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潤對談賈偉:海底撈自熱火鍋背後的男人

▲ 點擊上方第二個“劉潤”關注公衆號

回覆“1”抽取簽名書

商業洞察 丨作者 / 劉 潤 整理 / 鍾 卉

這是劉潤公衆號的第1217篇原創文章

說到自熱火鍋,我真是太喜歡這個產品了。

2017年的時候,我去爬山,歐洲的勃朗峰。總共5天,我帶了100公斤的海底撈自熱火鍋,託運過去。絕對的忠實用戶。

在山頂上,有一碗火鍋吃,那感覺真是太妙了。

眼前是廣闊的山峰,藍莓灌木旁,支起一個小鍋,看着熱氣一點點升騰,又隨着山風繾綣飄散.......幸福。

前些天在劉潤直播間,我和賈偉老師來了一場連線和對話。

沒想到,海底撈自熱火鍋就是他設計的。

還有風靡一時的55度杯、喜馬拉雅小雅音箱、北汽人工智能電動汽車LITE多款引爆市場的產品。

原來賈偉老師,和我同年,1976年,爲這一年有這樣一位優秀的設計師、創業者而感到自豪。

優秀到什麼程度?

賈老師,是一位獨攬了“紅點”設計獎、iF、IDEA、G-Mark、紅星獎等設計大獎的國際頂級設計師。洛可可創新設計集團創始人,洛客設計平臺創始人。在設計界,洛可可也是鼎鼎大名。

賈老師出了本新書,叫《產品三觀:打造用戶思維的5個法則》,高度的抽象了他設計的思路和理念,總結成產品三觀:用戶觀、價值觀、世界觀。

這樣一位設計界的大牛,是如何做產品的?

我可太好奇了。作爲理科出身的我,對設計領域充滿了好奇,於是我迫不及待地問了賈老師一些問題。

我們一文一理就這樣展開了思維的碰撞,電光火石。

直播中,賈老師還講了很多有意思的故事,一併和你分享。

— 1 —

Q&A

Round One 文理大碰撞

Q:我問賈老師,什麼叫設計?比如,我手上拿的杯子,它就是一個普通的馬克杯,怎麼纔算一個好的馬克杯?怎麼把它設計好呢?

A:狹義的設計,大家理解就是一個好看的杯子;真正設計的本質就兩條,一條叫發現問題,一條叫解決問題。

設計思維的本質是你要有一雙發現問題的眼睛,比如一個馬克杯,第一要素是它能盛足夠的水,這是功能性問題。

然後是情感性問題,這個馬克杯好不好看。再往後是體驗性問題,手握着方便,手持會不會燙等等。

一個好的馬克杯,一定要從造型、顏色、功能、感知、情感各個維度打動你,像朋友一樣陪伴你。好產品自己會說話。

Q:我問賈老師,學設計的和我們理工男有什麼不一樣?我們看世界的視角是不是完全不一樣?

A:我們首先要能發現美,會欣賞美。美至少是有六感之美,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心覺。

其實學設計的人在很小的時候可能就被訓練了對美的感知。一朵盛開的花,你要能感知。

然後在做設計的過程中,不斷地去訓練,在感知中去發現不美的東西、不方便的東西、痛點,再用設計的邏輯去解決它。

最怕的是你連發現美都做不到,滿眼看到的全是問題。

Q:賈老師,你說到我的痛點了。我們從小沒有接受過正統的美學教育,我記得我以前設計出來的應用,都用代碼寫出,全是菜單、全是按鈕,只要能用就行。我記得那個時代都是這樣的。

現在看來,當你越過更多美的東西之後,再回來看這些東西,好像確實差別很大。於是我接着問賈老師,那怎麼去培養識別美、創造美的能力?

A:確實。工業時代在解決特別重要的一個問題,效率問題。但是效率並不一定是美。當功能被解決地差不多了,這個時代就開始追求功能之上的東西。

培養有三個辦法。

第一個辦法叫童子功。劉老師,你只能培養你的孩子了。從3歲開始,帶他去博物館、聽美妙的音樂,吃好吃的東西,讓他知道什麼是美,這個是最好的培養。三歲童子功就跟打乒乓球一個道理。

第二個是刻意訓練。你去看各種全新的東西,感知一些新的顏色體系,比如莫蘭迪的灰色調,中國傳統瓷器的秘色瓷、元青花、胭脂紅。

但是這個是要學的,去學造型,去學色彩,去學工藝,用你原有的知識結構去消化新知識,最後也形成結構化認知。

第三個還是回到生活中。因爲我覺得美就在生活中。你儘量的去看最美的電影,最美的風景、吃最美的食物。有一個小辦法,就是在小紅書上、大衆點評上搜索,比如美美的餐廳、最美咖啡館、最美民宿,帶上“美”這個標籤去搜索。以“美”爲標準去體驗所有東西。

— 2 —

Round Two

什麼是產品三觀?

