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中國知道 美對中國的敵意不侷限於特朗普政府
參考消息網11月17日報道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中心主任李成11月13日在美國《外交》雙月刊網站發表文章稱,重啓中美關係並非易事。全文摘編如下:
中國領導人認識到,無論誰入主白宮,競爭都將定義中美關係。
在特朗普擔任總統期間,兩國關係以驚人的速度惡化。貿易戰是雙方摩擦的最明顯例子,但較大範圍的戰略緊張局勢也增加了衝突的風險。特朗普政府鋪天蓋地的指責、公然的種族主義言論、以脫鉤爲目的的政策等令中國感到震驚。
儘管如此,影響特朗普對華政策的許多條件依然存在,重啓世界兩個大國之間的關係並非易事。
在美國總統選舉期間,中國曆來都避免表現出對某個特定候選人的偏好。
中國知道,美國對中國的敵意並不侷限於特朗普政府。共和黨人和民主黨人都嚴厲批評北京,主張讓美國供應鏈與中國脫鉤。同時,許多人並不認爲華盛頓存在一種所謂“反華共識”。
拜登還經常把特朗普的對華政策描述爲一項失敗,這向中國暗示,即將上任的新政府不會採納特朗普的所有對抗性立場,包括脫鉤目標。拜登外交政策團隊中有許多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他們都以開展明智外交而聞名。
但是,雙邊關係的重啓會是棘手的。特朗普政府和國會的共和黨人對中國的批評對新政府與中國修好的努力構成了重大障礙。大選後由共和黨控制參議院的可能性使得扭轉關係之路變得更加難行。中國明白,選舉結果所暴露出來的嚴重政治分歧將迫使拜登緩和國內緊張局勢,並可能使他沒有政治資本來全面改變美國的對華政策。此外,中國擔心,爲了彌合兩黨分歧,拜登政府可能把咄咄逼人的對華政策視爲與共和黨人找到共同點的手段。如果是這樣,兩國間的對抗可能會繼續,甚至加速,而不會讓位於一種兼顧合作與競爭的更穩定狀態。
一方面,北京將希望在多個領域與美國重新接觸。然而,北京同時也認爲,中國的經濟復甦、對新冠疫情的處理、社會政治穩定,及其日益增強的國際權力會讓它在雙邊關係中取得更多影響力。中國可能會在某些領域顧及美國的需求,但在涉及主權等核心利益時,它會保持堅定和不妥協的態度。
相關推薦:
距離卸任只有兩個多月時間了,特朗普政府已準備好對中國上演“最後的瘋狂”......
美國媒體Axios昨天的一篇獨家報道,讓這個從美國大選前就已浮現的預期變得更“真實”了:
執政最後10周,特朗普政府將以“危害美國國家安全”“侵犯人權”等爲由,圍繞多個涉華議題,對中國祭出一連串的強硬政策。
這些潛在的打壓都是什麼?特朗普團隊“最後一刻”的興風作浪還將怎樣影響中美關係?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呢?
01
獨家報道,消息來自直接知曉對華打壓計劃的多位美國政府高級官員....
在標題和導語中,Axios兩位記者極力突出信源的獨家性和可靠性,以證明他們的報道真實可信。
報道一開始就解釋這些對華打壓爲何重要:可以“一箭雙鵰”。
一是鞏固大統領的“政治遺產”,使拜登上臺後難以在對華政策上改弦更張。二是繼續“報復”中國。
不知是“美國政府高官”原話,還是記者自己加的註解,報道把華盛頓這些年對中國的抹黑一股腦都搬了出來。
指責中國對待印度以及處理香港、臺灣問題時具有“攻擊性”;藉着第二波新冠疫情來襲,再次暗示中國對疫情負責;炒作中國在涉疆、涉港等問題上的“人權問題”......
