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來比較快」的連鎖店 大學眼科淨利三年翻1.5倍

大學創辦人林丕容(左起)與妻子歐淑芳花10年整頓連鎖制度,打造眼科眼鏡行復合店型,拿下過半近視雷射矯正市場。(攝影者陳宗怡)

2020年,突如其來的病毒讓許多企業放慢腳步,爲此所苦,但有間企業卻正享受「慢慢來,比較快」的果實。

大學光,是臺灣最大、也是唯一的上市櫃連鎖眼科,不過,這個已經成立26年的集團,近3年不僅營收成長逾3成,稅後淨利更翻了約1.5倍,爲什麼一間老公司能突然扶搖直上?

曾靠快擴張策略

小鎮醫師,變身上億總裁

該公司近幾年竄升,固然和人們3C設備不離手,各種眼疾增加,以及一臺眼科先進機臺費用動輒上億,市場大者恆大有關。但近3年躍進式成長,其實是10年沉潛所換來。

大學光創辦人林丕容在90年代末,靠着當時少有的診所連鎖加盟模式,從一位小鎮醫師變成年收破億的集團總裁。

大學光提供場地、裝潢儀器以及行政護理人員職前訓練等,讓專業醫師幾乎「提着一卡皮箱就能當老闆」。

「我們以前只會看病,怎麼買儀器、砍價、做行政流程都不會,剛開業前2年大概都賠錢,等到第3、4年開始賺,新技術又出來了。」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眼科主任陳瑩山分析,該加盟模式提供醫師減低開業成本等誘因。

創眼科結合眼鏡行

5年關8成店,決心整頓

成功得早,但過去10年,林丕容卻重摔了兩跤。第一跤,摔在自己的企圖心

2008年,他爲了度過金融海嘯,快速購併近70間眼鏡店,希望提升成長動能。

不料,這些眼鏡店無法跟市場既有業者做出差異化,5年內,收掉8成店面,慘賠5億元,幾乎等同該公司2009年全年營收。「那時候是大失敗!當我還無法做出有優勢的眼鏡店,去做這事(購併)很有傷害,」林丕容反省

慘摔後,他花了5年時間整頓。首先,是解決醫師跟驗光人員間的矛盾。「對驗光師來講,(近視)100度就要配眼鏡,但醫師會認爲可以先點散瞳劑,(治療後)有機會可以沒有度數,」林丕容舉例

林丕容爲此引領光學部門轉型,不再只是賣眼鏡,而是「視力解決部門」,從配鏡到提供高難度、與醫療結合的解決方案。

「病人點散瞳劑(治療後),不須買一般鏡片,但他需要保護變色鏡片,你爲什麼不提供給他呢?」林丕容舉例,整合不代表沒生意可做,反而促使光學部門提供附加價值更高、與市場差異化更明顯的醫學配鏡。如今該部門貢獻集團3成營收。

林丕容另一跤,則是因一個意外而起。

2012年,國內最早進行近視雷射手術名醫瑞芳,突然宣佈封刀,掀起大衆對視力矯正手術的質疑。這讓主推視力矯正手術的大學光,該手術業績重挫近4成,直到去年才恢復至2011年的水準;同時間又有購併失敗的壓力,讓他決定放慢連鎖佈局。

這是爲什麼大學光成立10年,就有14家診所,但過去16年卻只增加8家,進度放慢。

根治「有連,沒有鎖」

教程考覈,還給研究資源

大學光總經理盧政宏坦言,「有連但沒有鎖」是很多醫療連鎖的通病,雖掛着同招牌,內部管理卻各自爲政,無法達到規模經濟效果,且醫療行爲難以標準化,過往大學光也有類似問題。

爲了讓醫護人員技術標準化,他們拍攝各項手術教學影片,上傳至教學平臺,並設立導師制、委員會考覈醫師手術。「我們甚至知道他看影片停在幾分幾秒,」盧政宏表示,即便是資深醫師要站上用最先進技術的白內障手術檯,平均要培訓半年至一年。

而過往,醫界文化是在診所能賺飽荷包,但在大醫院纔有機會做學術研究。爲留住王牌醫師、且利於攬才,他們提供資源,讓診所醫師做研究,培養他們成爲業內意見領袖。

林丕容透露,該集團投入約5%人事預算於研究團隊,提供經費、研究員,支持醫師研究,在醫師獲得成就感,同時也能反饋最新醫學趨勢、並達到對外宣傳的效果。

軟硬體上,大學光也建置各項數位化管理系統,同步各診所行政管理、機臺維修等疑難雜症,至今,已訂立上千項加盟SOP,方便未來快速複製、展店。內部整頓的成果也顯示在獲利上,該公司去年營業利益率逾17%,比前幾年高了6至8個百分點。

「前面花的(時間)久,後面也活得久,」星和醫美集團執行長林信一分析,醫療連鎖體系確實須長時間打底,他認爲,該公司已有規模優勢,很難被他人超越,將來挑戰是管理能力能不能跟上擴張速度,「(未來)敵人是自己內部。」

「科技可能斷代、跳躍式的成長,但連鎖就是每天滴水穿石的改善。」林丕容表示,大學光近3年看似飛速成長,其實,都是10年蟄伏的成果。

接下來,林丕容要開始踩油門,預計5年內兩岸展店50家,店數翻倍。過去10年打的地基是否夠穩固,市場,將是最真實的考驗。

商業週刊 17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