Q:好的,我聽上去第三個辦法對我來說目前是最快的。以後去搜索,以美爲第一關鍵詞,而不以功能。慢慢開始沉浸在美里。

美是第一標準,但可能不是唯一的標準,我們回到主題,產品三觀。

A:我的產品三觀其實有個底層邏輯,就是每個產品是一個人。

每個產品都是一個人設。尤其今天的產品有了數據和智能,產品擁有了數據流,就有了跟我們做朋友的可能性。

產品有兩個層面,它是人類社會創造的我們的伴侶,也承載着每一個設計師自己的人性、情感、對世界的理解,對價值的理解,對用戶的理解,統統灌輸到這個產品上。所以,產品即人。

今天好產品全是有溫度的。

我舉個例子,講一個讓我特別感動的產品。

十年前,有一次我去日本,在無印良品看到了一個產品,一個方的東西,有一個拉繩。我還沒啓動去判斷它是什麼之前,我的手已經去拉那個繩了。因爲我從小用電燈就是拉繩。

一拉。我就感覺到風吹到我的臉上。但它並不是個風扇,它是一個CD機。竟然是一個音樂吹到我臉上,當時我就感覺我是在海浪邊,我是在山谷裡,我是在一個很空曠的地方的感受到了自然之風,一下子,我的五感全打開了。

立刻讓我和它產生了關聯,產生了喜歡,我認爲這就是有溫度的產品。

Q:賈偉老師,你的書裡提到產品有用戶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能給我們講講具體什麼叫三觀?

A:人有人生觀,對應到產品,產品的第一觀叫“用戶觀”。

什麼意思?

產品用戶觀,就是要完全站在用戶的角度,從底層邏輯進行思考:用戶是誰?用戶在哪?用戶的痛點是什麼?用戶價值是什麼?

喬布斯曾經說過,如果當初福特去問用戶要什麼,那得到的答案一定是“一輛更快的馬車”,但實際上用戶真正需要的是一種更快捷的交通方式——汽車,更快纔是需求的本質。

比如,以前大家都是這樣忍受着,無奈地站在路邊打車。優步的創始人看到了這個痛點,“打車難”,突然慈悲心在腦中反問了他,爲什麼這麼多年沒有一個可以在室內打車的軟件呢?而就是這種想法,讓他創造了優步這樣的線上打車產品。

優步這件事我反思了一個月。我也天天打車,我也看到老人打車、孕婦打車,怎麼沒有萌生這個同理心呢?出租車存在了多少年?我們又如何默認、被規定只能等在原地伸出手才能打車呢?怎麼沒有想過做這個軟件呢?

在優步這個例子中,技術不是最關鍵的,所有的根源都來自同理心和慈悲心,這就是用戶視角。

所以,對於企業來說,這裡面最難的一點,是轉換視角,視人爲人。

我們可以通過同理心,穿越這些細小的、微觀的點,繼而感知用戶痛點。所有的價值挖掘都在這些細小的點上。

第二觀,叫產品“價值觀”。

什麼是產品的價值?產品的價值是由用戶來定義的。所以,產品價值就是用戶體驗價值。

從企業側,叫痛點轉賣點。

從用戶側,一個好產品一定要具備5個核心價值,更健康,更高效,更好看,更文化,最後一個,更便宜。這個更普世的產品價值觀。

是不是隻有這5個價值觀呢?其實不是。我認爲不同行業還可以加第6個、第7個、8個。但我認爲這5個是抽象出來的核心價值。

我甚至用這5個價值觀來給和我們合作的企業打分。

只有建立起真正的底層產品用戶觀,才能構建真正的產品價值觀,以終爲始,以始爲終。

第三觀,叫產品“世界觀”。

如果我們擁有了用戶觀、價值觀,能不能把產品做成一個大產品,做成一個改變世界的產品?

是不是每一款產品都能改變世界?答案是否定的。

爲什麼?因爲你還需要有世界觀。

改變世界的產品需要構建一個世界觀,一款產品就是一個世界。

微信創造了熟人社交的世界,抖音建立了我們創造和分享的世界。

喬布斯有一句名言:活着就是爲了改變世界。於是他構建了一款產品的世界觀,就像寒武紀生命大爆發,開啓了智能產品的世界。

就像愛迪生髮明瞭燈泡,將人類帶入了照明時代;卡爾·本茨和戴姆勒發明了汽車,顛覆了傳統的郵政馬車運輸業。IBM(國際商業機器公司)發明第一臺計算機之後,經過了大型機到微型機的飛躍,從臺式個人電腦、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再到現在的智能手機,一直不斷地迭代着使用場景。

這些有世界觀的產品極具生命力,他們由最初對用戶的同理心變成了對世界的慈悲心。

這種世界觀培養的是對未來的認知和深度思考,需要從上帝視角看人類的過去和現在。

— 3 —

Round Three

如何做好一款產品?

