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安心的“家”
原標題:留守兒童安心的“家”
日前,共青團鷹潭市委一份調研統計報告顯示:該市有10萬餘人的“烘焙大軍”、5萬餘人的“眼鏡大軍”、5萬餘人的“雕刻大軍”,常年在外務工或經商,造成了1.04萬名兒童留守。留守兒童校外的“管、護、教、娛”,是當地政府和社會各界必須面對的現實難題。
爲呵護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共青團鷹潭市委結合本地實際,整合黨委政府與社會資源,通過聯動“一老一小”幸福院項目,打造了42個“童心港灣”,讓他們有了一個安心的“家”。
“童伴媽媽”在陪孩子們做遊戲。本報全媒體記者 洪懷峰攝
訪民情,留守兒童需關愛
53歲的朱曉娥,家住鷹潭市月湖區童家鎮童家村。爲了多掙點錢,她的兒子、兒媳到外省做烘焙生意。
“我留在家照看兩個孩子,孫子7歲、孫女8歲。”朱曉娥說,兩個孩子是留守兒童,平時很想念爸爸和媽媽。
童家村留守在村的註冊兒童有20名,鷹潭市的留守兒童則有1.04萬人。共青團鷹潭市委副書記羅琦介紹,因監管不嚴、親情缺失等,造成兒童心理不健康等問題,甚至發生溺水、車禍等悲劇事件。因爲“隔輩親”,留守兒童跟着爺爺奶奶生活,往往只能滿足物質上的需求,缺少精神上的教育引導。平時的娛樂只有看電視、玩手機,留守兒童近視率高。
羅琦表示,要給留守兒童一個幸福的童年,讓他們能夠健康茁壯成長,必須解決他們校外“管、護、教、娛”問題。
解民憂,持續運營有實招
製作冰皮月餅、玩套圈遊戲、製作手工兔子……9月15日,月湖區東湖街道白馬社區、餘江區中童鎮鴨塘村、龍虎山風景名勝區上清鎮沙灣村等地的“童心港灣”,在“童伴媽媽”和志願者的組織下,攜手愛心企業舉辦“月圓中秋共話民俗”等主題活動,讓留守兒童度過一個快樂的節日。
“我今天做了手工,吃了月餅,奶奶也跟我一起玩遊戲。”9歲的小萱是鴨塘村一名留守兒童,與媽媽電話視頻時,分享了在“童心港灣”收穫的快樂。
鴨塘村的“童心港灣”佔地面積1500平方米,建有老年食堂、兒童之家等功能室。這裡有固定的活動場地、有穩定的志願服務隊伍、有活動經費來源。
“童心港灣”項目是由共青團中央發起實施,納入了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這是一個服務青少年的民生實事項目。
爲破解“童心港灣”運營難題,共青團鷹潭市委理清了思路,整合“一老一小”幸福院、黨羣服務中心等場所,作爲“童心港灣”活動場所,協調稅務、消防、檢察、發改、民政、水利、交通、市監、青企協等10餘家部門和社會組織,累計籌資80餘萬元,爲項目運營提供穩定持續的資金支持,同時從鄉村教師、全職媽媽等羣體中選聘一批有時間、有愛心、有責任心的“童伴媽媽”,定期開展業務培訓、每月進行績效考覈,特別是聯動鷹潭市青志協、青企協、藍天救援隊等社會組織,不斷充實志願服務力量。
“場地、服務人員、運行資金都有了保障,目前,我們打造的42個‘童心港灣’實現了可持續運營。”羅琦稱,每週開展不少於7小時的親情陪伴、自護教育等活動,在元宵、端午、中秋等重要時間節點開展系列活動,讓留守兒童有了一個溫暖的家。
聚民心,基層善治注活水
“自從建了‘童心港灣’後,村裡工作好做多了。”上清鎮沙灣村黨支部副書記張建林告訴記者,“一老一小”牽動萬千家庭,關乎民生福祉。“童心港灣”運營給基層治理帶來的變化看得見、摸得着。
張建林向記者介紹,村裡有一條3米寬的主幹道,因年久失修,坑坑窪窪,加上村裡的小轎車越來越多,打算拓寬至6.5米。不過,改造升級村道,涉及徵收10餘戶村民的房屋或田地,拖了多年沒修好。
張建林說,隨着去年村裡“童心港灣”的運營,修路的事情有了轉機。今年春節期間,利用務工與經商人員返鄉過節的時機,村幹部到他們家做工作,沒想到以前持反對意見的村民們紛紛響應。
村民胡建山就是其中的一名。胡建山告訴記者,他與愛人常年在浙江務工,孩子跟着爺爺奶奶在老家生活,現在村裡建了“童心港灣”,孩子和老人都有吃飯、休閒的地方,村裡爲他們做了這麼多事,支持村裡的公益事業也是應該的。
無獨有偶,東湖街道白馬社區黨支部書記李江也告訴記者,以前社區垃圾分類、糾紛調解等工作不好做,自從社區有了“童心港灣”,讓“一老一小”生活有保障、精神有依靠、心裡有溫暖,在外務工、經商、創業的年輕人不用牽掛家中的老小,安心在外發展打拼。他們轉變了觀念,感到與社區幹部就是一家人,社區在開展創衛等工作中,都會熱情主動配合。“童心港灣”是件小事,但讓基層解決了羣衆的急難愁盼,“一個小支點,讓幹羣關係更加融洽。”
羅琦認爲,一個個建在村裡、社區裡的“童心港灣”,解決了羣衆實際困難,凝聚了人心,爲基層善治注入了源頭活水。
江西日報全媒體記者 洪懷峰(洪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