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突尼斯 鍾愛地中海驕人陽光

來源:旅遊休閒

突尼斯市是突尼斯的首都,它的歷史比迦太基城還要悠久。732年,Zitouna清真寺(又稱油橄欖樹清真寺)在突尼斯市建成。1160年,突尼斯市成爲首都,在學術與宗教領域佔有重要地位。

文/渠敏   圖/黃波羅平   模特/武文昭

突尼斯市48小時

踏上突尼斯的那一刻,感覺非常奇妙。湛藍的天空一如地中海的碧浪,明媚的陽光驅走遠途而來的疲憊,從機場去酒店的路上稍有堵車,原來他們都趕着回家去看突尼斯隊與贊比亞隊的足球賽!這個國家的人們鍾愛着萬物賴以生存的大地,鍾愛着悠久滄桑的歷史,鍾愛地中海驕人的陽光,鍾愛午後咖啡館的休閒生活,鍾愛枝蔓盛放的鮮花,鍾愛一切能讓生活更豐富多彩、更美好的元素。瞭解突尼斯,先從迦太基開始。

這裡的歷史會說話

迦太基位於突尼斯市東部20公里處,建於公元14世紀時期。沿着長達20公里的公路行駛,便可一直通往地中海邊。

車行至一個碎石鋪就的小廣場,最爲顯眼的是1890年爲紀念十字軍東征而客死他鄉的法國國王九世而修建的聖·路易大教堂。穿過簡單的圍欄,我們已經踏上比爾薩丘陵,迦太基帝國的奠基石就深埋於此。這裡就是腓尼基人泰爾王國的Dido公主向柏柏爾人部落首領馬西塔尼求借而來的一張牛皮大小之地,只是聰明的公主將一張牛皮切成一根根細條,並用這些連在一起的細牛皮,圈起富極一時、曾經統治過地中海廣大疆域的帝國之都。

散落的古蹟殘痕無聲地訴說着古老的歷史,從古羅馬帝國的神聖之光到汪達爾人的全面入侵,從拜占庭得手後得意的笑,到阿拉伯人的後來居上,揹負了過多歷史的遺蹟滄桑和厚重。千年之前的神廟牆基、精美雕刻大理石圓柱、缺少臂膀但衣襟飄飄的雕像,無一不昭示着曾經歲月的輝煌。

夕陽西下,居高臨下地望着突尼斯市,看白色的屋頂一點一點被暈染上柔和的光芒,泛着迷人的光澤。餘暉中,可以嗅到歷史散發的持久香氣。

突尼斯人是不屑於用精心製作的僞文物來裝點歷史的,因此你可以完全相信,所看到的所觸摸到的文物遺蹟,都是真正的歷史傳達者。這一點將不僅僅在迦太基博物館得到印證。

幸福一夜

在突尼斯喜來登酒店的入住快速而便捷,等待的間隙奉上的薄荷清茶是突尼斯人最喜歡的一種飲料。酒店是目前突尼斯市唯一的一家國際品牌酒店,位於機場與市中心的中間地段,非常便利。漫步在酒店長廊,充滿藝術氣息的畫作往往讓人駐足。這些本土畫家的自由創作,融會了歐洲、阿拉伯、地中海沿岸的不同風格,其中有一些還是反映基督教的作品。從中可以看得出突尼斯對多樣文化的尊重和包容。

‘L’Oliveraie'是24小時營業的餐廳,主要提供地中海和國際化的菜餚,早中晚的自助餐非常豐盛,別的時間段還可以選擇臨點。餐廳有一位服務員堪稱老派紳士,白髮蒼蒼卻精神抖擻。他名叫BEN MAUSOUR,今年54歲,在這裡工作已有30年之久。談及工作,每一絲微笑都順着他臉上的皺紋彷彿綻出美麗的菊花。他非常自豪地說,他覺得喜來登酒店是世界上最好的酒店,在這裡工作是最幸福快樂的事情。他願意在這裡工作着並享受着,直到退休。

飯後去露天泳池散步,花草樹木營造出的自然氧吧讓每一個毛孔都貪婪地呼吸。仰頭星光點點,回首涼風習習,轉回房間休息,在喜來登特有的“甜夢之牀”安然入睡,最後一刻的印象還是老派紳士那漸漸漾開的微笑。

文/渠敏   圖/黃波、羅平

馬賽克拼出的故事

巴赫多博物館有着世界上最傑出、最完美的古羅馬鑲嵌畫,被譽爲地中海南岸的“盧浮宮”。這裡曾是歷代皇宮的所在地,40多個大廳和長廊的展品分屬6個時期:史前期、腓尼基時期、羅馬時期、基督教時期、阿拉伯伊斯蘭時期和希臘時期藝術品。大凡研究馬賽克藝術壁畫的人都會從世界各地像潮水般涌入,很多高等院校的研究人員,也都把這裡當成藝術的沃土,研究的樂園。

