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蘭挖出一幅殘紙,揭露古代真實書法,原來王羲之並非“主流”!

1909年日本一隊考察團,來到羅布泊西岸的樓蘭遺址,經過數天發掘,橘瑞超在土牆的縫隙中,發現幾張破損的紙團,經過修復和拼湊,他們可以確定,此作乃中國現存最早的紙本信件——《李柏文書》,約成書於東晉咸和三年。

據專家研究,此作是前涼唯一有史書可證的文書遺蹟,李柏乃前涼時西域長史,此帖是他寫給焉耆王等幾個國王的信件,一共分爲3篇,第一篇是殘紙真跡,另外2件,一個墨色濃潤,殘存9行字跡,另一個墨着枯澀,剩餘12行字跡。

這3封信件寫於同一日,可是呈現的風格卻略有差異,第一幅跟第二幅的姿態平和,氣脈溫潤,具有幾分魏晉雅士的舒潤精密之氣,筆法方面,沒有一味採用中鋒和折筆,多用尖峰入紙,運筆中側兼具,意態更加靈活暢達,格調頗爲生動。

當然也不乏拙質感,尤其是第二幅頗爲明顯,字體敦厚蒼勁,行筆略顯波折,具有鮮明的篆隸之風,同時還有幾分楷書意態,線條清健縱逸,具有幾分曼妙姿態,揭露古代真實書法,仔細觀察,它與王羲之《姨母帖》相似。

後世常見的王羲之法帖,大多流逸俊美,少見渾穆古拙之風,然而日本所藏《喪亂帖》、《頻有哀禍帖》等,卻與國內不同,全卷沉雄跳宕、勁健流縱,與當時的時代特色相符,由此可見,王羲之書風不僅流逸俊秀,還有雄渾一脈。

正如此作與《姨母帖》相似,因此日本學者認爲“它和王羲之聯繫在一起考慮,更增加了其重要性,對於理解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王羲之書法提供了參考”,至於第三幅,滿紙“飛白”手法,字字張揚飛動、拙質蒼勁,用筆十分老辣,跟《祭侄文稿》略微相似。

可惜《李柏文書》被日本人帶走,現藏京都龍谷大學圖書館,很多學者研究後,認爲東晉時期,書家普遍技藝高超,王羲之並不是“主流”,還說“蘭亭序書法也就是那個年代的隨手體,王羲之也沒有多少高明之處,只不過名人拉動書名罷了”。

除去這一觀點,很多學者依據《李柏文書》的特色,和書寫時間,結合王羲之書法的風格和出生年月,以及筆法大成的時間,加以推算和猜測,對“南帖北碑”提出質疑,大衆普遍認爲,魏晉分爲2派,隋唐才逐步融合,而此帖發掘於樓蘭地區,早已呈現流逸之態,並非一味渾穆嚴肅,因此“南帖北碑”觀念,當有偏頗之嫌,王羲之秀逸姿態,也並非他所獨創,而是早就具備基礎。

您對《李柏文書》有何見解,歡迎在評論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