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山,那些飛來的奇峰
圖源|圖蟲創意
製圖|李馨宇
隆起形成山峰
凹陷形成海洋或盆地
這是地球演化最基本而宏大的敘事
在衆多不同成因的山峰中
有一種“飛來峰”
顛倒次序,迷失時空
彷彿天外飛來
01/中國的“飛來峰”
何爲飛來峰?聽到飛來峰,你腦海中會不會立馬浮現出王安石的詩詞:“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王安石筆墨下的飛來峰,坐落於紹興城外的寶林山。此峰突兀矗立,巖體與周遭的環境格格不入。古人認爲這座山峰具有靈性,應該是從其他地方飛過來的,因此爲它取名叫“飛來”。這種命名,更多源自古人面對無法解釋的奇特事物時產生的幻想。
同樣是在浙江,還有一座飛來峰,蘇東坡曾有“溪山處處皆可廬,最愛靈隱飛來峰”的詩句。地處西湖山水之間的飛來峰伴隨靈隱寺和濟公和尚來聞名天下。
▲王安石飛來峰及千尋塔意想圖
圖源:網絡
但這些都是人們想像出來的飛來峰,而不是真正的飛來峰。
飛來峰是一種地質術語,也是一種奇特地貌。最早發現於歐洲的阿爾卑斯山。1929年,趙亞曾、黃汲清等地質學家,在龍門山一帶進行地質調查,首次發現中國的飛來峰——“龍門山飛來峰”。
飛來峰,從此從古人的詩詞中跳脫出來,成爲公認的世界地質奇觀和世界級的自然遺產。2001年3月,國土資源部批准龍門山爲國家地質公園,是我國最早建立的國家地質公園之一。
▲龍門山
圖源:圖蟲創意
02/龍門山,一座名山
想要知道這些奇特的山峰是怎麼形成的,我們首先要知道龍門山是一座怎樣的山脈。
▲塘壩子-葛仙山飛來峰
攝影/劉志勇
龍門山脈位於橫斷山脈北端中部,也是青藏高原東緣的邊界山脈,在古代又稱茶坪山、湔山,又叫龍山。
龍門山自古以來就是蜀地名山。據說大禹便生此,爲了紀念他“鑿龍門,鑄九鼎,治水患”的偉大功績,該山因此得名爲龍門山。
請橫屏觀看
▲彭州湔江河谷及龍門山
圖片/圖蟲創意
我國的本土宗教——天師道(道教的一個派別)同樣發源於龍門山脈(在今大邑縣內鶴鳴山),道教24治,龍門山佔其7治,“道國仙都”因此聞名。
研究表明,古蜀人的祖先,便曾居住在龍門山的九頂山。在機緣巧合之下,他們翻過了龍門山脈,沿河而下,來到成都平原,由此走上了農耕的道路,開創出燦爛輝煌的古蜀文明。
▲龍門山脈位置示意圖
製圖:李馨宇
當橫斷山脈的所有山脈皆南北向或近南北向相間而行時,龍門山卻不願隨波逐流,沿北東-南西向展布,成爲橫斷山特立獨行的一“撇”。
它彷彿是一座巨大的高牆,橫亙在成都平原與青藏高原之間,正好就位於著名的胡煥庸線上,東側的沖積平原與西側的高原山地,由此分野。
▲中國主要山脈分佈圖
如果將中國的地形沿着北緯32°劈開,你會發現龍門山脈正好位於第一階梯與第二階梯的交界之處。
這片區域正好處於華北板塊、青藏板塊和揚子板塊交匯地帶,板塊之間皆爲活躍的斷裂帶,這讓這裡的地殼運動強烈且複雜。
03/一座危險的山
這是因爲龍門山是由推覆構造所形成的。