馬賽克畫是在拜占庭時期,隨着基督教興起而發展起來的教堂及宮殿壁畫。通常用許多有色小石塊拼成圖案或神話故事。

由於閉館維護,很遺憾沒能看到最精美的一幅畫。據說那是用芝麻粒般大小的馬賽克圖拼成的一幅靜物圖,黃油、麪包、果醬,幾乎可以假亂真。

仔細對比公元2世紀和公元4世紀的馬賽克畫作,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它們的區別。前者由於採用更細小的石子,所以畫面更精緻,顏色更鮮亮,圖案更傳神,當然工藝難度也更高。而後者則採用大一些的石子拼就,相對要粗糙一些。

邂逅藍白小鎮

在前往藍白小鎮的途中,經過突尼斯市的新區,這裡是中國國家開發銀行、中國石油、華爲等公司在突尼斯的辦公地點。新區是由沙特政府投資興建的,雙方政府簽有協議:這一區域的餐廳不得經營含酒精的飲品。

藍白小鎮位於突尼斯市20公里之外的地中海懸崖上,這個北非小鎮的名字本是西迪·布·賽義德(sidi bou said),由於鎮上的房屋幾乎只有兩種顏色:藍色的門窗、白色的牆壁,單純而美麗,於是被大家冠以“藍白小鎮”的美稱。

進入小鎮前,首先嚐嘗西迪·布·賽義德酒店的午餐,這是此行第一次享用地地道道的突尼斯美味。

突尼斯菜起源於柏柏爾人菜系,味道非常鮮美,並且大多數的食材都取自當地。在烹飪時,突尼斯人喜愛較清淡的口味。但搭配的小菜不會少,而且你可以根據個人的喜好,添加鹽或者黑胡椒、辣椒。他們注重對色澤、火候的把握,喜歡用番茄醬潤色和調味。這種典型的烹飪在北非地區也有較廣的分佈。但各國的做法有所區別。

開餐是各種青菜水果混合的沙拉,有西紅柿、洋蔥、青椒、紅椒、黃瓜、蘋果等,味道清新可口,再點綴一些金槍魚碎,別樣鮮美。

Brick是另一種特色的突尼斯菜,有點類似我們的春捲。它的做法很多,樣子各不相同,有三角形、扇形、草帽形,餡兒也隨個人口味多有變化。

主菜是傳統的Couscous,以羊肉或魚肉爲主料,搭配煮制的胡蘿蔔、土豆、羊肉、西葫蘆、肉腸等,再與蒸好的小麥或大麥製品混合在一起,美味可口。

突尼斯曾經是法國的殖民地,因此融合後的突尼斯菜也帶有法國飲食文化的烙印。法式地中海狼魚就是最典型的菜餚。地中海狼魚被法國人譽爲“地中海最好的魚”,肉質細嫩,口感順滑,用橄欖油煎過之後,表皮泛着微微的金黃,搭配有青椒和小香菜的番茄汁,不僅賣相很好,味道也更加誘人。

甜點是最完美的收官之作,傳統甜點多是用碾碎的乾果仁製成的。像這道用杏仁麪粉、開心果粉精心製作而成的點心,味道獨特,值得一嘗。

廚師長 Salah Mahjeuhi爲我們呈獻的午餐將色、香、味均體現得非常好,尤其是對健康,給予了更多的關注。而且青菜和水果的較多運用,能夠更好地平衡營養。

享用過地道精緻的美味,沿着鵝卵石鋪就的小路向夢想中的小鎮前進。

藍白相間的安達盧西亞式小屋從山腳一直延伸到山頂,高高低低,錯落有致。狹窄的巷子曲折悠長,一路相伴的陽光也明明暗暗。這裡曾是西班牙人逃離宗教迫害的天堂,深受法國建築文化的影響,在小鎮中穿行,好像時光幻化,空間轉移。琳琅滿目的手工藝品沐浴在陽光下,被賦予鮮活的生命。

午後的小鎮很安靜,一切彷彿還在安睡。只有綠色的樹和五彩的花貼着白牆肆意地在生長。九重葛是突尼斯最常見的一種花,它的莖幹奇形怪狀、千姿百態,或左右旋轉、反覆彎曲,或自己纏繞、打結成環,散散漫漫的枝丫,把藍白小鎮裝點成斑斕流瀉的花園。在窗櫺上、木門上,隨手可以觸摸阿拉伯式的蔓藤渦卷,以及伊斯蘭的星月裝飾圖案。恍惚之間,不知身在何方。就這樣在慵懶的時光中走走停停,有時安坐在草蓆咖啡館的長凳上,有時又斜倚在宛若畫框的臺階旁,直到黃昏。

此時最浪漫的事情,莫過於像突尼斯人一樣,在臨海的咖啡館手捧一杯咖啡,靜靜等待夕陽落海。這裡視野開闊,海面波光粼粼,碎金閃閃爍爍。每一個白色的圓屋頂都被巨大的光環籠罩着,又漸漸暗淡。海浪的每一次起伏,都是與柔美夕陽的用力擁吻。