Q:聽上去很抽象,好產品到底是怎麼做到的?怎麼找到痛點?有沒有一些方法論?

A:我先舉一個例子吧。

我們這十幾年做過最爆的一個產品,一年賣到了接近50個億的55度杯。

這個產品是一個典型的從用戶角度找到了痛點。而且是痛點裡的極痛,極痛裡的痛點共鳴。

怎麼找到的?

2014年,我異常清晰地記得那是一個週六下午,電視裡播放着動畫片。那天,我和父親在家中陪兩個孩子看動畫片。小女兒渴了要喝水,父親利落地去廚房倒了一杯剛燒開的熱水,想着等溫度降下來再讓孩子喝。考慮到怕孩子被燙到,父親還特意把杯子放到了桌子中間。

但孩子太渴了,便在桌邊跳起來伸直胳膊不斷地夠杯子,結果杯子上的拉繩被猛地一拽,滿滿一杯開水潑到了小女兒的半張臉和胸口上,瞬間皮開肉綻。孩子痛苦地叫着,我驚惶無措地握住女兒的手臂,兩個父親都傻了。

在去往醫院的過程中孩子疼暈了兩次。醫生說女兒燙傷很嚴重,要住院15天,考慮到一歲半的孩子不能控制自己,所以手和腳要綁着。晴天霹靂。

就在那天,我在醫院,回想到那個跌落在地上靜靜躺着的水杯,我發怔了幾秒。一個再簡單不過的盛水產品,到底燙傷過多少人?又有多少人在燙傷的痛苦中懊悔過自己的粗心大意?

產品需要服務於人,而作爲一個設計師,我無比慚愧。做洛可可10年了,做了近3000個客戶項目,拿到了120多項國內外設計大獎,可是我連自己的孩子都保護不了。女兒就診醫院的燙傷科,也幾乎都是被燙傷的孩子。

那一刻,我第一次對自己產生了懷疑。

通過這件事,我第一次用“痛苦”感受到了用戶視角,我意識到還有很多未被滿足的用戶需求和場景。於是我用三個月時間,做出了55度杯。

產品一上市就戳中了被喚醒的需求,被媽媽們喜歡,被孩子們喜歡,成爲了一個現象級爆品。

至於方法論,我在書裡有分享,打造用戶思維的5個法則:

用戶視角、用戶場景、用戶共創、用戶服務和用戶體驗。這是構建用戶觀不可或缺的五個模塊。

首先要知道用戶的時間軸和空間軸,知道用戶在哪裡,在時間和空間裡觀察用戶的行爲;

然後你要把用戶拉進來和你一起共創。

同時,你要意識到,你賣的其實不是個產品,是一個服務流。整個服務的全流程,裡面有很多可以挖掘的點。

比如,以前的牀都是睡覺用的,而今天,我女兒12歲,她有額外的3小時在牀上打遊戲、刷視頻、化妝、吃海底撈火鍋,等等。

這三小時,是以前的人沒有的需求。在今天的時空裡,你如何解決那三小時她如何健康的、相對舒服的去做她想做的事。

牀從過去睡覺的功能需求,多了一個沙發的需求。多出來的需求,你怎麼去滿足?

再比如,智能垃圾桶。原來都是人去找垃圾桶,但是客廳或者臥室的垃圾桶,它應該主動來找你。它要有眼色,在你需要的時候主動來找你。

最後,就是超級體驗。你真的要給用戶“哇哦!”的一聲尖叫型的體驗,他一定會買。

最後的話

人有三觀,好的產品也有。

做一件事,用戶觀決定了可不可以做,價值觀決定了能不能做成,而世界觀決定了能不能將這件事做大做強,甚至穿越時空。

技術並不是問題,問題在於你是不是感同身受,你是不是有對這個世界的愛。

大家都說改變世界,用什麼改變世界?

當你有一雙發現問題的眼睛時,就用了用戶觀;

當你有能夠知道用戶需要什麼的時候,你就有了價值觀;

當你有了底層對世界的愛的時候,你就有了世界觀。

這三個東西,做產品缺一不可。

這就是賈偉老師作爲一位產品人、創業者的思考。

感謝賈偉老師,我聽完真是深受啓發。

也祝願每一位創業者能做出真正有人格的、充滿愛的產品。

推薦閱讀:

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點擊下方卡片關注劉潤,和150萬讀者一起

洞察商業本質

▲ 點擊上方卡片關注劉潤,洞察商業本質

品牌推廣 | 培訓合作 | 商業諮詢 | 潤米商城 | 轉載開白

請在公衆號後臺回覆 合作

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和20000位島民一起

把別人的頓悟,變成你的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