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專家:北極成大國地緣政治必爭之地

參考消息網8月1日報道 美國《時代》週刊網站7月29日刊登題爲《即將到來的北極之戰》的文章,作者是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歐洲、俄羅斯和歐亞項目主任馬克斯·伯格曼。文章摘編如下:

自冷戰結束以來,高北地區一直受到“北極例外論”這一思想的界定。根據這種共同理解,該地區不成文的規則、信仰和歷史保護它免受大國競爭的影響。在這一思想的蔭庇下,中國近年來通過增加貿易、投資和科學合作,成爲歐洲北極地區的新力量。但俄羅斯與烏克蘭的全面衝突已經嚴重破壞了這種微妙現狀。歐洲北極地區正迅速成爲美國及其盟友與其地緣政治對手的必爭之地。

可以肯定的是,烏克蘭戰爭並不是加劇緊張局勢的唯一因素。海冰的消退使得人們對該地區的經濟價值和地緣政治重要性產生了更大的興趣,推動了北極國家的軍事化,以及中國等傳統非北極國家的參與。這些經濟壓力通常集中在三個方面。

首先,北極蘊藏着巨大的化石燃料,它的開發是俄羅斯2035年北極戰略願景的關鍵優先事項。據估計,僅俄羅斯的北極地區就蘊藏着超過35.7萬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和超過23億噸的石油和凝析油。

其次,氣候變化導致的冰況變化正在重塑潛在的北極航線。俄羅斯沿着其北極海岸開發的北方海航道特別值得注意,該航道打算通過俄羅斯的北極地區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這條航道在夏季不結冰,與通過蘇伊士運河相比,可使船隻減少40%的航行時間,節省大量燃料。

第三,北大西洋和巴倫支海漁業的成功共同管理在日益加劇的氣候壓力下面臨崩潰的危險。隨着海洋表面氣溫持續急劇上升,海水變暖導致具有海洋捕撈潛力的魚類種羣進一步向北擴展。一些人猜測,俄羅斯可能會利用商業活動對北約發起更廣泛的挑戰。該地區商業活動和軍事活動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再加上那裡的軍事演習越來越多,導致漁民發生事故的風險增加。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俄羅斯與中國日益緊密的合作讓美國及其北極地區的北約盟友感到擔憂。自烏克蘭事件以來,俄羅斯在國際上的孤立使得克里姆林宮依賴北京爲其在北極的能源出口基礎設施提供資金。俄羅斯80%以上的天然氣產量和近20%的石油產量來自北極。

西方長期以來把重點放在歐洲北極地區的接觸與合作上,中國也利用這一點來取得進展。中國一直尋求投資北極的能源和物流基礎設施,以鞏固北京的能源安全、維持經濟增長並擴大其全球影響力。但隨着俄羅斯之外的七個北極國家對中國的戰略雄心和經濟策略越來越警惕,北京方面越來越依賴莫斯科作爲擴大中國在北極活動的渠道。

這些因素可以爲中國鞏固在歐洲北極地區更具實質性的影響力提供一個藉口,既可以通過聯合軍事演習、投資俄羅斯能源基礎設施來實現,也可以通過海上執法來實現。

話雖如此,北極地區地緣政治競爭加劇造成的短期影響不應被誇大。首先,北極的大規模礦產資源開採仍然需要對採礦基礎設施進行大量新的投資,而該地區的石油開採成本仍然非常高。其次,公開的軍事推進很可能保持在較低限度,因爲俄羅斯在烏克蘭的目標遠未實現,這使其幾乎無法將注意力轉移到高北地區。在北極地區,北京基本上是有選擇性地在能夠促進中國自身利益的領域與俄羅斯進行接觸,如加強科學外交、購買大幅打折的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

但這並不意味着西方政府可以在北極問題上掉以輕心。

俄羅斯不斷增加的軍事活動和灰色地帶活動已經說明了北極威脅形勢發生變化的影響。幾起干擾關鍵海底基礎設施的事件凸顯了俄羅斯混合戰術對北歐構成的緊迫威脅。因此,在海底測繪和海域感知方面的合作是一個短期內值得追求的、有前景的領域,也是北約正在關注的領域。另一個重點關注領域應該是加強投資篩選方面的協調,以及中國以國際科學研究和科學外交爲名在歐洲北極地區建立立足點。

“北極例外論”的時代可能即將結束。但西方採取明智的對策至少可以減輕其最壞的影響。(編譯/卿松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