再回突尼斯市

等星星點點的燈火亮起來時,我們從藍白小鎮出發返回突尼斯市。

夜幕下的城市呈現出與白天迥然相異的景緻和韻味。高聳的鐘表塔屹立在市中心,由東往西的大道是用突尼斯獨立後第一任總統的名字“布爾吉巴”命名的。因爲濃郁的商業氣息,它又被稱爲突尼斯的“香榭麗舍大街”。市內的設施看起來略微有些陳舊,但彼時卻在各色燈光下充滿穿越時光的魅力。天主教堂和清真寺在不遠的地方遙遙相望。如果越過那個規模略小的凱旋門,就可以進入到突尼斯市的麥地那,它是突尼斯現代文明的源頭。(“麥地那”是北非城市中常見的阿拉伯人聚居區,在阿拉伯語中也有“老城”的意思。現在的麥地那大多數都已發展成商品集散市場,是選購突尼斯特色物品的好去處)。突尼斯麥地那由蜿蜒的小路和拱形的通道組成,彎彎曲曲更像是個大迷宮。但完好保存的500年前的歷史風貌和衆多引人入勝的伊斯蘭建築還是非常值得一去的。但需要注意的是,最好在懂阿拉伯語的導遊帶領之下一起遊覽,因爲老城中的很多人不會說法語或英語。

文/渠敏   圖/黃波、羅平

開啓迦太基葡萄酒的密碼

突尼斯的葡萄種植園具有悠久的歷史,在羅馬帝國時代,就建立了首個葡萄種植園。迦太基人對葡萄酒的熱愛一直延續至今。

迦太基葡萄園--突尼斯葡萄生產合作社中央聯盟是迦太基酒窖的總部,成立於1948年。參觀葡萄酒的釀製有助於更好地瞭解葡萄酒的秘密。

葡萄園風景如畫,空氣清新。由於突尼斯位處地中海沿岸,清新的海風、充足的光照、沙質的土壤,非常適合赤霞珠、梅爾洛、西拉、黑皮諾等葡萄的生長。適合葡萄採摘的季節是每年8月的第一個星期到9月底。爲了保證葡萄酒的品質,這裡絕大部分葡萄都採用手工採摘。葡萄酒的品質不僅取決於葡萄的質量與釀造工藝,還與釀造的酒窖有着很大的關係。沿着窄窄的石階向下走,溼冷的空氣和昏暗的燈光使得這座建於海邊岩石下的酒窖充滿神秘的氣息。葡萄汁在來自波爾多地區的橡木桶內靜靜沉釀。在長達數年的發酵過程中,嚴格的定期抽檢確保了葡萄酒的品質。曾經迦太基人送酒到羅馬的瓦罐仍被擺放在牆角,全新的橡木塞則整齊地排放在碩大的橡木桶上。酒窖的負責人挑選出一個木塞,簽上他的名字送給我。我想,這是此行最好的禮物。

哈馬馬特的城市之光

哈馬馬特(Hammamet)是一個與世無爭的古老漁港,是世界上最富庶的地區之一, 也是突尼斯最重要的海濱療養地。這裡適合生活,適合度過休閒時光,適合與老朋友相聚並結交新朋友。

出行路線:哈馬馬特麥地那--雅斯米娜·哈馬馬特(Yasmine Hammamet)--Royal Azur Thalasso Golf酒店

初探麥地那

跟首都突尼斯市的麥地那比起來,哈馬馬特的麥地那無論從規模還是範圍都小了很多。然而這並沒有阻擋我對其一探究竟的熱情。進入黃色夯土和石塊築起的城牆內,卻發現這裡的建築風格與藍白小鎮頗有幾分相似。一樣的白色房子藍色門窗,兀自在陽光下閃耀着。麥地那的商品種類非常豐富,手工編織的羊毛地毯讓人愛不釋手。軟羊毛的價格會貴些,約3000第納爾,硬羊毛或者尺寸略小的則需要1400第納爾。而且你還可以選擇加郵費運回中國的服務。突尼斯人淳樸善良,這一點你完全可以信得過。名爲AOUD的傳統樂器只有三根弦,熱情的店主邊彈邊唱,一下就吸引了衆人的目光。這裡的銀器也很特別,精緻的餐具、浪漫的燭臺,還可以選擇在突尼斯風情畫的盤子下面刻上自己的名字。

討價還價是最常見的做生意方式,在這裡也不例外。除了少數標明“概不講價”的商店,你都可以與老闆就價格問題好好商量。只是突尼斯式的熱情恐怕會讓你招架不住,所以除非真的有需求,否則不要輕易開口。

