錨定科技強國建設目標,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6月24日上午,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和中國科學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共評選出250個項目和12名科技專家。其中,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人;國家自然科學獎49項,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48項;國家技術發明獎62項,其中一等獎8項、二等獎54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39項,其中特等獎3項、一等獎16項、二等獎120項;授予10名外國專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這次大會是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科技盛會。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中國式現代化要靠科技現代化作支撐,實現高質量發展要靠科技創新培育新動能。必須充分認識科技的戰略先導地位和根本支撐作用,錨定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謀劃,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深入推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任務,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有力推進科技自立自強,我國科技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戰略高技術領域取得新突破,“墨子”傳信、“神舟”飛天、“北斗”組網、“嫦娥”探月、“蛟龍”入海、“天眼”巡空……無人、載人潛水器實現譜系化發展。高性能裝備智能機器人、激光製造等技術推動“中國製造”邁向更高水平。國產大飛機C919、國產大型郵輪、外貿“新三樣”成爲中國製造的新名片。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特高壓輸電走在世界前列。

基礎前沿研究實現新突破,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學、物質科學、空間科學等領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成果,微分幾何學兩大核心猜想被成功證明,化學小分子誘導人體細胞實現重編程,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澱粉實現“技術造物”。量子計算機“九章三號”只需百萬分之一秒,就能求解現有超算200億年才能解出的特定數學問題。

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全社會研發經費超過3.3萬億元,是2012年的3.2倍,居世界第二位;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64%;研發人員全時當量居世界第一。擁有的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羣數量已躍居世界第一。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報告顯示,我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從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3年的第12位。

英國知名雜誌《經濟學人》甚至這樣說:“從前美國那些科技公司的老闆,想要看看世界最前沿的科技,只要推開門就行了,現在他們還得飛去中國一趟纔算看全了。”

雖然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用幾十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建成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研發體系和工業體系,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但我們還必須看到,我國過去發展主要靠引進上次工業革命的成果,基本是利用國外技術,早期是二手技術,後期是同步技術,這是特定時期不得不爲之的跟隨戰略。進入新時代新徵程,必須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由於我國原始創新能力還相對薄弱,關鍵核心技術依然存在短板,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頂尖科技人才不足,比如我國鋼鐵年產量超過世界總產量一半,卻仍生產不出某些特種鋼材,高性能飛機發動機依賴他國,生物醫藥、醫療設備等領域發展滯後問題突出……如果關鍵核心技術被封鎖,我們必將面臨“卡脖子”的困境。

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要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強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牢牢掌握創新主動權和發展主動權。堅持“四個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從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堅持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組織科技攻關,奔着最緊急、最緊迫的問題去。要在事關發展全局和國家安全的基礎核心領域,前瞻部署一批戰略性、儲備性技術研發項目,瞄準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的制高點。針對集成電路、工業母機、基礎軟件、先進材料、科研儀器、核心種源等瓶頸制約,加大技術研發力度,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科技創新,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

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要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科技自立自強不僅是發展問題,更是生存問題。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科技創新成爲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要完善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統一領導的體制,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推動科技創新力量佈局、要素配置、人才隊伍體系化協同化,優化配置創新資源。要堅持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充分發揮國家作爲重大科技創新組織者的作用,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爲政府更好結合,通過市場需求引導創新資源有效配置,形成推進科技創新的強大合力。

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要深入踐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推動科技開放合作。科技進步是世界性、時代性課題,氣候變化、能源安全、生物安全、外層空間利用等全球問題,不是一國之力可以解決的。要發揮共建“一帶一路”等平臺作用,牽頭組織好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支持各國科研人員聯合攻關。要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同世界各國攜手打造開放、公平、公正、非歧視的科技發展環境,讓科技造福全人類。(田贇宗)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