,不需要做任何事情,只要去感受情緒。先放下想要責備「爲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或是想找解釋或理由的想法,去靜靜感受,你會怎麼描述身體的感覺?悲傷在哪裡?憤怒是什麼樣子?心碎是什麼感受?

當然,用健康的方式調節情緒很重要,但是我要邀請你,當下一次情緒來臨時,請暫停在那裡一會兒,和你的情緒待一起。

先暫時拋開理性與邏輯,不用去思考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情緒,也先放下平常情緒一來就立刻做的事情,不要急着傳簡訊或是打電話給朋友訴苦。一切都先暫停一下下,去感受你的情緒,感受悲傷、生氣、害怕、焦慮、受挫…,與你的情緒待在一起,一下就好。

願意去感受,需要很大的勇氣。勇氣並不是「不害怕」,而是願意去面對自己真實的感受。

而我邀請你去感受,因爲唯有去感受,情緒才能告訴你,人生下一步要做什麼決定。

●本文轉載自留佩萱「ABOUT COUNSELING」部落格。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