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外賣,一折賣了

外賣鼻祖是誰?

美團?餓了嗎?

不,雖然它們都是外賣行業的佼佼者,但也只能算作“後浪”,因爲“前浪”剛剛又被衝到了沙灘上。

在美國,有這樣一家外賣公司Grubhub,比美團還早了近6年時間,可以算得上是“外賣祖師爺”了。

2016年,Grubhub就佔據了美國外賣市場70%的份額。一度是美國最大的在線外賣平臺,市值曾超過800億元。巔峰時期,毛利率更是高達52.26%。

可惜,就是這個平臺,如今已被賣了兩次。

悽慘經歷背後,其估值縮水94%以上,市佔率也僅剩下不到9%。

那麼,這家曾經全美排名第一的外賣巨頭是如何跌落神壇的?美國外賣江湖又經歷了怎樣的腥風血雨呢?

01

剛剛,歐洲版“美團”退市了!

從最初的丹麥小型初創公司,到如今橫跨歐洲、亞洲和美洲多個國家的全球品牌,Just Eat用了24年。

12月24日,是Just Eat股票在倫敦證券交易所的最後交易日。

雖然入行早,但Just Eat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外賣公司”,直到它用類似“美團”“餓了麼”的配送方式,去“連接消費者和餐廳”,纔得到了外賣市場的積極響應。

值得一提的是,Just Eat前期是通過不斷戰略收購和全球擴張,鞏固了其行業地位。

2011 年,收購 ClickEat 進入意大利、收購 RestauranteWeb 進入巴西、收購Grub Canada/Yummy Web進入加拿大……

尤其是2021年以73億美元完成對Grubhub的收購事件,不僅讓帶着對全球擴張的美好憧憬成功進入了美國市場,還正式邁入“外賣”賽道。

但爲時已晚,與軟銀支持的後期之秀DoorDash“狹路相逢”,最終敗下陣來。

2022年,節節敗退的Just Eat放棄了其在美國的上市地位。

前不久,Just Eat宣佈同意將其美國子公司 Grubhub以6.5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由沃爾瑪前高管 Marc Lore 創立的初創公司 Wonder。

短短三年時間,Grubhub估值下降了超91%,美國的外賣鼻祖,慘遭一折“賤賣”!

曾幾何時,Grubhub在全球互聯網外賣平臺中佔據着鼻祖的地位。然而,自從2019年被DoorDash超越後,它的市場地位便一落千丈。

處於頹勢的Grubhub只能尋求外援,值得慶幸的是,2021年終於被歐洲最大的外賣平臺Just Eat所收購。

然而,Grubhub在被收購後卻成了Just Eat財務上的一個無底洞。

最終,Just Eat不惜賠本賤賣,也要甩掉Grubhub。而這次交易,距離Grubhub上次賣身,也不過短短3年,這家曾經全美排名第一的外賣巨頭就崩盤了。

人們不禁要問,這3年裡Grubhub到底發生了什麼?

02

在美國,外賣經濟的歷史也不算短,而GrubHub則可以說是美國外賣行業的鼻祖。

很多時候,靈感的迸發總是一瞬間的事。

創新和變革也更多是建立在“好吃”和“懶惰”上。

2004年,Matt Maloney(馬特·馬洛尼)本是一名平凡程序員,因不堪忍受每晚從同一餐廳訂購披薩的單調,遂自行打造了一個可查詢當地餐館菜單的網站,發佈出來後,Grubhub就此誕生。

值得一提的是,“餓了嗎”的創立差不多也是因爲這樣的故事。

彼時,餓了嗎的創立差不多也是因爲這樣的故事,正在上學的張旭豪,玩遊戲到半夜沒飯吃,萌生了做外賣平臺的心思,與幾個同學一拍即合,把學校附近的餐飲店的菜單都彙總一張單子上,附上電話在校園裡發放並接單配送。

這也是初期餓了嗎與Grubhub最大的區別,Grubhub彼時只是一個純純的信息聚合平臺。與其說是美國餓了麼,不如說是外賣界的大衆點評(早期版)。

電話訂餐時代,Grubhub的出現,無疑是對傳統餐飲業的一次降維打擊。

憑藉先發優勢和十足的創意,GrubHub這艘大船在外賣行業的藍海里乘風破浪,在資本助力下,一躍成爲美國最大的在線外賣平臺。

Benchmark等知名VC機構也慷慨解囊,融資一直到E輪。2014年,Grubhub成功在納斯達克上市。

財報表明,2013 至 2018 年,Grubhub營收從 1.37 億漲至 9.52 億美元,增長 7 倍。

同期月訂單量從 5000 萬增至 1.6 億單,活躍用戶從 500 萬升至 2000 萬。Grubhub 現金流也十分健康,上市初便盈利,後續盈利能力漸強,2014 年淨利潤約 1000 萬,2017 年達 1 億。彼時,Grubhub的毛利率高達52.26%。