大約在2億多年前,揚子板塊由東南向西北俯衝,龍門山由地臺沉積環境轉變爲造山環境,不斷隆起成山。
奇妙的是,地殼深部由東南向西北的俯衝擠壓,卻在中上地殼產生了 方向完全相反的逆衝推覆構造作用,龍門山被擠壓推覆在四川盆地之上,形成一系列的褶皺山以及衆多的飛來峰。
▲龍門山推覆構造示意圖
在宏偉的推覆構造帶內,有三條走向北東,傾向北西的逆衝斷層帶,它們分別是江油—都江堰斷層,北川—映秀斷層和汶川—茂縣斷層。這三大斷層,都是活動斷層,共同組成了震驚世界的龍門山地震帶。
發生於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8.0級大地震,就發生在龍門山。發震斷層就是北川—映秀斷層,它是龍門山最“猙獰的表情”。
▲龍門山斷裂帶示意圖
大地震的發生讓龍門山推覆構造從遙遠的地學歷史回到現實,它不再是一個生硬的地學名詞,而是變得驚心動魄、刻骨銘心又扣人心絃。從這一刻起,它的每一次細微顫動,都會牽動我們神經……
▲成都天府新區與龍門山
圖片/圖蟲創意
04/一座飛來的山
推覆構造帶給這裡的除了地震之外,就是形成一系列的飛來峰。
飛來峰在地質學中,其實就是外來巖塊的意思。
1929年,中國地質前輩趙亞增先生在四川彭州的龍門山首次發現了飛來峰。
1945年,黃汲清先生首次提出了龍門山位於巨大的複合型推覆構造體上,從此奠定了龍門山推覆構造帶以及其衍生的"飛來峰"地質體的研究基礎。
▲龍門山推覆構造帶示意圖
“推覆構造” ,是一種由於地殼運動形成的地質構造。
簡單說就是地質力將遠處的地質體(岩石)推移過來,壓置在其他地質體之上,在原來的地質體上形成了“老壓新”的地層結構。
地學家們通俗易懂的把這種地質構造現象稱之爲“兒子背老子”或者“孫子背爺爺” 。這種不正常的顛倒次序,可謂是地學上的奇觀。它的形成,可以簡單劃分爲三個階段。
▲北寨門飛來峰,二疊系灰巖推覆於第四系冰水堆積物之上
是龍門山發現最早、現象最爲清晰的典型推覆構造界線,也是飛來峰峰體和基底直接接觸的重要證據。
最開始,地球的岩石,都是由老至新層層疊置,如蛋糕、奶油、水果有序疊放的蛋糕塔。
在板塊運動的過程中,地殼產生了強大的壓力和張力,對岩石層產生了巨大的破壞作用,因此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斷層和褶皺。蛋糕層發生變形,甚至破裂。
▲推覆構造形成飛來峰示意圖①
繪圖/楊金山,提供/新維地景
之後繼續受到地應力擠壓,上盤巖塊沿着傾角十分低緩的衝斷層面向前推移,下層老的岩石便推移到上層新岩石之上。秩序徹底被打破,下層的蛋糕蓋在上層水果之上。有時這種位移達數公里,甚至數十公里。
▲推覆構造形成飛來峰示意圖②
繪圖/楊金山 提供/新維地景
之後的風雨侵蝕,從遠處來的外來岩石就有可能孤零零地保留在異地,它們無根無萍,彷彿天外飛來,故名“飛來峰”。奇觀也因此形成。
▲ 推覆構造形成飛來峰示意圖③
繪圖/楊金山 提供/新維地景
不過,並不是所有的學者都贊同推覆構造的觀點。近年來,國內部分學者提出了飛來峰的冰川漂礫說,使得“飛來峰”的起源更爲神秘......
