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土飛彈防禦完成齊射測試 成功擊落洲際靶彈

GBI飛彈兩大組件,米諾陶火箭改造而來的主要彈體,以及太空攔截器EKV。(圖/MDAA)

美國國土飛彈防禦系統(GMD)剛完成首次的齊射測試(salvo test),同時發射2枚陸基攔截飛彈(GBI),成功擊中在太空的洲際飛彈(ICBM)靶彈,證明這套系統可以對抗洲際彈道飛彈威脅。

防衛新聞(defense news)報導,飛彈防禦局(MDA)上一次測試GMD是在2017年5月,當時採用的1對1的測試,MDA就表示,接下來就是齊射測試,也就是2枚GBI對抗ICBM,因爲這比較符合對抗來襲飛彈的攔截程序,當然操作也會更爲複雜。

MDA新聞稿稱,「本週一,兩發GBI齊升空,第1枚按照設計目的摧毀了洲際飛彈的再入(大氣層)飛行器,至於第2枚GBI,則查看碎片與其他剩餘物體,尋找可能的飛行器,在沒有發現後,識別下一個最致命的物體加以撞擊。」

美國設定的3種彈道飛彈攔截系統,海基的神盾系統、美國的本土防禦系統GMD、周邊國家的戰區飛彈防禦系統「薩德」THADD ,以及愛國者3型。(圖/美國國防部)

這場測試的洲際彈道靶彈,是從太平洋馬紹爾羣島(Marshall Islands)誇加林環礁(Kwajalein Atoll)的雷根試驗場(Reagan Test Site)發射的,而GBI攔截飛彈則是從加州范登堡空軍基地(Vandenberg AFB)的地下彈倉發射,兩地相距6400公里遠,可見技術難度很高。

GBI攔截飛彈是由兩大部分組成,以米諾陶C型火箭(Minotaur-C)爲主體的推進飛彈,與大氣層外攔截器(Exo-atmospheric Kill Vehicles,EKV),米諾陶C型火箭是一種四節式的固體燃料太空火箭,全高16公尺,直徑1.28公尺,是一成熟的太空運載火箭。

GBI攔截飛彈的構造,最頂端的是EKV攔截器,目前希望能在一枚GBI裡多裝幾具EKV。(圖/美國國防部)

EKV攔截器的尺寸。(圖/美國國防部)

至於EKV,纔是該系統最困難的部分,它安裝在米諾陶火箭的上部,進入太空後必須迅速搜索目標、識別,然後高速碰撞攔截,多年以來這部分一直不成功,比如2010年、2013年都是EKV故障而測試失敗,2013年7月的測試,EKV未能與助推火箭分離。

一直到2014年6月,EKV終於擊中靶彈,使成功記錄在17次測試中達到9次,而2017年5月的測試也獲成功,進一步表明EKV的問題已成爲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