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爭端引發股市震盪 兩種方法從容避險

(原標題:貿易爭端引發股市震盪 兩種方法從容避險)

日前,特朗普簽署備忘錄將對中國商品大規模徵收關稅,引發了全球股市大震盪,A股在3月23日經歷今年又一次調整,超400只個股跌停。由於貿易爭端或是一場持久的博弈,無疑會對A股走勢增加更多的不確定性。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採訪市場人士瞭解到,如果要對投資風險進行避險,至少有兩大方法可以選擇,一是投資軍工和黃金板塊;二是利用期指或期權進行對衝。

券商:調整在所難免

據新華社報道,美國總統特朗普3月22日簽署總統備忘錄,依據“301調查”結果,將對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大規模徵收關稅,並限制中國企業對美投資併購。與此同時,中國商務部也作出迴應,發佈了針對美國進口鋼鐵和鋁產品232措施的中止減讓產品清單並徵求公衆意見,擬對自美進口部分產品加徵關稅,以平衡因美國對進口鋼鐵和鋁產品加徵關稅給中方利益造成的損失。

商務部表示,美方以“國家安全”爲由對進口鋼鐵和鋁產品分別徵收25%和10%關稅的行爲實際上構成保障措施。中方根據世貿組織《保障措施協定》有關規定,制定了中止減讓清單。如果中美未能在規定時間內達成貿易補償協議,中方將對第一部分產品行使中止減讓權利;中方將在進一步評估美措施對中國的影響後實施第二部分清單。中方保留根據實際情況對措施進行調整的權利,並將按照世貿組織相關規則履行必要程序。

此次中美貿易爭端引起了全球股市大震盪,3月23日,滬指全天下跌3.39%,創業板指則下跌5.02%,滬深兩市超過400只個股跌停。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招商證券分析指出,貿易爭端和日益提高的利率水平將會危及美國經濟復甦進程,進而加劇美國股票市場的波動。通過滬深股通和市場情緒,對A股產生負面影響,A股出現一定幅度的調整可能難以避免。

多家公司迴應爭端影響

對於貿易爭端的潛在影響,申萬宏源認爲,目前美國政府計劃對價值可達600億美元、涉及1300個產品類別的中國出口商品採取新的關稅,其中相當一部分可能爲高科技產品。信息設備、電氣設備、機械設備等對美出口量靠前的製造業領域潛在影響較大。此外,美國可能會跟進“301條款”的調查結果對華技術轉移和中資收購美國公司施加限制,也將影響到半導體、航天航空等新興技術產業。

而由於美國市場是許多中國企業的重要出口地,也是部分A股上市公司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這場爭端自然會令對美國市場存在一定依賴的A股上市公司受到影響。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3月23日,伊戈爾、中際旭創、新寶股份等上市公司在交易所互動平臺或公告中披露了貿易爭端對其經營的影響。如億聯網絡表示,貿易爭端本質上是價格戰,而中國企業與美國企業比起來仍然具有很強的成本優勢;公司的產品長期以來都以過硬的質量性能取信於市場,在中高端市場的競爭中具備優勢,並非單純以價格取勝,因此,中美貿易爭端目前對公司業績影響不大。

博騰股份也在回覆投資者問詢時稱:“就公司目前直接出口到美國的業務量及與客戶的貿易條款來看,對我們的業務影響非常有限。2017年公司直接對美業務貿易佔比約15%,我們絕大部分的業務收入來自於歐洲製藥公司,同時根據我方和客戶簽訂的貿易條款,絕大部分貿易關稅由客戶承擔。”在投資方面,博騰股份稱正在評估中美貿易爭端的不確定性、相關風險和影響,也會密切關注後續進展並及時採取相應措施。

可通過兩種方式避險

“我覺得從投資上來看,在二級市場避險可以選擇軍工和黃金兩大板塊。其他的避險方法,比如規模機構長期組合頭寸重但又非常看好的,可以做些期指對衝,同時也可以通過場外個股期權的鳳凰結構來對衝。”上海巨潮資產創始合夥人趙公明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招商證券也指出,“此次貿易爭端起於美聯儲第六次加息之後,短期利空出盡,黃金具備上行動力。貿易爭端成爲黃金價格上漲的又一重大催化,兩者疊加,黃金價格短期將迎來大漲。2016年之後,黃金價格整體走平,黃金股持續下跌,估值低位,當前情形支持黃金股的大幅超額收益行情。”

中金公司分析師劉剛指出,全球主要經濟體和企業盈利依然維持非常穩健的增長態勢,企業投資進一步加速,當前貿易爭端所涉及的體量尚不足以對整體增長產生較大的下行風險和影響。因此,當局面緩和之後,市場情緒和風險資產表現也將得到一定修復。投資者也可以逢低進行相應的左側佈局。而在此之前,非貿易品和防禦性板塊可起到較好的風險抵禦效果。

“其實這次貿易爭端市場有所預期,只是目前看來進入實質化的博弈,對風險投資品種如股票來說,短期肯定會有震盪來消化此事件,未來行情演繹也會隨着爭端的變化而不斷改變預期。所以,在市場不確定性加大的背景下,輕倉的投資者我建議可以選擇關注黃金板塊,這個是任何時期都有效的避險品種。重倉的投資者這個時候可有所選擇,高估值的品種要小心風險,低估值的品種可選擇逢低加倉。其他的避險方式,比如期指對衝,但這個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不好直接參與。”深圳一不願具名的私募經理也發表了自己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