但不管是何種成因,我們都應該感謝那個神秘的自然力量,將“飛來峰”從遠處帶到了這裡,讓我們有機會能夠看到這樣奇特的景觀。
04/“兒子背老子”,有點意思
公園內飛來峰達30多處,大小懸殊,分佈相對集中,類型齊全,特徵突出典型。葛仙山、塘壩子、尖峰頂、太子城等。構成了“蜀國多仙山,仙山有飛來”的獨特景觀。
▲ 推覆構造形成飛來峰示意圖
提供/新維地景
葛仙山-塘壩子飛來峰
葛仙山-塘壩子飛來峰位於白鹿鎮-葛仙山一帶,平均海拔1112米,長3~5公里,寬2.5~3公里,面積13.4平方公里。其地勢孤立、狀若蓮花,是時代最新的飛來峰。
▲ 白鹿頂-葛仙山飛來峰剖面圖
提供/新維地景
形成龍門山飛來峰的岩石大多數爲石炭系何二疊系的碳酸鹽巖。碳酸鹽與二氧化碳和水發生化學反應,可以形成溶解度較高的碳酸氫鹽。
▲飛來峰下的岩石溶洞 以及峰叢
繪圖/楊金山 提供/新維地景
而四川盆地與青藏高原過渡帶,複雜的地形和豐富的降水恰好爲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創造了條件。
因此在飛來峰中,岩溶峰叢密佈、溶洞數量衆多,是飛來峰中岩溶發育最廣袤的地區。
▲葛仙山蓮花洞洞內沉積物
這也是古老的“石炭系”“二疊系”地層壓覆於“新第四系”地層唯一可見之地,在國內外知名度高,旅遊觀賞性強,具有極高的科研、科普、教學、考察價值和旅遊開發價值,是科普教育和可進入性、可觀賞性最好的飛來峰。
▲飛來峰形成的喀斯特峰叢
尖峰頂飛來峰
位於彭州市白鹿鎮北部,與什邡市交界,爲龍門山飛來峰羣中面積最大的飛來峰,面積達20餘平方公里,海拔最高2280米,其地貌形態突出,山腳冒水洞接觸關係清楚。
尖峰頂飛來峰剖面圖
太子城飛來峰
位於成都平原彭州市最北端與茂汶縣交界處,海拔4816米,爲彭州市、茂縣和什邡市三市縣的天然分界線,也是龍門山地區飛來峰羣中最具神秘色彩和傳說甚多的一座山峰。
太子城曾經由四個古冰斗所圍限形成角峰,經過漫長的風化剝蝕後,形成今天的城堡形態。
在外觀上,太子城平面形態爲橢圓,周長550米。縱向觀之,水平狀岩層構成三個梯級平臺和一個尖頂。民謠有云:“遠看像座城,遍地是金銀,聽見人聲響,走攏不見城”。
三河店飛來峰
爲典型的陡傾斜飛來峰。出露長度爲 900米、寬度約 300米,面積約0.27平方公里,形如紡錘。該推覆體規模很小,但是成景巖性獨特,爲元古代晉寧-澄江期形成的古老黑雲母花崗岩,在區內乃至龍門山推覆體中都極爲罕見,具有唯一性和特殊性。
大、小埡口飛來峰
位於塘壩子飛來峰北部邊緣,大、小埡口相連,大埡口峰叢長達3千米,由十餘個饅頭狀、元寶狀的低矮峰體組成,向南西延伸;小埡口峰叢長約2千米,由8個高度50~100米的饅頭狀、渾圓狀的低矮峰體組成。
請橫屏觀看
天台山飛來峰
天台山飛來峰位於通濟鎮北部和龍門山鎮東南部,海拔2441米,由相對古老的石炭紀、二疊紀石灰岩“飛”到相對較年輕的晚三疊世須家河組地層之上形成,出露面積約10餘平方公里,是區內出露最完整的飛來峰。
推覆構造形成山脈,河流切割出峽谷,洪水的沖刷與堆積形成良田。大自然在製造麻煩,也是塑造美景,形成文明。
若干年後,滑坡體終將穩定,阻斷的河流還會復歸河道,裸露的山脈也會重披綠衣。地震和地殼運動終將以遺蹟的形式出現在後人面前。就是現前的飛來峰,當年的地動山搖,最終幻化爲美景和傳奇。
關注公衆號,收看更多有趣內容
撰文 | 李忠東 李馨宇
審稿 | 李忠東
攝影 | 李忠東 楊建 劉志勇
圖片編輯 | 李馨宇
部分圖源|圖蟲創意
海報圖源|圖蟲創意
本文由俠客地理公衆號原創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部分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