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學者:「美國優先」加速歐洲「去美國」

大陸學者指「美國優先」加速歐洲「去美國」。圖爲11月3日2020世界計算機大會長沙召開,華爲公司高級副總裁侯金龍在開幕上作主題報告。(新華社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中國國際貿易學會常務理事何偉文26日在陸媒環球時報撰文指出,英國金融時報》近日報導稱,美國對華爲的晶片禁令正在蛻變爲對歐洲企業的禁令。美國政府利用制裁機制,將歐洲企業排擠在中國市場之外,卻對美國公司提供豁免優惠,此舉令歐洲企業損失巨大,歐盟委員會和17個成員國通信部長門前簽署聯合聲明,計劃未來兩三年內投入1450億歐元加快半導體技術研發,擺脫對美國的依賴。雖然趕上美國需要相當長時間,但「去美國」是唯一選擇。

何偉文稱,波士頓諮詢公司不久前發佈研究報告稱,美國對中國的限制將結束其在世界半導體行業中的領先地位。報告發現,美國目前佔世界半導體晶片市場的48%。其中18個百分點來自中國市場。對中國市場禁運,必然逼迫中國實現半導體產業自主創新和大部分自給,從而使美國佔世界市場比重降到30%,南韓和中國則可能取代美國,成爲世界半導體最大生產國全球領先的半導體公司將離開美國,從而美國將「被脫鉤」。由於歐洲也將加快自行發展半導體技術和產業的速度,減少對美國的依賴,美國的世界市場地位將再被削減一部分。

何偉文表示,不光歐洲企業,日韓半導體晶片公司也在開始擴大不含美國技術的半導體晶片產業。2020年5月,三星宣佈投資80億美元,建設世界最大晶片代工廠,同時宣佈擴建西安存儲晶片廠。9月底,東芝宣佈投資1950億日元,建設新的生產線,完全排除美國技術。

何偉文指出,可見,「美國優先」的把戲看似高明,既排擠了中國,又排擠了歐洲。但它似乎不知道自己搞反了,把美國企業賴以生存的中歐市場都斷送。美國雖然有限度地給美國公司以豁免,但中國不會仰仗美國的「慈善」,而是選擇不再信任美國,奮力自主創新,因而在相當大程度上「去美國」。歐洲也同樣會如此選擇。

南韓企業置身亞洲這一世界半導體最大、發展最快的市場,其中佔壓倒比重的是中國。它們爲了避免美國禁運帶來的不確定性,已經開始、並將繼續自行開發和擴大沒有美國技術的半導體產業。中國、歐洲和日韓的行動都共同指向「去美國」。難怪美國經濟學家大衛.戈德曼會問:「誰脫鉤誰?我們是不是搞反了?」

何偉文強調,這一切,給美國總統當選人拜登出了一道難題。他的一個基本方針是聯合盟友共同對付中國。美國傷害並惹怒歐洲盟友至此,還如何「聯合」它們?因此,拜登必然調整這一「去歐洲」政策。但如何調整?一旦不「去歐洲」,就無法「去中國」。因爲既然不禁止歐洲企業對華供應,也就不能禁止日韓企業對華供應。這樣一來,美國對華禁運也成爲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