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制自航式浮船塢首航 「華船一號」配百人搶修隊
▲中國自航式浮船塢「華船一號」。(圖/翻攝自中國海軍,下同。)
大陸自制的第一艘自航式浮船塢「華船一號」近日在珠江口亮相,這艘海上「巨無霸」是由該部4801工廠研發建造,其浮箱空間、沉深吃水、舉力都可滿足大陸主戰艦艇進塢修理需求,航速、續航力和自持力相比其他同類艦船都有大幅提升,可滿足三級海況下正常航行,無論是作爲移動兵工廠,還是保障艦艇噸位、種類,都是海軍艦船修理界的重大革命,也是對傳統修理模式的極大補充。
據《中國海軍》報導,「華船一號」將駛向大洋執行保障任務,讓困擾業界的大型艦艇「輕傷」不下火線,「重傷」不進船廠成爲現實。隨着新時期軍事鬥爭準備的逐漸深入,艦船裝備作爲打贏保障的重要環節,無疑成爲戰損戰艦戰鬥力生成的主要支點,其任務越來越重,意義也越來越大。然而,與其他單項機動修理保障相比,因缺少機動船塢修理裝備,大型艦船實現靠前保障和上排進塢修理作業,一直是困擾船體修理行業的難題,因此,傳統意義上的幹船塢、需拖帶式浮船塢已不能滿足現代戰爭快節奏的要求。
爲彌補大型艦船機動搶修需求,該廠在設計建造時,根據海軍艦船的使命任務和修理特點,浮船塢設有臨時指揮室,室內預留有供電臺、通訊設備使用的電源及接口,必要時可配置電臺、通訊等指揮設備作爲臨時指揮所使用。同時,裝有航行指揮系統、救生系統和機槍座,用於防空、防海盜。船塢底部有設置物品貯存庫,可滿足一般性搶修工具、器材的存放,以及特裝維修工作間、電氣修理間、鉗工修理車間、機械修理間。船塢起重機則採用固定式吊機,在左右舷交錯佈置4臺固定式起重吊車,起吊範圍覆蓋整個擡船甲板,可以滿足艦船修理吊裝的要求。
該廠廠長陳家河表示,該浮船塢可滿足海軍大型驅逐艦、護衛艦、綜合補給艦等多型水面艦艇和潛艇及部分輔助船的計劃修理保障,也可以對3萬噸級以下民用船舶進行塢內各修理級別的修理;戰時結合海軍艦船使命的要求,可靠前機動保障,航行到指定海域對戰損艦船進行緊急搶修、搶救工作,搶修機動性強,又可以作爲運輸船舶使用,承擔運載任務。若戰艦在戰時受損,「華船一號」可自航浮渡到相應海域,實現戰損戰艦就地「就醫」,浮船塢上也有肩負艦船臨搶修任務的搶修隊,他們以浮船塢爲大本營,隨時接受召喚。
▼艦艇上排。
指揮「華船一號」首航進出塢試驗的4801廠副廠長於廣虎透露,「華船一號」可作爲修船船塢及升降船臺使用,將浮船塢與船排進行連接,可以把浮船塢上的艦船移到船排上,或將船排上的艦船移到浮船塢上進行作業;船塢上還增設生活艙室,可滿足在出海時搶修人員的住宿需求,並配有機槍座、搶修設備和近海航行通信導航設備,以適應近海機動搶修需求。搶修隊的修理分隊專業工種齊全,實現海上故障檢測、修理等全方位保障能力,受損艦艇一旦遇到「疑難雜症」,船塢上的故障分析中心可透過訊息化綜合保障網路,連線千里外的技術人員和專家進行遠端會診,確保艦艇裝備以最快速度恢復戰鬥力。
再者,自航式浮船塢自帶動力系統,可以依靠自身的動力航行到指定海域搶救搶修功能;另一方面,自航式浮船塢體積大、舉力大,「華船一號」除航母外,目前中國海軍所有主戰艦艇都可以實現進塢修理。根據去年5月遠赴某海域對一驅一護的搶修保障證明,使用該浮船塢能在短時間內完成沉塢,進而排空塢內的海水舉起進塢艦船,可在大風6級和浪高2米的惡劣環境完成修理保障任務。總部和海軍專家組認爲,通過該浮船塢進行靠前貼身保障,大大縮短了艦船修理週期,實現了大型艦船機動修理和快捷精確保障。
▼完全由臺灣製造的「藍馬林魚號」。(圖/翻攝自Amusing Planet,下同。)
其實,臺灣曾接受總部設於挪威奧斯陸的離岸重型運輸公司(Offshore Heavy Transport)的委託,於1999年時在高雄建造「藍馬林魚號」(MV Blue Marlin) ,是一艘專門用來載運鑽油平臺之類的半潛式水面人工結構物的半潛舉式重載船(Semi-submersible heavy lift ship),其船首與船尾部分看似一般的貨輪,但船身中段部分卻是一個甲板高度非常接近水線的巨大平臺,在必要時可以沒入水中以便利貨物的裝卸;除此之外,5.1萬噸級的藍馬林魚號還能夠運載「航母」與「戰艦」。
▼藍馬林魚號在必要時可潛入海底,方便貨物的裝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