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正面臨兩道“生死劫”

近幾天,很多人都在興致勃勃地討論“拼多多市值超越阿里”這一話題,然而幾家歡喜幾家愁,另一家互聯網巨頭美團在發佈三季報後,港股股價卻應聲大跌,並持續創下2020年4月以來的新低。截至12月7日收盤,美團市值爲5376億港幣,距離巔峰時期的2萬億市值已經蒸發了1.5萬億,更有甚者,僅在今年年內美團市值就已近乎腰斬,着實是令人驚訝不已。

美團究竟怎麼了?我們不妨一探究竟。

1

鑑於發佈三季報之後股價應聲大跌,不少人可能很自然地認爲是美團的業績不及預期所致。

真是這樣嗎?財報可以揭示答案。

從財報數據中可以看到,美團2023Q3實現營收764.7億元,同比增長22.1%;經營溢利33.59億元,同比大幅增加239.9%;經調整後的淨利潤爲57.3億元,同比增長62.4%。僅從這一組數據上看,美團今年三季度業績非但不差,反而還大大超出了很多人的預期。

進一步從結構上看,我們還可以發現如下信息:

(1)公司“核心本地商業”板塊(含餐飲外賣和到店、酒店及旅遊分部以及美團閃購、民宿、交通票務等)在第三季度貢獻了576.9億元的營收,同比增長24.5%,這主要是受益於消費復甦,即時配送交易筆數以及到店、酒店及旅遊業務交易金額的增長。

(2)“核心本地商業”板塊中,即時配送交易筆數同比增長23.0%,餐飲外賣單日訂單量峰值達7800萬單,創歷史新高並比三年前翻了一番;美團閃購訂單量、商家規模及用戶規模均顯著提升,低線城市的用戶數量不斷增長;到店、酒店及旅遊業務交易金額同比增長超過90%,季度活躍商家數同比增長超過50%;到店業務方面,隨著更多商家參與並提供質優價廉的產品,“特價團購”的交易量持續增長。

(3)公司“新業務”板塊Q3實現營業收入187.8億元,較上年同期的162.9億元增長15.3%,並且較Q2增速(同比增長18.4%)有所放緩,反映出新業務增長承壓,其原因在於共享單車業務的壓力依然存在,規模下降,同時美團買菜和美團優選的增長面臨去年由於疫情原因產生的高營收基數。

(4)“新業務”經營依舊虧損,不過整體有所改善,虧損的主要原因在於美團優選的運營不佳,不過本季度美團買菜交易金額強勁增長,並已成爲許多消費者的首選,用戶規模、購買頻次及客單價均穩步增長。

總體來看,美團Q3業績其實並不算差,雖然部分業務依舊面臨虧損和增長乏力的窘境,但仍有不少亮點,故而業績可能並不是導致公司股價跌跌不休的根源。

2

既然並非業績拖累,那“元兇”究竟是什麼呢?

市場普遍認可的一個理由是,來自競爭對手的壓力,正在動搖美團本地生活市場霸主的地位,其中最大的威脅當屬抖音。

雖然抖音一直都以短視頻和直播聞名於世,但對於本地生活卻情有獨鍾。公開信息顯示,早在2019年,抖音就開始嘗試切入本地生活業務,不過早期進展較爲緩慢。2021年,抖音成立本地生活商業化團隊,以“0抽傭”、低抽傭的方式來吸引並招攬衆多商家入駐,還不斷上線特價團購券,以頗爲友好的價格吸引了大量消費者的青睞,市場份額悄然增長。自2022年三季度起,抖音本地生活業務步入快車道,到了今年春節期間,其在美團覈銷金額(GTV)中的佔比一度達到約40%。而在今年4月舉行的2023抖音生活服務生態夥伴大會上,抖音官方披露的數據顯示,2022年抖音生活服務GMV同比增長7倍,抖音生活服務業務已經覆蓋370餘座城市,合作門店超200萬家。

不僅如此,抖音還在團購配送賽道不斷髮力。公告資料顯示,抖音生活服務自去年年底開始在北京、上海、成都三地率先試點團購配送服務,到今年7月在三個試點城市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到廣州、長沙、臨沂,9月更是一口氣新增24城,並在當地引入了區域代理商模式,配送方面則是由順豐同城、閃送、達達快送、UU跑腿等第三方合作運力提供配送服務,或是由商家自配送。除此之外,抖音還與美團的老對頭餓了麼達成合作,雙方表示將攜手探索本地生活服務的新場景升級,連接商家與消費者,推出“即看、即點、即達”新服務模式,持續攻城拔寨。

坐擁7億日活巨大流量池的抖音步步緊逼,讓美團的焦慮感與日俱增,終於在今年啓動了全面反攻:先是推出包括降低年費、與商家重新協商抽傭率等措施,然後又推出特價團購,絕大部分團單價格與抖音全面對齊,部分單品甚至補貼到比抖音的價格更低,同時還發力直播業務,在直播間銷售外賣商品券,覆蓋範圍也逐步擴大到200多個城市。

美團反攻的效果如何呢?用一句話來形容大概是:暫時穩住了局面,但卻付出了不小的代價。

之所以說暫時穩住了局面,是因爲美團的本地商業板塊業績整體表現還不錯,營收和淨利潤都實現了較爲可觀的增長態勢;而付出的不小代價,則是在於各方面成本的急劇攀升。

從財報數據中可以看到,Q3美團的銷售及營銷開支爲169億元,比2022年同期增長了55.3%,佔收入百分比22.1%,均有顯著增加,說明美團的補貼力度之大與成本之高。而高企的成本也不可避免地擠壓了公司的利潤,公司Q3經調整後的淨利潤雖然增長62.4%,但相比於Q2的增幅272%可謂斷崖式下滑,代價之慘重,不言自明。