暗香浮動茉莉花

哈馬馬特中部是古城,北部是比較成熟的旅遊度假區,南部則是新開發的度假區,叫Yasmine Hammamet。Yasmine就是茉莉花的意思。此時的哈馬馬特,也正像是暗暗散發香氣的一朵茉莉,低調而雅緻。港口停泊着許多遊艇,整齊的桅杆在漸變的天際,劃出一道道美妙的線條。在衆多遊艇之中,停泊着幾艘海盜船,逼真的裝飾非常吸引人。這是港口的特色表演體驗項目,船可以徑直開到地中海,而遊客可以在船上自由休閒玩耍、做燒烤、開Party,4個小時的海上旅行絕對不會寂寞。每年的7、8月份,是突尼斯的旅遊旺季。那時的哈馬馬特,到處充斥着香檳、音樂、咖啡、舞蹈,盛放着經久不息的熱情。而此時行走在餐廳酒吧一條街上,更多的是寧靜祥和,閒散自在。柔和的橘色燈光與藍白相間的簡單色彩讓夜色中的哈馬馬特如此美麗。

文/渠敏   圖/黃波、羅平

地中海日出

Royal Azur Thalasso Golf大酒店距離哈馬馬特市只有一公里的路程,酒店就建築在美麗的海岸上。所有房間或對着碧藍的大海,或對着寧靜的花園,可以枕濤聽浪,夜觀繁星。

清晨,趕在日出之前來到海邊。在帶着潮溼空氣的呼吸中等待日出。天空變成由淡紫、微紅、藍灰等組成的調色板,一輪紅日拖着一縷橙色的海水一點點躍上海面。此時一葉扁舟正迎着紅日駛去,成爲地中海日出美景中最唯美、自然的元素。

聖城凱魯萬

凱魯萬是突尼斯人的精神家園,共有50個清真寺。寧靜的13世紀的伊斯蘭文化,驚人美麗的清真寺,和諧的柱形和拱形建築,精細優美的石製作品等等都令人驕傲。高聳威嚴的清真寺直到今天還是藝術家和詩人創作的靈感所在。

阿格拉比特王朝的智慧

公元9世紀,凱魯萬地區缺水嚴重。彼時天旱少雨,加之該地區又處於海平面之下,用水極其困難。當地人修了15個蓄水池用於解決飲水。曾經阿格拉比特王朝留下的印記現在只存下兩個供遊人參觀。站在專修的高臺望去,能夠很明顯地感受到凱魯萬人的智慧。小的水池用於儲存從山上引流下的水,待通過有一定高度的過濾拱門濾掉沙石,便流入大的水池。此時的水已基本可以用於生產生活,人們會沿着長方形的堤岸取水。夏天的夜晚這裡比較涼快,很多人會在此休閒納涼。

永遠的方向--麥加

凱魯萬是繼麥加、麥地那、耶路撒冷之後的第四大聖城。奧克巴清真寺是世界第二大清真寺,也是北非最古老、規模最大的清真寺,是凱魯萬城市的締造者。奧克巴清真寺氣派非凡,西邊高聳的宣禮塔達35米,有128級臺階,是這個城市最高的建築。每天五次的唱經聲就從這裡傳遍全城。宣禮塔上有兩塊刻字的大石塊,可惜由於當時的工匠不識字,其中一塊被砌反了。從這些文字上判斷,建造宣禮塔的最古老石塊可追溯到公元2世紀的古羅馬時期,上面還刻有當時的羅馬皇帝ANTONINI的名字。東邊的禮拜大殿莊嚴肅穆,地上的地毯和草蓆,供穆斯林前來跪拜誦經。

圍着宣禮塔和禮拜大殿的方方正正的院子並非水平,主要是爲使雨水流入院中的深井,以備穆斯林做禮拜前洗大小淨。大理石的井口有數條深深的凹槽,那是長年取水的吊繩磨出的痕跡。

更加獨特的是,建造清真寺的石塊石柱大小不一,長短不齊,紋飾形狀也各有差別。原來這些材料均取自周邊的迦太基、古羅馬、拜占庭的建築廢墟。修建者硬是用其他的石塊木塊補齊缺口,一點一點建成了北非最大的清真寺。在歷史的拱形柱廊間行走,擡頭便可見精美的柱頭圖栩栩如生,那些鏤空的大理石雕刻非常精細,見證了古代藝術的輝煌。

文/渠敏   圖/黃波、羅平

三根鬍鬚清真寺

在薩爾比建築區的三根鬍鬚清真寺,埋葬着先知穆罕默德的追隨者Sidi Sahbe的遺骸。據說他生前帶着先知的三根鬍鬚四處遊歷傳教。當地人在這位聖人去世後,爲他修建了這所陵墓,而三根鬍鬚,也依然保存在這裡,接受信徒的拜謁。整個清真寺以陵墓爲中心,以瓷磚做裝飾,非常漂亮。濃郁的安達盧西亞式風格,有別於旁的清真寺。

清真寺有位75歲的阿訇,他通過話筒召喚衆人做禮拜時,聲音神聖悠遠,飄蕩在整個清真寺的上空,並且直達人的心靈。雖然我聽不懂他的言語,卻能感受到他的力量。那篤定的眼神,堅定的信仰,堅不可摧。

