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2 MacBook Air 快速上手: 全新外觀,性能提升的 M2 現在值不值得買?
在今年的 WWDC 開幕式上,M2 芯片略帶意外地登臺亮相,緊跟其後的還有首批搭載 M2 芯片的設備——13 英寸版 MacBook Pro 和全新的 MacBook Air。
在兩款新品中,換用了新設計的 MacBook Air 無疑獲得了更高期待和關注度,而我也在最近拿到了這款產品,並使用了不到一週的時間。在本文中,我就結合新老用戶最關心的一些問題,談談 M2 版 MacBook Air 帶來的驚喜和變化。
M2 版 MacBook Air
前情提要:《》。
▍先談談外觀——新設計好看嗎?
——好看。如果沒人攔着,我願意用一整篇文章來說明「M2 版 MacBook Air 很好看」這件事。
自 2008 年 Steve Jobs 將首款 MacBook Air 從文件袋裡拿出來那一刻起,後厚前薄的楔形設計就與 MacBook Air 緊密綁定,成了該系列產品的設計符號。沒想到,隨着 M2 芯片的到來,這個經典設計終結在了 2022 年。
M2 版 MacBook Air 的造型與新款 14 和 16 英寸的 MacBook Pro 極爲相似,採用四四方方的機身和大弧度圓角。除了機身明顯更薄之外,MacBook Air 和 Pro 放在一起更像是同一個系列的不同尺寸產品。
16 英寸版 MacBook Pro(左)和 MacBook Air
新 Air 的造型幾乎就是「小 Pro」
當然,作爲 Air 系列產品,MacBook Air 並未放棄對輕薄的追求,整機重量只有約 1.2 kg,厚度僅爲約 1.1 cm,攜帶起來完全沒有壓力。而且,在尺寸變小、機身變薄之後,MacBook 系列的新設計顯得更爲精緻和緊湊,在我看來甚至比它的大哥們更具 Pro 氣質。
由於沒有了楔形設計,電腦最厚的地方變薄了,最薄的地方變厚了
這一代的新配色也有所變化。M2 版 MacBook Air 將傳統的金色改成了星光色,真機整體看上去更接近米白,但在反光時又會透出淡淡的金色,比此前的「土豪金」優雅了許多。
與上一代 MacBook Air 相比,M2 版的屏幕亮度提升至 500 尼特,明顯提升了新電腦的視覺觀感。我在第一次開機的時候剛好背對太陽坐着,窗外的強光直接照在 MacBook Air 的屏幕上,新電腦果斷「還擊」,自動將屏幕亮度調至最高。因此,我看到 M2 版 MacBook Air 的第一眼就是其屏幕亮度最高的樣子,也對其通透明亮的顯示效果印象深刻。
不過,也不是新電腦的每個部分都好看——「劉海」第一次出現在了 MacBook Air 上。
和 Pro 系列的邏輯一樣,「劉海」部分不是侵佔了原先的顯示面積,而是比原來多出了一部分空間,用來顯示菜單欄(Menu Bar)。實際使用中也確實很容易忽略「劉海」的存在,畢竟大部分時候都不需要關注菜單欄裡的訊息。
「劉海」出現了
但 MacBook Air 的「劉海」和 Pro 還有所不同,因爲 Pro 系列使用了 mini-LED 屏幕,理論上可以比 Air 上的傳統 LED 顯示更高對比度,黑色的呈現也會更加深邃,可以通過使用深色背景的方式「隱藏」劉海。爲了看看 Pro 上這招在 Air 上適不適用,我將新電腦的桌面壁紙設爲純黑,測試了 MacBook Air「隱藏」劉海的效果。
在正常亮度下,Air 可以把「劉海」藏得很好;把屏幕亮度調高至最大值,黑色壁紙開始泛灰,「劉海」也微微顯現。
一般亮度下,效果還不錯
就我的感受來說,雖然我也不怎麼喜歡「劉海」設計,但其存在還達不到構成困擾的程度。如果真的十分介意,也可以用黑色背景大法假裝隱藏。更重要的是,多用用,總會習慣的
▍再來說說性能和日常使用
SSD 變慢了嗎?
