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診減量促分級醫療 李伯璋批:檢驗檢查未收費 只做半套

健保署前署長、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講座教授李伯璋談健保署將推的門診減量制度 。本報資料照片

健保署預計年底重新啓動門診減量,透過分區共管會議,要求門診比率較高的醫院降低門診量,希望落實分級醫療。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講座教授李伯璋指出,不少民衆仍習慣到醫學中心急診就醫,單靠減量效果有限,部分負擔應該要確實實施纔可以達到效果,其中檢驗檢查的收費必須納入,否則根本不算是分級醫療。

立法院日前通過主決議,要在明年中前保障健保點值0.95元,健保分區共管機制,減少醫院不當門診,避免點值稀釋視爲指標之一。然而,近年數據卻觀察到輕症在醫學中心的門診比率逐年上升,顯示分級醫療失靈。

李伯璋說,大醫院門診減量,落實分級醫療的目的就是爲控制健保點數,一樣的醫療處置在醫學中心申報點數會比較高,因此醫學中心應該着重發展急、重、難、罕症,但是民衆就醫習慣沒有改變,病人開心到哪邊看診並無法抑制,會造成點值失控。

去年部分負擔新制上路,門診藥品(包含慢性病處方箋)、急診收費方式調整,希望引導民衆就醫分流。原本上路時一度有思考,檢驗檢查的部分負擔也要收取費用,但是考量涉及退費、慢性病患者長期都需要固定檢查等,因此檢驗檢查部分負擔暫緩上路。上路已一年多,民團批評,對分級醫療無效,以價制量也沒發生效果。

李伯璋強調,使用者付費的部分負擔應完全落實,現在健保署施行的部分負擔並不包含檢驗檢查,民衆把醫學中心當作健康檢查的狀況仍無法完全改善。現在只有政策大內宣,根本沒有辦法解決分級醫療落實的問題,與其說部分負擔新制沒有發揮分級醫療效果,不如說現在的部分負擔新制根本不能算有做。

健保署估計的有5%民衆有拿到醫師開立的檢驗檢查單據,最後卻沒有去執行,因此正式推行上路的話,會有檢驗檢查收費後沒執行的退費必須處理。

李伯璋質疑「邏輯不合理」,若是檢驗檢查需要收費,醫師需要應該更詳盡跟民衆說明爲何需要手術及費用,民衆先付費形同訂金的概念,對於醫病決策會更小心,也更不容易缺席檢查,因此最後沒有來做檢查的比例會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