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烏殷鑑 藍白機遇

(圖/美聯社)

連日來,從烏克蘭押上全國稀土和油氣,將簽下與美共同開發的礦產協議,再到澤倫斯基和川普的驚天舌戰後,白宮突然暫時切斷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美烏關係的急轉直下,已使敏感的臺灣社會泛起陣陣憂思。

而臺積電與川普政府談判後得拿出3.3兆臺幣加大投往美國的苦澀,更讓社會目睹了臺灣政府無力協助企業周旋外部壓力,連最基本的臺製晶片的輸美關稅大棒,都未能一筆勾銷。更遑論臺積電壓縮本土投資量能、縮小臺美先進製程代差等犧牲,可換取到川普政府任何實質性的安全承諾。

在澤倫斯基加上臺積電的兩波衝擊下,攸關戰爭與和平、股市和收益、技術和創新等跨越多個領域的強烈不安和焦慮感,已結成一團互相牽引的龐大烏雲,籠罩在人心上空。

特別是在川普不惜向近鄰和盟友如墨西哥、加拿大、歐盟等掀起關稅戰;在「逼和」烏克蘭的過程中又自毀美國在同盟體系中的信譽之際,民進黨高擎的新冷戰下「民主夥伴供應鏈」理論,實際上已遭到結構性的撼搖。然而,在臺灣政壇陷入一片理論真空和前景難卜所生的思想混亂之際,作爲政治市場上理應提供其他「商品」的在野陣營,卻也陷入沉寂,未能替已噴發出種種反思、警惕和借鏡之情的臺灣社會,提供另一套足以讓人們因應重大變局的思考框架和政策選項。

眼下,民衆黨還在承受柯文哲司法過程的能量磨損,黃國昌臨危接事後也急於重整組織和人事,顯然無暇他顧。國民黨方面,黨內要角或徐圖六都或試探今夏的黨主席之爭,不然就是糾結於「大罷免」的選區層級廝殺中不可自拔。

但放眼外部世界,不論是川普「越頂」歐洲和烏克蘭,搶先與普丁破冰;還是烏克蘭前外長庫列巴預測,在川普衝擊下,歐洲各國與中國大陸的重新接近將不可避免,只是時間與規模問題。一向對中強硬的美國務卿盧比歐近日也承認,中國的富強「已是美國必須應對的現實」外,更坦言美國主導的單極世界只是冷戰落幕之際的「非常態」;如今,世局正向一個多個強權在不同區域各擁擅場的多極世界迴歸。

對這些折射着基礎規則變化的新局勢、新判斷,賴政府恐難有與之對話的空間或勇氣。但這卻是有義務爲臺灣探出另一條路的在野陣營所不可不謀畫者。

回顧烏戰3年得失,從2022年3月底伊斯坦堡停戰協商破裂後,俄烏間的談判機制就完全斷線。這毋寧是烏克蘭此後只剩下完全依靠西方支援,持續苦戰外別無他途的分水嶺。但當美國政局一旦翻轉,川普直接對俄出價,莫斯科亦刻意不以澤倫斯基爲談判對手,烏克蘭就比預想中地更快陷入外交與軍事的雙重危機。

既然沒有人想重蹈烏戰的殷鑑,在野陣營就應該扛起責任,重新積極申述臺灣自身應保有和大陸保持機制性溝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布林肯那句「你若不在桌邊有位子,就會出現在菜單上」的警示名言未遠,臺灣要把通往戰和之門的兩把鑰匙都緊緊握在自己手中,不可自棄。存亡興廢之事,不能由他人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