而這些現象,很難不令人擔憂,畢竟本地生活目前並不算是抖音的核心業務,但對於美團而言卻是實打實的核心所在,當業內霸主的基本盤被競爭對手的非基本盤威脅到,市場對於前者的印象分勢必要大打折扣。更何況,美團的新業務依舊在虧損,短期來看似乎也難以提供更大的想象空間。

如此一來,美團未來增長的天花板似乎降低了不少,自然難以支撐起股價和市值的上行。

3

除了來自競爭對手的衝擊,美團還有個令人擔憂的地方,那就是出海業務前景的不確定性。

衆所周知,對於互聯網行業來說,早些年一衆巨頭們的現象級崛起,很大程度上要歸因於豐富的流量紅利。然而近年來,伴隨着流量紅利的日漸枯竭,整個行業的增長遭遇瓶頸,再加上國內業務已近乎紅海,故而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公司將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場。

目前來看,不少頭部互聯網企業的海外業務都開展得有聲有色。比如拼多多去年9月份上線的跨境電商平臺Temu,現已進入北美、澳洲、歐洲、亞洲的40多個國家和地區,每天出口包裹量超過40萬個;阿里巴巴旗下的速賣通(AliExpress)在海外的影響力也與日俱增;最令人稱道的當屬抖音海外版的TikTok,現已成爲字節跳動營收的有力拉動者,且增長預期極高,有數據顯示,今年Q2來自海外市場的收入佔字節跳動總營收的近20%,由此推算,其今年海外市場的營收很大概率超過200億美元,增長率甚至能達到50%以上。

同樣作爲互聯網巨頭之一的美團,自然也不想錯過海外的巨大市場。早在2018年,王興在內部信中就曾雄心勃勃地表示:“2018年是美團點評全球化探索的元年,也是我們向世界輸出我們成功的商業模式、科技創新的開始。”然而從實際情況來看,美團的出海之路並不順利,直到5年之後的2023年5月,美團在中國香港推出了名爲KeeTa的全新外賣服務平臺,企圖在這個高人口密度和高消費能力的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並劍指東南亞,人們這纔開始重新審視美團的出海前景。

不過,對此看空的聲音似乎要更多一些。

究其原因,還是美團的本地生活業務商業模式太重了:

一方面,想要在海外拓展本地生活業務,必然要與當地商家建立起良好的合作關係,同時也需要大量的本地運營人員和管理機制,但海外市場的勞動力成本普遍較高,光一個外賣業務就需要招募大量的騎手,勢必要投入極大的資金,再考慮到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商業環境、法律法規都不相同,在國內可以看到的外賣小哥騎着摩的滿街跑,可以實現的高效配送到家,在國外未必就能行得通;

另一方面,不同國家和地區消費者的習慣亦是千差萬別,遠的不說,就拿中國香港爲例,比起點外賣,香港人通常更傾向於選擇到店裡用餐或者親自下廚,並且香港居民對於食品的質量和衛生標準要求極高,故而對於外賣的信賴程度偏低,這也難免要限制美團業務的進一步滲透和擴張。

反觀短視頻、遊戲等純線上業務,由於其商業模式很輕,產業鏈條極短,只需將國內移動互聯網流量運營的成功經驗複製到海外市場,便可快速打開局面;而對於電商來說,雖然商業模式不像短視頻、遊戲那麼輕,但依託海外長期存在的獨立站電商模式,以及我國供應鏈企業出海的需求,我國電商平臺出海也相對容易。

正因如此,商業模式的差別讓美團的出海前景更具不確定性,客觀上也難以打開市場對於美團未來增長的想象空間。某種意義上,這也是導致市場不願意賦予美團更高估值的又一因素。

4

客觀地講,雖然眼下的美團面臨着一系列難題,但國內多線市場的龐大布局、成熟的商業運營模式、海量的合作商家、用戶心智與習慣的養成以及強大粘性等等,依舊是美團核心優勢與競爭壁壘所在,這也讓美團的市場地位依舊難以被真正撼動。

然而從資本市場的角度來看,相比於眼下的一切,市場更關心的可能是公司未來的增長前景,倘若想象空間無法打開,那麼公司市值的持續縮水勢必在所難免。而從股價上看,美團港股依然在不斷創出新低,至今仍未出現明顯的止跌跡象。

正因如此,美團想要扭轉這一頹勢,還需解決兩大問題:一來,如何在守住本地業務中外賣和到店板塊基本盤的同時,抵禦住來自抖音們的虎視眈眈;二來,如何在海外市場一路升級打怪,高歌猛進。二者中的任何一個,都是極大的挑戰,美團壓力之大,可想而知。這或許也印證了王興在今年一次內部會議上喊出的那句話:“美團距離破產只有半年。”

不過話說回來,回顧美團一路成長的歷程,最不缺乏的關鍵詞就是競爭——從參加“千團大戰”到與阿里對決本地生活服務,加上在酒旅、在線票務、生鮮、打車、共享單車等熱門領域樹敵無數,美團能夠走到今天,的確是如同“從死人堆裡爬出來”一般不易。可以說,美團面臨的競爭,從來沒有消失過,也從來沒有簡單過。

眼下又是新一輪競爭,美團會交出怎樣的答卷呢?我們拭目以待。

【注: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在任何情況下,本訂閱號所載信息或所表述意見僅爲觀點交流,並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除專門備註外,本文研究數據由同花順iFinD提供支持】

本文由“星圖金融研究院”原創,作者爲星圖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付一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