斯貝特拉的榮耀

斯貝特拉建於公元2世紀初,是世界上保持最完好的幾個羅馬古城之一,具有相當大的歷史價值、考古價值。整個城市以神廟爲中心,周邊是繁華熱鬧的集市,東南西北分明,佔地60公頃,寬闊的道路把城市分割得井井有條,浴室、半圓形劇場、鬥獸場,生活功能、娛樂功能樣樣俱全,完全按照古羅馬人的思維來佈局。

斯貝特拉位於突尼斯中部,四周盛產橄欖。古蹟保護區經過突尼斯旅遊局的精心維護,種植大量的非洲瑾。如果你在初夏的五月天來到這裡,能看到它熱情地綻放。那時的斯貝特拉,呈現出色彩鮮豔的面龐。

斯貝特拉的位置頗具戰略性,這裡土壤肥沃,適合發展農業,而且城市距離海岸線只有300米,相當便捷。沿着主幹道向內走,右手邊是榨橄欖油的作坊。導遊演示着如何將新鮮橄欖碾碎、榨汁、儲存。並告訴我們,這樣鮮榨的叫初榨橄欖油,是品相最好的一種,縱然在現在的市場上,價格也是居高不下的。向着更深處前進,能看到十字形的洗禮池。其中一個堪稱全突尼斯最漂亮的洗禮池,馬賽克貼壁,華美精緻。古時信徒如果從宙斯神殿拜謁出來,還想進到教堂去做禮拜,那麼必須先經過洗禮池。“爲了耶穌,我把自己獻給你;爲了耶穌,我重新生活;爲了耶穌,我自我犧牲;爲了耶穌,我來洗禮……”在虔誠的吟誦中,脫胎換骨,重獲新生。

半圓形的劇場隱匿在不輕易爲人察覺的地方。可容納2000人的場地是每年春季周邊小城舉行音樂會的理想場所。

此時的天際線呈現出鵝蛋清的顏色,並依次向淡黃、淡粉、淡紫、淡藍巧妙過渡。一望無際的曠野,荒草叢生。殘垣斷壁中,依稀可見風雨剝蝕後的精美雕刻。黃昏柔和的陽光透射在斯貝特拉遺址上,它就像重新煥發了活力一樣,讓人感覺到生命的鮮活。

旅行的意義

從加夫薩去往南部的途中,經常會看到紅色的警示牌上寫着“小心駱駝”的字樣。由於此地遊牧民經常會趕着駱駝穿越公路,所以政府特意提醒過往車輛小心駕駛,注意駱駝。偶爾可見簡易搭建的棚子,那是牧民休息的房屋,他們地當牀、天當被,就這樣年復一年地逐水草而居。

文/渠敏   圖/黃波、羅平  模特/武文昭

綠洲進發

約30分鐘後,換乘四輪驅動車,繼續向綠洲進發。開始公路兩旁還能看到一叢叢的綠色植物,攀爬在小小的沙丘上,逐漸地,視野中盡是大片的鹽鹼地蒼蒼茫茫。歇比卡(chebika)是最先到達的山脈綠洲。這裡的海拔高度約爲27米,最適宜的氣候生長出最棒的椰棗。1969年,一場罕見的大雨襲擊了這一地區,原來的小村莊在大雨中完全被毀。現在從山頂能夠看到的,是政府支持重建的新城。沿着後山的小道能夠找到整片綠洲的源頭,潺潺的流水,翩躚的蝴蝶,甚至一個不太大的瀑布,漫天黃土中的世外桃源令人驚歎不已。

達玫赫扎綠洲(tamerza)是第69屆奧斯卡獨攬九項大獎的影片《英國病人》的外景拍攝地。這部由沙漠、飛機、地圖、戰爭、壁畫和匈牙利歌謠所構築的影片被譽爲“如油畫般的柔美”,影片的外景地選在這裡,壯觀而絢麗。低矮的石牆,破敗的房屋,曾經的酒吧還在,只是不見了其上擺放的威士忌。走進其中,經典的銀幕形象便躍然於腦海。

米德綠洲(mides)擁有一條延伸3公里長的大峽谷,天然形成的峽谷呈獨特的圓形,強烈的對比色給人以極大視覺衝擊。峽谷曾被用作昔日村莊自然防禦的一部分,現在則成爲旅行者必不可少的探秘之地。

這裡最著名的是沙畫。形狀各異的瓶子盛滿紅、黃、粉、紫等不同顏色的背景細沙,栩栩如生的駱駝、斜斜的夕陽、繁茂的椰棗林則用類似中國內膽畫的方法繪製。只需寥寥幾筆,蒼茫的沙漠落日意境圖便呈現在你面前。