突飛猛進的業績助長其股價飆升,從上市時的26美元漲至149美元,市值一度超過120億美元,毫無疑問成了當時美國外賣市場的“扛把子”。

03

在創業的前十年,Grubhub的發展可謂是順風順水。

然而,隨着DoorDash的崛起,Grubhub的好日子戛然而止。

與Grubhub不同,DoorDash採取了燒錢擴張的策略,通過鉅額融資快速佔領市場,讓一直盈利的Grubhub措手不及,市場地位在不到三年的時間內迅速崩潰。

DoorDash 成立後靠激進營銷補貼搶市,還重金打造配送,這恰恰是Grubhub最大的市場裂縫。

彼時,Grubhub最大的優勢在於服務範圍,其業務覆蓋美國多座城市,與上萬家餐館都有合作。

但其也有一個很大的劣勢——沒有自己的配送團隊。由於所有餐品都由商家自行配送,作爲後臺的Grubhub很難“看”到送餐進展,這就導致一旦某個環節出現問題,買家就只能在大門口癡癡等待,不知道美食走到哪裡又何時才能送達。

在Grubhub的輕視下,DoorDash迅速崛起,當被武松壓在身下的猛虎翻身時才發覺爲時已晚。

2019 年,被超越後的Grubhub致股東信欲加大投入,卻意外使得股價暴跌 43%,市場份額在股東相互指責中雪崩式萎縮,從 2016 年 70%降至 2022 年 9%,投資者感慨其從谷歌變雅虎。

Grubhub原本優秀的商業模式和高利潤率最終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逐漸走向衰敗,甚至淪落至“賣身”。

2021年,心灰意冷的Grubhub被歐洲外賣配送公司JET 以73 億美元(約 530 億元)估值收購。

然而,Grubhub在被收購後卻成了一個財務上的無底洞。在虧損壓力下,Just Eat於2022年表示將尋求部分或全面出售Grubhub的股權。

在今年的11月15日,JET宣佈以6.5億美元的價格將Grubhub出售給美國新興外賣初創公司Wonder,其中還包含5億美元的債務。

Grubhub在2016年曾佔據了美國外賣市場70%的份額,到2022年只剩9%,遠遠低於DoorDash的65%,距離Uber Eats的25%也相距甚遠。

DoorDash 估值高達 730 億美元,而Grubhub最高時纔不過120億美元,如今這一估值更是縮水至6.5億美元,降幅高達94.6%。

美國外賣鼻祖,就此作古。

04

GrubHub的失敗告訴我們,創業一開始的時候理解好環境、選好方向和商業模式很重要。

與之鮮明對比的是,美團外賣在國內混的風生水起,是非不斷。

前不久,美團還就“擦邊騎手服”發聲明稱,定製“擦邊”騎手服是對正常送餐騎手形象的嚴重損害,將依法追究責任。

14年前,美團還只是個團購網站。

如今,它是集外賣、團購、酒旅、零售、票務、金融、網約車、共享單車等業務爲一體的龐然大物,你永遠看不到它的邊界。

一路走來,美團熬死無數對手,從千團大戰到巨頭火併,最終榮登中國互聯網第三極。

美團能從殘酷競爭中活下來,靠的是速度,王興一直信奉增長理論,他說“對創業公司來講,發展速度、成長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不斷融資燒錢,迅速做大規模、提升估值是美團的終極要義,有了高增長就能吸引資本,讓故事延續下去。

最新預測顯示,全球外賣市場規模預計將在2024年達到約0.68萬億美元,並在2029年增長至1.37萬億美元,期間複合年增長率爲15.01%。

Grubhub的沒落和Wonder的崛起,預示着外賣行業的“戰爭”塵囂未遠。

先於美國打響的中國外賣大戰,完美佐證了“要獲得充足資金並以超過對手的速度進行快速擴張”的必要性。

而美國的外賣戰爭,只是再一次驗證了外賣行業的一些基本準則:補貼很重要,配送運力更重要,得小城市者得天下。

同時,GrubHub的隕落也警示了大家:多元化纔是發展趨勢,而創新纔是企業永葆生機的王道。

未來的外賣平臺還將玩出哪些新花樣?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