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學齡人口變化的新挑戰,江蘇如何“解圍”?

教育事關百年大計。依據人口分配教育資源,正式寫入國家綱要。

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以下簡稱《綱要》),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的目標,對加快建設教育強國作出全面系統部署。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留意到,其中,健全與人口變化相適應的基礎教育資源統籌調配機制,深入實施基礎教育擴優提質工程,是《綱要》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也明確釋放了一則信號——以小學、初中、高中三類學段教育構成的基礎教育板塊,正面臨來自生源數量波動的“大考”;同時樹立了一個“風向標”——要想建成教育強國,就必須正視人口問題帶來的挑戰。

此次綱要印發前,事實上國家層面已有一系列動作。2024年8月,《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建立同人口變化相協調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供給機制。”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逐步縮小城鄉、區域、校際、羣體差距。此外,近幾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也均提到依據人口調配資源。

反覆要求之下,迫切性和必要性已不言而喻。不止於此,其中還存在一定的複雜性。

以科教資源豐富的江蘇爲例,記者注意到,有關單位研究明確指出:江蘇處於改革開放前沿,率先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早、碰到的挑戰多,圍繞人口變動和開展研究分析,在全國擁有典型性。具體到不同學段,初中及以下學段學齡人口總體呈下降趨勢,教育資源供給盈餘日益明顯,鎮鄉尤其明顯。相較之下,高中及以上學段學齡人口雖整體呈先升後降的趨勢,但始終處於高位,教育資源供給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特別是在城市區域。

簡而言之,近些年江蘇至少存在兩組矛盾,並已引起相關重視——

一來,人口峰谷造成不同學段資源需求有較大差異,教育投入的連貫性和軟硬件資源使用的可持續性,難免受到挑戰;

二是,新型城鎮化影響下,大至“一小時經濟圈”“一小時通勤圈”,小到“15分鐘便民圈”,跨省市、城區、城鄉人口流動加速,帶來一個新問題——“何謂教育佈局最優解”。

由此,教育資源配置與人口變動“掰手腕”相較量的場景,在江蘇上演。

記者梳理髮現,爲主動順應學齡人口結構變化,江蘇努力優化教育資源佈局,尤其是千方百計擴大優質資源覆蓋面——

2024年,江蘇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聯合印發《關於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的實施方案》。在提高辦學條件方面,明確提出多項任務,例如,修編教育設施佈局專項規劃,科學研判城鎮化進程、學齡人口變化趨勢等,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國土空間規劃和人口集聚等情況,建立“學位供給動態調整機制”;再如,完善集團化辦學管理運行機制,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適當縮小義務教育班額,探索小班化教學。

就教育資源“綜合賬”來看,基礎教育乃至學前教育各學段的資源調整,的確同時考慮了羣衆對於“學有優教”的共性訴求以及大家對於教育個性化的差異追求。總體而言,剛剛過去的2024年,江蘇新建改擴建幼兒園137所,目前全省幼兒園面向2—3歲幼兒提供託位數9萬餘個;新建改擴建義務教育學校127所、普通高中30所,普通高中的錄取比例有了進一步提高。

不止於此,全省各地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圍繞教育資源優化佈局的成績與打算,也不乏呈現——

成績方面,2024年,常州市全域創成省級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市、區),新增省級高品質(特色)高中建設學校10所,普高招生計劃持續擴面;2024年,南通新改擴建中小學9所,新增省優質幼兒園16所,高考成績保持高位均衡,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經驗全國推廣;2024年,宿遷教育資源配備不斷優化,新改擴建學校16所,增加學位3.06萬個……

就全省各地今年打算而言,優質高中資源擴容,便被徐州列入2025年度該市民生實事項目。這背後,是徐州教育佈局對人口變化的敏銳響應。徐州是教育大市,省政協教衛體委員會此前調研發現,該市基礎教育學齡人口呈現梯次變動——幼兒園和小學已過峰值,初中正在渡峰,高中進入高峰,進而導致高中階段學位供給壓力大,教育資源投入的迫切性相較更強。

事實上不止徐州,無錫、蘇州在各自2025年民生實事中,也分別就增加高中學位、新改擴建普通高中做出相應部署。

誠然,優質高中的意義還不只是滿足人口變動帶來的社會需求,某種程度上,其對外來人口及人口出生率甚至能起到一定的拉動作用——正如蘋果價格是瓜果價格的“穩定器”、豬肉價格是肉類價格的“穩定器”,優質高中資源同樣可以看作基礎教育學段總體辦學質量的“穩定器”。

因此,教育資源優化佈局的意義非同小可,既要根據人口變動進行調整,也可通過調整進而撬動人口。

但即便如此,也依舊考量管理智慧——如何既解決短期急需,又兼顧中長期的教育資源統籌,避免人口峰谷易型後大量資源陷入閒置?

對此,江蘇省教科院2024年底一份研究報告中,也針對性地提出3項建議:

首先,打通學段資源。順應各學段在學規模依次達峰變化趨勢,加強學位、師資、校舍等資源統籌,積極探索有富餘資源的小學改造爲初中的分校區或教學區,有富餘資源的初中改造爲高中的分校區或教學區。探索學齡人口變化較大區域內具備條件的小學轉爲九年一貫制學校、初中轉爲完全中學或十二年一貫制學校,更好解決“資源短缺”與“過剩並存”的結構性問題。

其次,共享學段內資源。深入推進中小學集團化辦學,引導生源逐步在校際合理分配,逐步化解熱點學校規模過大、非熱點學校招生困難問題。推動有條件的中職學校轉爲綜合高中或辦好綜合高中班。

三是,盤活閒置資源。合理規劃使用實在冗餘的學校(園):無法轉爲緊缺學段教學區或校區的,因地制宜推動其轉型爲勞動教育實踐中心或家庭教育指導中心等。用好閒置鄉村教育資源,吸引城市中小學到鄉村開展特色化學習和體驗。

“三板斧”的寓意,就是要解決人口問題峰谷變換跟前教育投入不連貫、資源後續閒置等問題,旨在平衡好長短期的教育投入需求。

做到這些,還不夠!

事實上,在《綱要》提出建立“人口預警機制”之前,江蘇就已經有所動作了。

舉一實例,常州——常州市政府採購網去年12月13日發佈的《常州市教育資源前瞻性預警與可視化學位建設系統成交公告》顯示,常州市本級準備通過建立相關係統,收集、處理自然資源數據、教育數據、學齡人口數據和建築數據,統一數據建設標準,構建常州教育資源“一張圖、一中心、一平臺”,建設基於大數據的教育決策支持體系、空間數據分析與監測預警機制、資源服務系統,最終滿足常州市教育資源學位分析、學位預警、可視化對時空信息的智能化需求,爲教育資源管理提供及時有效的支撐服務。

種種此類,無不體現出江蘇應對人口變動,開展的積極主動作爲。也正是這些作爲,讓江蘇這座“人口變化趨勢相較全國提前3—5年”的經濟科教大省,有了與人口變動“掰手腕”的本錢。(李睿哲 程曉琳)

來源:新華日報·交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