這裡的沙漠不寂寞

就這樣一路狂飆一路顛,很快便到達《星球大戰》的外景拍攝地之一,駱駝峰。突尼斯南部是國際大導演最喜愛的外景地之一,這裡連綿的沙漠,多變的色彩,蒼涼的氣氛,總能夠滿足他們對外星的一切幻想。稍作停留之後,我們繼續駛向下一個目的地,《星球大戰》的主要外景地--內夫塔沙漠的Org El Jemal。這裡仍然散佈着各種各樣的電影道具,影片中神奇不已的發射塔如今鏽跡斑斑地矗立着,反而是沙土堆砌起來的建築爲荒涼的沙漠留下一絲溫情。

我想,若干年後回憶起沙漠衝浪的這一天,留駐在腦海的,一定是這樣的場景。那一刻,像極了好萊塢大片的經典開場:鏡頭掃過,荒涼蒼茫的沙漠沉默無語,灼熱的陽光下,了無生氣……鏡頭慢慢推近,一輛汽車在若有若無的跑道上飛馳,騰起的沙塵瀰漫上空。隱隱約約中,歡快熱烈的音樂在天空迴盪。鏡頭再推近一些,一位皮膚黝黑、身體壯碩的阿拉伯司機圍着鮮豔的黃色頭巾,大大的墨鏡遮住了半張臉,樣子很酷。他嘴裡哼着小曲兒,看似漫不經心地又霸氣十足,駕馭着動力強勁的四輪驅動越野車。優美動聽的北非音樂隨風飄散,散落在遼闊的曠野上,散落在激昂的生命裡。

四輪驅動車在沒有路的沙漠中橫衝直撞,所有的人都像被裝上馬達,震顫不已。很顯然,我們不時的尖叫聲點燃了司機的熱情,他開始大秀車技。時而側立着,貼着沙丘壁走S形;時而又由着車像脫繮的野馬,在曠野上奔馳。最刺激的當數四驅車轟鳴着向幾乎垂直的沙丘發起衝鋒,於是整個車就這樣直立着向上爬,直到看不見一丁點兒沙丘,視野裡只剩下垂直向上的藍天。此時戴着黃色頭巾的司機嘴角咧開,壞壞地衝我們一笑,於是整個車頭便從我們眼前以標準的180°角重重倒下。如果沒有安全帶,我想我此刻或許應該貼着擋風玻璃。

大漠的黃昏來的格外早,看獵獵黃沙,殘陽如血。隨風輕舞的是長長的衣襟,百轉千回的是一聲嘆息。綺麗而蒼茫的大漠,是夢境中都不曾有過的壯麗。此時邊品紅酒邊賞落日堪稱人生最愜意的享受,是生命中最無可複製的歷程。四驅車的門窗全部打開,讓突尼斯音樂響起來,這裡的沙漠不寂寞!

穿行託澤爾

託澤爾是傑裡德地區的交通樞紐,傑裡德地區是著名的“棕櫚之鄉”,它是撒哈拉主要的旅遊中心,也是世界最著名的綠洲之一。託澤爾的中心地帶是面積達1000公頃的椰棗樹林,共有20 萬棵椰棗樹。

文/渠敏   圖/黃波、羅平

從椰棗林到小院音樂會

清早,在溼潤美好的空氣中乘坐四輪篷車穿行在託澤爾的大街小巷。馬蹄得得,鈴聲鐺鐺,馬車馳過了臨街的咖啡館,駛過安靜的醫院,馳過了門前剛剛潑灑完清水的小商店,駛過了興奮地向我們吹口哨的小男孩。沿途有碩大的樹葉耷拉下來,馬車飛快地駛過,葉子掃過的瞬間,沙沙聲一片。

託澤爾的椰棗是公認的突尼斯最佳椰棗,其中最好的品種是有着透明的琥珀色的椰棗,手指碰觸,彷彿有蜜要涌出來。它有個好聽的名字叫“光的手指”。椰棗非常甜,佐餐時一定要放在甜點之後,否則濃烈的香甜味會讓甜品都黯然失色。每年的10 月和11 月是椰棗收穫的季節。一棵椰棗樹每年能產100 公斤椰棗,而每棵椰棗樹的樹齡能達到100 年。採摘過的椰棗枝大都放在椰棗樹下,點燃產生的煙霧可以用來驅蟲,是天然的驅蟲劑。

乘着馬車一直來到麥地那老城,這裡有突尼斯唯一使用小黃磚修建的建築,搭建房屋的木頭也多是當地盛產的椰棗木。路過一處傳統的房屋,熱情的主人邀請我們入內參觀。他是位博學的音樂教師,家裡收藏有各種各樣的樂器,特別是不同大小、顏色、圖案的手鼓,散放在院子的各個角落。或許他更樂意被稱爲音樂家,自己精心灌製的突尼斯音樂CD就是最好的證明。

他組織大家開了一場熱鬧的小院音樂會。先給每人發一隻手鼓,然後示範敲鼓的手法和節奏。簡單的幾次練習之後,歡快高亢典型的突尼斯樂曲Aman-aman便響徹在小院的天空。熱烈的氣氛還吸引了附近的小男孩,他也參與到我們的音樂會中,興奮地敲打手鼓。這場意料之外、別開生面的音樂會是託澤爾麥地那最美妙的記憶。

