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傳穎:客觀評估中美AI發展爲何如此重要

來源:環球時報

與人工智能(AI)相關的議題正在成爲科技乃至更廣泛領域最受關注的熱點之一。美國人工智能研究公司OpenAI不久前發佈文生視頻模型Sora,立即激起又一波AI熱潮,同時也引發有關人工智能與國家安全等話題的新一輪討論。Sora發佈並引發熱議之初,筆者正在德國參加今年的慕尼黑安全會議。在一場由中美兩國智庫舉辦的人工智能對話晚宴上,筆者向在座專家拋出當時已在中國國內互聯網上引發熱烈爭論的一個問題:自ChatGPT橫空出世以來,中美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差距到底是擴大還是縮小了?

結果令人稍感意外,包括筆者在內的中方學者一致認爲,差距擴大了,尤其是Sora的發佈證明美國又一次領先全球。但美方學者則一致認爲,差距縮小了,根據他們對中國AI領域的研究,大模型相關的諸多指標都在縮小。雙方學者雖然都是AI領域研究人員,但在“差距擴大還是縮小了”這個問題上大都還沒開展過可供量化比較的調查研究,雙方觀點只能說是不太全面的看法而非嚴肅評估。不過,這個話題在中美學界引起認知偏差的背後,仍有不少值得深思之處。

第一,評估中美各自人工智能的進展儘管困難,但至關重要。人工智能是一個覆蓋相當廣泛的領域,光是大語言模型領域就涉及成百上千家企業的產品和研發,要對中美雙方的技術實力進行動態評估極爲困難。特別是在當前美國對華科技遏壓的大背景下,中美在人工智能等科技領域的溝通交流受到極大限制,進行專業評估的條件相對缺乏。儘管如此,雙方仍然需要通過各種可能方式來對彼此AI領域發展做出相對全面客觀的評估。對於這樣一個極具戰略性的科技領域缺乏基本信息和相互瞭解,就很容易導致過度競爭,並給“泛安全化”的指控和操作留下空間。美國一些反華勢力近期趁機加大在AI等高科技領域渲染中國“挑戰”或“取代”美國的所謂擔憂,就是明顯帶有地緣政治目的的又一輪“中國威脅論”炒作。

第二,這個議題反映了中美雙方對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焦慮。美國一直以來都是人工智能領域的領軍者,擁有頂尖的科研機構、豐富的技術人才和世界一流的創新環境。但中國在這一領域的快速發展以及不斷增長的各方面投入使其顯示出巨大潛力,美國因此壓力重重,擔心自己的領先地位會被逐步侵蝕,很快會被中國趕超。加之人工智能在軍事、安全等方面具有巨大應用潛能,技術落後可能導致未來軍事、安全實力等的落後。在想方設法推動對華遏壓的美國反華派看來,如果中國在人工智能、量子和芯片領域迎頭趕上,美國在科技、經濟乃至戰略層面的全球影響力將會受到極大“挑戰”。

與此同時,中國也對落後於美國以及差距被拉大感到焦慮。儘管已在人工智能領域取得長足進步,並在一些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但中國仍然意識到與美國在原創性方面存在較大差距。特別是在美國加大對華科技制裁的情況下,不少人擔心如果中國不能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機遇,未來與美國的差距就可能會進一步拉大。尤其是當美國公司在人工智能領域不斷率先推出新的技術和產品,相關領域的中國從業者焦慮感就會更加強烈。這種競爭和焦慮的氛圍推動雙方不斷加大人工智能領域的投入和努力,進而形成一場如火如荼的技術競賽。

第三,中美圍繞人工智能開展競爭的結果是雙方都取得了階段性進步。儘管人工智能的發展還處於加速階段,誰能取得最終勝利還未可知,但拋開中美之間的輸贏勝負,雙方在全球人工智能領域的領先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中美圍繞人工智能的戰略競爭客觀上導致更多的政策、資本和人才等要素投向這一前沿科技領域,加速人工智能技術和產業的發展。在人工智能的算法、算力、數據以及政策、資本、人才等多項指標上,中美已經拉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差距。從這個角度來講,一定程度的競爭對中美雙方並不全是壞事。當然,美國採取非競爭性手段對華進行科技打壓則是另一回事,那是赤裸裸地破壞產業生態和全球供應鏈安全之舉。

第四,美歐在對華人工智能合作方面存在分歧。美歐人工智能領域發展的基礎不一樣,歐洲早就意識到自己在新興技術領域的落後。因此,面對美國對華科技打壓,歐洲有其自身利益。歐洲學界和科技產業界的有識之士認識到,與中國開展合作有助於歐洲人工智能技術和產業的發展,否則歐洲不僅會繼續落後,未來還有可能淪爲美國AI技術與產品的市場。

爲此,歐洲大國主張區分軍事人工智能和民用人工智能,尋求在一定程度和範圍內與中國開展合作。只有依據自身利益制定獨立於美國的科技政策,歐洲才能真正建立起自己所追求的技術主權。不過,美國顯然還會不斷從外交、安全等方面向歐洲施壓,進而成爲中歐加強人工智能合作的障礙。對此,中歐雙方都應加以提防並探索更多雙贏合作。(作者是德國波恩大學訪問學者、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