當然,聲稱中國威脅美國國家安全也是必不可少的項目。
報道說,美國國家情報總監約翰·拉特克利夫很快就會公佈一批情報,“詳細描述中國在美國國內進行的惡毒行動”。
既然“中國威脅”如此之大,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約翰阿爾約特就對記者揚言:
除非北京做出改變並且成爲國際舞臺上一個負責任成員,否則未來的美國總統將會發現,“改變特朗普總統的歷史性行動將無異於政治自殺”。
也是以此爲由,美方反華政客進行了一連串謀劃。
報道說,他們密謀擴大“與中國軍方存在關聯的中國公司”名單。上週,特朗普剛剛以“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爲由發佈行政令,禁止美國人投資31家進入名單的中企。
擴大名單,意味着將有更多中資公司遭到類似打壓。
除了擴大已有制裁,特朗普政府還將開闢新的“戰線”。
比如要給中國漁業扣上使用“強制勞工”的帽子。報道援引美方官員的話說,這不僅涉及“人權”問題,還幫助中國這個“具有地緣政治意義”的行業獲得競爭優勢。
另有美方高官對Axios記者透露,特朗普團隊還在想方設法,將更多“鷹派中國問題專家”安插進美國政府的一些高級崗位,以保證未來美國政府對華政策的延續性。
真煞費苦心,連“潛伏”計劃都安排上了。
報道最後還援引美國國家情報總監拉特克利夫一位資深顧問的話,說拉特克利夫將繼續扮演領導角色,與其他美國國安部門合作,帶領美國從冷戰和“9·11”事件後的反恐策略,轉向與中國對抗的大國競爭。
02
在揭開特朗普團隊計劃中的一連串對華強硬政策後,Axios突然轉折:
美方官員說,不要指望美方在臺灣問題上採取新的大動作,或者關閉更多中國駐美領館。
因爲,深度攪動臺海或關閉領館等,都是極易導致嚴重政治後果的行爲。一旦引發衝突,就將難以管控。
如果大選敗局確定無法翻盤,特朗普政府在最後兩個多月掀起這般風浪的能力和概率,都比較低。
有報道說,特朗普已準備角逐2024年總統選舉。無論爲了絆腳拜登,還是“報復中國”,或是提前爲下屆大選佈局,特朗普真正需要的都是作秀,而非政治冒險。
而Axios報道中這些對華措施,恰好都是表態性的,既能吸引眼球和政治效應最大化,又不至於一招不慎折了自己的“晚節”。
這個中間的度,看來特朗普團隊也細緻盤算過。
對大統領“最後的瘋狂”,拜登過渡團隊作何迴應?Axios記者專門去問,但沒得到答覆。
但特朗普政府最後時刻還在忙着“埋雷”,確實會壓縮拜登在對華政策上的靈活空間。
宣佈獲勝後,拜登第一時間在“過渡網站”上列出四大優先事項:控制疫情、重啓經濟、恢復種族平等和應對氣候變化。這四項任務中,至少三項都需要跟中國合作。
有分析說,這決定了拜登上臺後,即便不會在總體戰略上改變對華強硬,也不得不在具體戰術上做出適當調整,至少是有競爭也有“有限合作”。
而特朗普團隊臨走前以行政令的方式埋下一大堆釘子,將讓拜登“有限調整”對華政策的政治風險陡增。他可以撤銷前總統的行政令,但會遭到國會共和黨人以及美國國內一些人的猛烈攻擊。
當然,對於特朗普政府在過渡期內對華上演“涉華驚奇”或“最後瘋狂”,國際和我們國內學者早有預判。
早在Axios報道之前,彭博社就曾援引美國學者葛來儀的話說,特朗普團隊已經有了旨在使中美關係變化不可逆轉的“待辦事項”清單。其中就包括在涉港和涉疆等問題上對華採取行動。
如果特朗普政府真那麼幹了,我們怎麼應對?
用一位美國問題學者的話說,中國對美外交風格已經十分清晰,“不與美國走向全面對抗,但對方施壓一定會迎來反制”。中國此前對美製裁的幾輪反制措施已釋出明確信號:中國會依照自己的利益和節奏決定對美政策,而不會因美國內議程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