開啓一千零一夜

達·歇哈依特是託澤爾市市長,爲了建造一個能囊括託澤爾一帶特色、民俗、歷史的展館,他先後修建了三個博物館。漫遊這三個博物館的歷程,能夠體會夢迴一千零一夜的神奇。託澤爾從沙漠棕櫚中神話般涌現的連續幾千年前的文明,就這樣以最原始最形象的姿態展現在你面前。其中的五星級酒店,既具有突尼斯當地的風格,又有阿拉伯世界的特色,是夢想達到的聖地。精美的馬賽克牆壁、光鑑的大理石地板、色澤豔麗形制不同的手工地毯、氣勢恢宏的穹頂、現場雕刻的紋飾,任何一個細節,都能代表託澤爾成熟的工藝。

第二個博物館中除了展出從突尼斯各地收集來的瓷器、裝飾畫等藝術品,還有地契、結婚契約等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票證,更加栩栩如生的是真人比例大小的塑像,以生動自然的真實擺設展現出做飯、祈禱、沐浴、結婚、拜謁等突尼斯人日常生活場景。

夜幕降臨,各處的燈都亮起來,一千零一夜的神話拉開體驗大幕。站在山洞前,用阿拉伯語高喊“芝麻開門!”伴隨着“轟隆隆”一聲巨響,洞門立刻打開。小心翼翼地走進去,我們也像阿里巴巴一樣驚呆了。洞中有一堆堆的絲綢、錦緞和繡花衣服,一堆堆彩色氈毯,還有多得無法計數的金幣銀幣,散堆在地上,盛在皮袋裡。叮叮噹噹金幣掉落的聲音在洞中迴響。這裡完全就是人們朝思暮想的神話世界。

下一站,撒哈拉

“撒哈拉”來源於阿拉伯語,意爲“大沙漠”。 770萬平方公里的面積,縱貫非洲大陸北部。杜茲是突尼斯南部最靠近沙漠的綠洲,被視爲撒哈拉的門戶。這裡是騎單峰駱駝進行撒哈拉遠征的起點,也是各種沙漠探險、娛樂的理想樂園。單峰駱駝的體形一般較大,騎在上面隨着它的節奏緊搖慢晃的感覺是很不錯的,特別是加入一支浩浩蕩蕩的駝隊,伴着大漠的駝鈴聲漸行漸遠。需要格外當心的是它前腿直立或下跪的瞬間,要緊緊抓住駝背上的扶手,保持身體平衡。

親自駕駛沙漠卡丁車在撒哈拉飛馳是一件相當拉風的事情。不過最刺激的當數乘坐動力滑翔機鳥瞰杜茲。起飛比預想的要平穩很多,短暫的顛簸之後飛機乘風而起。你能感覺到空氣在身旁疾速流動,龐大的駝隊漸漸在視野中變成了小黑點,而城市卻在眼前漸漸清晰。起飛伊始的噪音似乎沒那麼明顯了,高空原來比我想象中還要安靜。直至下降、出艙,才清晰地聽到自己的呼吸和心跳。我想那絕對不是緊張,而是意猶未盡的惆悵。

文/渠敏   圖/黃波、羅平  模特/武文昭

杜茲,遠征撒哈拉的起點

揮別託澤爾最後一片綠洲,啓程前往杜茲。20分鐘後,首先在沿途的艾勒·傑日德鹽湖稍作停留。鹽湖從最後幾叢棕櫚開始,至少綿延了20公里。廣袤的鹽湖一望無際,岩層硬殼泛着從銀色到玫瑰色再到淡紫的神奇色彩,在陽光的照射下恍如幻境。夏季氣溫較高的時候,不經意間地就可以看到海市蜃樓之景。

柏柏爾人,真正盛放的沙漠玫瑰

柏柏爾人大門兩側的牆壁上多有藍色的掌印和魚狀的紋飾,那是護身辟邪的吉祥圖,能給人帶來好運。50歲的Fatma是一位典型的突尼斯婦女,她的名字也是突尼斯婦女很常見的一個名字。她的家裡共有七口人,母親、丈夫和四個孩子。她們祖祖輩輩都穴居於此,連她自己都說不清楚這房子到底始建於什麼時候。穿過低矮的通道進入院子的中央,感覺豁然開朗。院子的地勢從高到低傾向大門,遇到下雨天,雨水很容易地就會順着渠道流入水池。小院的四周分佈着大小不同的房間,有客廳、臥室、廚房、儲藏間。臥室鋪着五塊大小花色各不相同的地毯,看起來已經有些年頭了。牆上掛着的相片裡,有兩張年輕英俊的面龐,面帶青澀的是她的丈夫,成熟穩重的則是丈夫的父親。他們的嘴角上揚,翹出相似的微笑。

