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霸權躁動 中國應警惕競鬥漩渦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趙明昊近日指出,美國對中國的趕超存在「戰略焦慮感」,對中國的各種政策舉動更加敏感,「霸權躁動症」將對中美關係前景造成深刻影響,中國應該從容應對壓力,警惕「競鬥漩渦」,以可控的成本和資源投入,做強做實對美戰略性威懾,並擴大由中等力量及廣大發展中國家構成的新「中間地帶」,增強對美博弈的戰略縱深。

趙明昊在北京語言大學4月份的國別和區域研究簡報撰文,分析中美關係,他指出,美國全力遏阻中國和平發展的態勢日益突出,中美關係正進入「戰略相持」階段,且將是一個長期、曲折並具有不確定性、高風險性的過程。美國在渲染被中國趕超的戰略焦慮感,加之美國國內政治、經濟、種族等矛盾日趨尖銳,其對中國政策舉動將更加敏感,美國的「霸權躁動症」將對中美關係前景造成深刻影響。

他分析近幾任美國總統對華戰略競爭的演進,歐巴馬時期是「醞釀展開」,川普時期是「全面鋪開」,拜登則開始「調整深化」,用「中國牌」進行戰略動員,包括升級美日印澳四邊機制,組建AUKUS軍事同盟等,都是針對中國的統一陣線。

趙明昊認爲,高強度的惡性競爭,隨時有轉化爲衝突的可能性。美方不斷炒作2030年前「大陸攻臺論」,這種「衝突性心態」正深刻影響中美戰略競爭走向,令地區總體安全負重承壓。

他分析,中美戰略相持主要是打「消耗戰」,中國應以可控的成本和資源投入,做強做實對美戰略性威懾;同時要盡力與美國周旋,增強主動性,將管控短期衝突風險與管理中美戰略競爭結合。他強調,鬥爭不是目標而是手段,應該有選擇地、有針對性地展開鬥爭。既把握戰略風險,也要設法化危爲機。他認爲中美博弈的激烈化、複雜化、多邊化,將爲雙方尋求「競爭性共存」的新相處之道帶來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