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地方政府爆財政危機 ?外媒:欠薪、抗議問題日益增多

《華爾街日報》:陸地方政府財政捉襟見肘,欠薪問題日益增多。(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中國政府11月公佈了一攬子方案以幫助債務高築的地方政府化債,但所採取的舉措只是杯水車薪。目前地方政府部門正在想方設法填補窟窿,比如削減醫療福利和追繳數年前的稅款,但各地的欠薪問題日益增多。

報導細數,上個月在中國東南沿海城市汕尾,數十名醫務人員聚集在一家公立醫院的大廳,要求支付拖欠的工資和獎金。一些人身穿白大褂和手術服,手中舉着寫有「我們要吃飯」的白紙。幾周前在中國東北部的伊春市,一些退休職工聚在一起,抗議他們已有數月未收到養老金。

報導稱,雖然勞資糾紛在中國並不罕見,但最近社交媒體上出現的此類事件增多,表明中國許多地方政府面臨資金緊張的困境。隨着土地出讓等傳統收入來源驟減,中國各地一些城市難以應付所揹負的數兆債務,其中大部分是表外借款。

這一現金短缺問題威脅到中國的經濟增長。地方政府實施了中國的一大部分投資活動,而作爲公務員的僱方和私營企業承包項目的來源,地方政府的資金問題也間接影響到家庭財務。美國候任總統川普已誓言將對中國出口到美國的產品徵收懲罰性關稅,這令中國停滯不前的經濟面臨更大的風險。

總部設在香港的非營利組織中國勞工通訊(China Labour Bulletin)在社交媒體上追蹤影片和帖子的結果顯示,今年到目前爲止,全中國已經發生了約1200起勞動者因被拖欠工資或其他與薪資相關的不滿而舉行的抗議活動,而去年此類事件超過1600起。這一數字高於2022年的約700起和2021年的約900起。

多年來,大陸地方政府利用複雜的國有融資工具進行借貸,常常用於爲那些經濟效益甚微的項目提供資金。在中國各地,有的鐵路線路乘客太少,有的工業園區沒有租戶,甚至在幾乎沒有雪的地區建起了一家滑雪度假村。與此同時,自從中國史詩級的房地產繁榮崩潰以來,地方政府以往可以通過土拍賣地獲得的人民幣數兆元收入已大幅縮水。

中國政府表示,截至去年年底,地方政府的「需要消化的隱性債務總額」規模爲人民幣14.3兆元,但沒有詳細說明這些債務是如何定義的。而經濟學家估算,隱性債務總額在7兆至11兆美元之間。經濟學家還估計,其中多達8000億美元的債務違約風險較高。

根據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研究中國政治和金融體系的教授史宗瀚(Victor Shih)進行的一項分析,去年,中國一些省份的月度償債額一度達到月度收入的125%。

本月,中國試圖通過一項人民幣10兆元的一攬子計劃來解決這個問題,該計劃將地方政府的表外債務置換爲旨在減輕它們財政負擔的新債券。這些債務置換方案推遲了到期日,但欠款並沒有償還。

「這將緩解一些地方政府的現金流壓力,」史宗瀚表示。「但總體而言,影響將相當有限。」

地方政府承擔着刺激經濟增長和提供公共教育和醫療健康等服務的重擔,但中央政府一直控制着國家財政,地方政府的很大一部分稅收歸中央政府所有。

新冠疫情期間的成本增加了地方政府的支出,而房地產市場低迷導致土地出讓收入大幅下降;土地出讓收入是地方政府爲數不多的可以完全留歸己有的收入來源之一。

史丹佛大學商學院的金融經濟學家何治國表示,地方政府財政負擔重,但財政收入不多。預算緊張已導致一些地方的公共服務中斷。在武漢、大連和廣州等城市,公共醫療體系削減了醫療福利。去年,商丘一家公交公司因資金短缺差點停運。

今年夏天,在北方城市大同,當地一家政府機關的大門外掛起了一條白色橫幅,上面有手寫的標語:「拖欠農民工工資,還我血汗錢。」

大陸地方政府爲尋求收入來源,正在要求企業覈查有時可追溯到數年前的未繳稅款。根據《華爾街日報》分析提交給證交所的文件,今年到目前爲止,在中國大陸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已報告繳納了約人民幣4.63億元欠繳稅款,其中大部分是企業所得稅和房地產稅,去年繳納的此類欠稅約爲人民幣1.78億元,2023年之前則幾乎爲0。

湖北省一家酒類生產企業被告知,需要補繳1994年至2009年間欠繳的消費稅人民幣8500萬元。

執法部門還加大了罰款、收費和資產扣押力度以獲取現金,北京方面已經對這種做法進行了譴責。重慶市的一個區政府成立了工作專班,統籌負責「砸鍋賣鐵」工作,全力化債,此舉引發了關注。

汕尾、伊春、武漢、廣州、商丘、大同、湖北和重慶的地方政府部門沒有迴應置評請求。

大連市外事辦公室在通過電子郵件給出回覆中,轉發了中共黨報《人民日報》2023年2月發表的一篇報導的連結。這篇報導稱,職工醫保門診共濟保障機制改革讓「最有需要的人受益」。相關醫改的措施包括削減部分居民的醫保福利,曾在該市引發了混亂。

經濟學家認爲,最近宣佈的債務置換計劃或可幫助地方政府節省利息支出,從而也許有助於它們支付拖欠的工資,並減少不必要的罰款。這或許會提振一些家庭的收入,並有可能刺激亟需的消費支出,不過直接影響難以衡量。

麥格理(Macquarie)估計,上述計劃未來五年或可幫助節約利息支出人民幣6000億元,即每年可節約的數額相當於不到國內生產總值(GDP)的0.1%。高盛(Goldman Sachs)的經濟學家估計,該債務置換計劃有望對中國實際GDP構成0.55個百分點的提振。

該計劃僅涵蓋隱性債務估計規模的一小部分,這意味着北京方面並非在讓地方政府及其使用的融資平臺完全擺脫困境。有關部門可能擔心道德風險,即救助一個實體的行爲或許會導致更多冒險行爲。

對於是否應該救助地方政府,「中央政府的心態非常複雜」,普林斯頓大學金融學和經濟學教授熊偉說。通過勾銷部分債務之類手段來救助地方政府,有可能鼓勵更多的不合理舉債。但如果任由債務滾雪球般增長,可能會給本就脆弱的中國經濟帶來沉重壓力。

中國財政部沒有迴應置評請求。

中國官員已暗示將推出更多刺激措施,包括充實中國銀行機構的資本。但到目前爲止,漸進的政策方針一直以化解眼前的金融風險爲導向。史丹佛的經濟學家何治國表示,目前,北京仍致力於一項中等規模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