在 M2 版 MacBook Air 開售之前,其老大哥 MacBook Pro 先行出貨。隨後,不少媒體人就反饋了 M2 版 MacBook Pro 的 SSD 比前代速度大降的問題。正因如此,我在拿到新的 MacBook Air 之後沒幹別的,直接就裝上 Blackmagic Disk Speed Test 來了一波測試。
根據媒體反饋,M2 版 MacBook Pro 的 SSD 降速問題只出現在 256 GB 的版本上,其它版本不受影響。我拿到的 M2 版 MacBook Air 硬盤容量是 512 GB,原則上也不在降速之列。不過,既然有此傳聞,肯定得親自測過才踏實,恰巧黛西的主力機就是一部 M1 版、同爲 512 GB 的 MacBook Air,我就理所當然地將兩部機器放在一起,比對了一番。
測試結果還真有點區別——M1 版本 MacBook Air 的寫入和讀取速度都在 2600 到 2800 MB/s 之間浮動,表現很穩定,而 M2 版本的寫入速度卻不及上代,處於 2400 MB/s 左右的水平上。作爲參考,我還測試了存儲空間同爲 512 GB 的 M1 版 Mac mini,其 SSD 寫入速度也在 2400 MB/s 上下。
M2 版 MacBook Air 的 SSD 速度,屬於中規中矩的發揮
從結果來看,大約兩三百 MB/s 的速度差異並不大,完全不影響實際體驗,其差別可能來自不同內存顆粒細微的體質差異。如果你介意 M2 版 Mac 的 SSD 降速傳聞,可以考慮購買 512 GB 及以上空間的版本。
▍壓力之下的 M2 表現如何?
在 M2 版 MacBook Pro 上市之後,除了 SSD 降速,也有人擔心新處理器會不會產生散熱方面的問題。爲了徹底釋放 M2 芯片的性能以瞭解其發熱程度,我想到了一個既符合實際場景又很極限的測試方法——
首先,我開啓我常用的播客剪輯工具《Reaper》,導入 5 軌各 1 小時的聲音素材,每軌掛載 5 個大型插件。我通常只需要用到 3 軌,每軌兩三個插件,所以這樣的配置和日常相比已經屬於嚴重超載。其次,我準備了 4 部高碼率的 4K 電影,外加一部 1080p 的《小時代》。準備完成後,我開啓《Reaper》進行音頻渲染,同時播放 5 部影片。在這樣的狀態下,M2 的 CPU 和 GPU 需要同時工作,並全部保持高壓狀態。
在沒有播放電影時,M2 版 MacBook Pro 的音頻渲染速度可以達到 20×,表現相當迅猛,電腦溫度也沒什麼明顯變化;電影開啓後,從第 3 部 4K 影片時開始出現播放卡頓現象,4 部 4K 影片全開後就全部變成了幻燈片。此時,播客的渲染速度也降到了 5×,應該是系統把部分資源調給了 GPU 用於解碼。
播客渲染中期,速度從 20× 降到了 5×
不過,無論 4K 影片怎麼卡,1080p 的《小時代》都全程流暢,果然,沒有物質的愛情只是一盤沙,都不用風吹,走兩步路就散了。
場面一度非常混亂
說到風吹,M2 版 MacBook Air 是沒有內置風扇的,即使性能已經釋放到了極限也必須依靠被動散熱。在「烤機」約十五分鐘後,電腦的熱量達到了最大,掌託處還是溫熱狀態,但鍵盤區域已經有了一些灼熱的感覺。
測試完成後,電腦逐漸冷卻,其性能上限也初露端倪——日常辦公、娛樂等可以很輕鬆地應對,常見的工具類 app 也能任意開啓、隨便折騰,但對 GPU 負載較重的任務還需要交給 Pro 級設備來做。就我一週的觀察來看,M2 版 MacBook Air 處理一般工作任務或看電影甚至打遊戲時都完全不發熱,尤其在空調房裡使用還會有涼涼的感覺。只有在極限烤機的狀態下,新電腦的發熱量纔會達到比較影響正常使用的程度。
考慮到還有不少朋友擔心 8GB 內存不夠用,我也想了個測試內存壓力的辦法——在開啓常用 app 的同時,我用 Safari 同時開啓 30 個標籤頁,其中包括博客、影片播放、音樂播放、新聞、搜索引擎、社交媒體等各類型的網站,然後觀察它們的保活情況。在打開超過 10 個標籤頁時,《Activity Monitor》裡顯示內存壓力開始增大,從綠色變成了黃色;隨着標籤不斷增多,內存壓力也緩步增長,但在曲線達到約 60% 的位置時,即使繼續開標籤,內存壓力也不再增加。
一開始內存壓力會不斷增長,開到後面就不動了
在測試期間,30 個標籤頁都處於活躍狀態。甚至在將電腦盒蓋放置 15 分鐘後再打開 Safari,30 個標籤也大多處於活躍中,只有一兩個頁面需要刷新。
爲了讓壓力更大一點,我讓 YouTube、Bilibili 等網站播放影片,然後繼續觀察——《Activity Monitor》裡的曲線一片平穩,各個標籤頁也都活得好好的,該幹嗎幹嗎。
到後期就成了一條直線
可能正是由於 Apple 設計的內存交換機制在起作用,才讓瘋狂多開標籤頁也不會無限增大內存壓力。不過,這不代表 MacBook Air 就永不卡頓,或者 8GB 內存就夠用到天荒地老。從我使用 M1 版 MacBook Pro 的經驗來看,如果你需要在後臺駐留大量 app,而且使用類似《Photoshop》這樣狂吃內存的工具,那還是得考慮購買大內存版本,不然用個一年半載之後多少還是會遇到一些卡頓現象。
第三方 app 適配得怎麼樣了?
