祿豐龍胚胎化石發現有機殘留物 臺5學者登Nature封面

▲杭州浙江自然博物館展出祿豐龍的化石標本。(圖/CFP視覺中國)

生活中心臺北報導

臺灣團隊參與國際恐龍胚胎研究,在世界古老的恐龍「祿豐龍」胚胎化石發現有機殘留物證實胚胎內有發育過程以及大腿骨重塑現象研究成果榮登國際期刊「自然」封面

中央大學恐龍胚胎學國際研究成果發表會,研究團隊由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授賴茲(Robert Reisz)領導,中興大學榮譽教授黃大一、成功大學口腔醫學所長謝達斌、中央大學光電系教授張榮森國家同步輻射中心工程師江正誠、成功大學博士後研究員彭信榮參與。

黃大一數年前在雲南發現世界最古老的恐龍「祿豐龍」胚胎化石骨頭距今約1.95億年,祿豐龍是中國大陸境內發現最早的恐龍之一,其它已發現的恐龍胚胎都屬於晚白堊紀,大約晚了1.25億年。之後研究團隊發掘出200多根不同胚胎髮育階段的恐龍骨頭化石,並進一步追蹤其成長髮育過程。5位臺灣學者並列爲論文作者,研究成果更登上國際期刊「自然(Nature)」封面。

研究指出,這些骨頭化石代表了大約20只不同發育時期長頸蜥腳類亞目(原蜥腳類)祿豐龍胚胎個體,這是此一地區在侏羅紀早期最常見的恐龍;以祿豐龍而言,成龍可成長到約8公尺的體長

▼大的是巨型祿豐龍,生存於1.8億年前的早侏羅紀時期,小的是許氏祿豐龍,生存於距今約2億年的三疊紀晚期至侏羅紀早期。(圖/東方IC)

研究團隊表示,這些胚胎化石來自不同孵化階段,因此能進一步瞭解孵化各時期的變化;從胚胎中也觀測到大腿骨的快速成長效率股骨長度從12增長加倍到24公分,發現祿豐龍這類恐龍可能只有很短的孵化期。

團隊進一步檢視後也發現,即使在蛋殼裡的恐龍胚胎,大腿骨形狀有重塑現象,檢視大腿骨的解剖構造與內部微結構,發現恐龍的肌肉透過對硬組織施力,造成股骨形狀重塑,顯示恐龍類似現代鳥類,會在孵化中的蛋內動來動去,也是恐龍胚胎有蛋內運動的最古老證據

臺灣團隊更透過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精密的紅外線光譜造影系統,在胚胎骨頭內發現了被保存快2億年前有機殘留物的證據;賴茲院士黃教授等人認爲,這些有機物質很可能是膠原蛋白纖維,膠原蛋白是骨組織內的主要蛋白質成份。賴茲表示,這是全球第一次看見恐龍蛋的胚胎髮育過程,對了解恐龍生物特性很有幫助,也提供研究恐龍胚胎學的新契機

聲明:圖片由CFP視覺中國供本專稿,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CFP許可,不得部分全部轉載,違者必究!

聲明:圖片由東方IC供本網專稿,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東方IC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