沙漠玫瑰是一種純天然的奇石,因爲外形酷似玫瑰又生長在沙漠中而得名。逼真開放的玫瑰石瓣,是細沙在幾千萬年甚至幾萬萬年的輪迴中風化而成的。它沒有玫瑰花的葉和刺,也沒有玫瑰花的香,只有花朵默默地開放在戈壁灘中,永遠不會枯萎,不會凋零。傳說在沙漠地區,玫瑰不易生存,當地青年人在情人節時多送沙漠玫瑰石來代替。

在廣袤的撒哈拉沙漠中,頑強生長的除了沙漠玫瑰,還有居住在此的土著人--柏柏爾人。他們依舊保留着原始的穴居生活,保留着在長年的高溫和肆虐的黃沙間生活的勇氣,保留着堅定的信仰,他們纔是真正的沙漠玫瑰。

從馬特馬他驅車前往傑爾巴島,偶爾能見到遠處村莊的幾點星火,幾盞明燈。車行約1小時,即可到達傑爾巴島的對岸。此時人、車輛均需乘坐擺渡船,只要10-15分鐘,即可到達對岸。

馬特馬他(Matmata)是柏柏爾人部落的總稱,這是一處由黃土、礫石構成的崎嶇山區,海拔750米。這裡有壯觀的山丘、峽谷,卻不見蒼鬱的樹林,青翠的草地。放眼望去只見灌木零星地散佈期間,有一種荒涼的美。柏柏爾人的“穴居”建築,是爲適應當地的地理環境和氣候而發明的一種獨特的建築形式,不僅能夠躲避酷熱的烈陽,還可以防止風沙的吹襲。因處在地下的緣故,白天不會感到悶熱,夜裡還有些許清涼。

Laico酒店

Laico酒店的水療中心分兩層,樓上是進行海水浴療的地方,樓下則是傳統的按摩理療房。七個海水浴療房中分別擺放着各種不同治療功效的儀器。連日的舟車勞頓,身體確實有些疲憊,選擇全身放鬆按摩無疑是最合適的。理療師手法嫺熟、力道適中,還特意爲我的肩頸部和腿部給予了特殊的關愛。酒店還爲長住的客人提供定製參考的理療項目。

Radisson酒店

Radisson酒店的海水浴療法中心共有3500平方米,60間理療房,每天的接待量高達1500人。水療中心一層的海水浴療區最具魅力的是室內外相連通的泳池,你可以順着泳池從溫馨雅緻的室內一直游到風景如畫的室外,氣勢磅礴的大海就這樣在你面前展開。

文/渠敏   圖/黃波、羅平

傑爾巴島,樂以忘憂

城市標籤:傑爾巴島位於梅德寧省東部海域,面積約500 多平方公里,人口1.2 萬。島的最大寬度和長度均爲28 公里,環島沙灘有128 公里。傑爾巴島曾有過傳奇般的歷史。據說,希臘神話中特洛伊木馬的設計者尤利西斯從特洛伊回國時曾登上傑爾巴島。

簡單生活快樂過

加貝斯集市是公元2世紀古羅馬人建的。公元18世紀這個集市曾是買賣黑奴的交易市場,異常繁榮。集市附近的宣禮塔高達65米,是突尼斯最高的宣禮塔。集市距離周邊的綠洲和海邊都只有兩公里,是絕對的市中心。恰逢週日,集市格外熱鬧。多種多樣的香料、日用品、海鮮、手工藝品都是相當暢銷的貨品。這裡的人們生活簡單而快樂。興之所至,用突尼斯傳統的樂器mezouid 或zocla吹奏上一曲,或者倚着欄杆抽上幾口水煙,抑或在咖啡館中泡上半天,時光就這樣緩慢地流過。

永不消逝的餘暉

長達6、7個小時的長途跋涉讓人在半睡半醒之間掙扎,直到抵達世界三大斗獸場之一的艾爾·傑姆鬥獸場。雄偉壯麗、氣勢恢宏的鬥獸場瞬間震撼心靈。艾爾·傑姆鬥獸場於公元3世紀建造,代表了古羅馬時期建築的輝煌成就。當時人們對鬥獸的渴求,就像今天人們對面包的需要,縱使當時附近沒有采石場,全部石塊都要從200公里以外的加貝斯地區搬運!在鬥獸場高大拱廊間漫步,或在陡峭岩石上攀爬,都好像誤入了時空隧道。精美絕倫的石雕、頂天立地的廊柱、橫空出世的拱門,這就是羅馬帝國在非洲存在的標誌和象徵。鬥獸場底層中心是橢圓形的鬥獸場地,周圍佈滿了層層疊疊的看臺。建築的一角已經被損毀,但這絲毫不影響其“佈局科學,構造完美和諧”。不知是巧合還是特意的安排,來到鬥獸場時又是已近黃昏。斜陽在拱門迴廊間形成明暗對比的光影。此時的歷史靜默安然立於悠悠歲月,但好像只要你伸手一觸,它就會開口嘆息。至幻之景,美好得讓人無法呼吸。艾爾·傑姆鬥獸場,是古羅馬永不消逝的餘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