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的風向球
(圖/本報系資料照)
自2016年民進黨重返執政以來,每年「雙十節」似乎都彆彆扭扭,輿情不斷。今年更是爆出大新聞,前總統馬英九宣佈抵制蔡政府的國慶典禮。理由是民進黨政府一意孤行,連續第3年以「TAIWAN NATIONAL DAY(臺灣國慶日)」註解「中華民國國慶」。馬英九痛斥此舉是不折不扣的臺獨路線,拒絕出席中樞國慶大會就是拒絕爲繞彎、偷渡的臺獨路線背書。
馬英九對臺獨堅決說「不」一時激起千層浪,不僅許多藍營羣衆拍手稱快,還有藍委呼籲所有熱愛中華民國的公職人員共同抵制,臺北市長蔣萬安也表態屆時不會給蔡政府捧場。退而不休的馬英九儼然成爲「反獨」的風向標。
在兩岸議題上,馬英九是一個矛盾體。一方面,他從不迴避自己的中國人身分和對中國歷史文化的熱愛,也經常將「一箇中國」掛在嘴邊。2005年12月,身兼中國國民黨主席和臺北市長的馬英九在接受美國《新聞週刊》國際版專訪時公開表態,國民黨終極的目標是統一,但目前時機尚未成熟。如此鮮明的中國色彩即使在藍營一衆政治人物中也是無出其右,無怪乎有馬英九的大陸粉絲讚賞其爲「臺灣最後一箇中國人」。
另一方面,馬英九任內在統獨問題上瞻前顧後,敗招迭出,最終落人口實。無論是「不統、不獨、不武」、還是「先經後政」、「只經不政」,馬英九上臺後試圖左右逢源,實則進退失據,導致兩岸關係在他任內先是花團錦簇,再是危機四伏,最後一朝傾覆。
儘管馬英九口口聲聲反對臺獨,但給人的印象是說得多、做得少。特別在修正「臺獨課綱」這一意識形態戰場上,掌權時沒有大刀闊斧撥亂反正,反而以「爲了社會和諧」之名棄守陣地。於是乎,這廂兩岸交流熱火朝天,那廂身分對立愈演愈烈,從而爲2016年後兩岸關係逆轉埋下伏筆。此外,馬英九拒絕爲「臺灣國慶日」背書後,民進黨反脣相譏,稱馬英九在任時說過「稱呼我們的國家是臺灣或中華民國,都沒有問題。」無怪乎有大陸網友痛斥馬英九是「獨臺」或者「暗獨」。
身爲國民黨大老的馬英九這回幡然醒悟,以實際行動跟臺獨切割當然不排除有選戰因素,但也不能完全說是權宜之計。今年春天馬英九首次到訪中國大陸,大陸學者劉相平觀察馬對中華民族、中國人的認同不是虛與委蛇,而是發自內心。在兩岸論述上,馬英九表述「我們國家分了兩個部分,一個是臺灣地區,一個是大陸地區,都是我們中華民國,都是中國。」馬的幕僚則公開駁斥蔡政府的「兩國論」,明確肯定「臺灣當然是中國的一部分」。至於對馬英九「獨臺」的指控,大陸學者也緩頰道,「就當前臺灣政治生態而言,這個中華民國還承擔着反制臺獨政治符號的作用,對馬英九在大陸宣揚所謂的中華民國不必過於苛求或求全責備。」
馬英九以前總統之尊高調炮轟臺獨,已經開了一個頭,接下來就要看朱立倫、侯友宜等國民黨檯面人物會不會跟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