——相當不錯。
作爲首批 Apple silicon 設備用戶,我在剛換上 M1 版 MacBook Pro 的初期遇到了一些小的兼容性問題,而在 Apple silicon 推出的近兩年後,第三方 app 的適配情況已經大爲改善,常用工具幾乎都推出了原生版本。
首先,工作常用的大件——《飛書》《微信》《Microsoft Office》《Sketch》、Adobe 系列等——早已完成適配,沒有任何兼容性問題。
就連《百度網盤》都有原生版本了
其次,專業領域工具的情況比兩年前大爲改觀。以我常用的播客剪輯工具爲例,《Reaper》已經完成了全面 ARM 化,Mac 版變成了 Universal app(此前其 x86 版和 ARM 版是分開的);部分音頻插件也提供了 Apple silicon 版本,適配進度比我想象的還要更快。
無論系統組件還是第三方 app,非 Universal 或者 Apple silicon 的反而比較少見,圖中這個扎眼的「aDrive」是《阿里雲盤》
但是,也有一些 app 依然沒有推出 Apple silicon 版,譬如《Steam》及許多面向垂直領域的專業工具。總體來說,在 Universal 和 Rosetta 的共同作用下,我在日常使用中已經很難碰到兼容性方面的問題。
▍哎,揚聲器怎麼不見了?
是的,細心的朋友可能發現了,M1 版 MacBook Air 鍵盤兩側的揚聲器開孔在 M2 上不見了。我在發現了這一點後,也很擔心新電腦的外放音效會不會退步。
新 Air(右)的鍵盤兩側已經沒有揚聲器開孔了
於是,我將兩代 MacBook Air 放在面前相同距離並播放同一段影片進行了對比。我選擇了《Glenn Gould and Leonard Bernstein: Bach's Keyboard Concerto No. 1 (I) in D minor (BWV 1052)》作爲測試素材,影片的前幾分鐘有一段男聲獨白,後半段則是多樂器合奏,剛好可以展現兩部電腦對不同類型聲音的表現能力。
神奇的是,看似沒有外部揚聲器的 M2 版 MacBook Air 的音量更大,而且有更爲明顯的空間感,當我坐在電腦前聽音樂的時候,會有「被音樂裹住了腦袋」的感受。相比之下,M1 版本的聲音就顯得單薄了一些,中低頻也沒有 M2 飽滿。
在得到這個結果之後,我仔細研究了新電腦的構造,發現其聲音通過屏幕下方的出口發出,聲波與屏幕產生折射產生擴散,帶來了放大作用和空間立體感。
▍然後講講續航
——其實沒啥好講的。
M2 版 MacBook Air 不僅在設計上與 Pro 系列靠攏,連接口也配備了相同的 MagSafe。但自我收到電腦的不到一週時間裡,我從頭到尾其實都沒把 MagSafe 線從包裝裡拿出來過,因爲其功耗很低,隨便一個手機充電頭就足夠給電腦供電,單獨扯一條充電線反而很麻煩。
新電腦增加了 MagSafe 充電口,如果需要外接多設備的話可以用它充電,騰出一個 Type-C 接口乾別的
和我此前用過的 M1 版 MacBook Pro 一樣,新電腦的續航很長,在滿電狀態下僅使用內置電池就能很寬鬆地完成一整天的工作,下班後還有餘電,可以消遣娛樂一下。因此,我很多時候甚至直接用充電寶供電——抱着電腦到處走,需要充電時就拿個充電寶隨手插上,還省去了找充電頭的麻煩。
▍最後嘮嘮購買建議
如果你是 M1 版 Mac 用戶,M2 版 MacBook Air 不急入手。一方面,普通版 M2 芯片相較 M1 的性能提升並不誇張,日常辦公使用中可能很難感受到區別;另一方面,隔代升級會是更經濟也更理性的選擇,在 3 納米制程到來之後,Apple silicon 的性能肯定還會突飛猛進。
如果你還在用 Intel 版 Mac,我建議你早日脫離苦海,快點投入 Apple silicon 的懷抱。告別卡頓,告別發熱,告別風扇狂轉——美好的數字生活在向你招手。
如果你需要經常出差或者隨身攜帶筆記本電腦,M2 版 MacBook Air 幾乎是不二之選。它又輕又薄又好看,性能也能滿足大多數上班族的辦公需求。
預算沒那麼多的學生黨則可以重點考慮 M1 版 MacBook Air(剛好新的教育優惠今天開始了),其性能放在今天依然夠用,輕盈的體形也便於攜帶。待學業完成之後,再看看 Apple silicon 已經進化到了什麼地步,然後選擇一臺新設備吧。
https://sspai.com/post/74235?utm_source=wechat&utm_medium=social
作者:張藝源Nick
責編: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