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穿戴裝置成長空間待考驗

資策產業情報研究報告指出,在產品尚未突破硬體規格應用服務有限的瓶頸之下,未來成長空間恐不樂觀。(圖/記者洪聖壹攝)

記者張煌仁臺北報導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2日公佈研究報告指出,2016年全球智慧穿戴裝置出貨將達1.3億支,較2015年成長約74%。但是就目前市場呈現百家爭鳴的情況來看,短期成長性高,但是預估在產品尚未突破硬體規格、應用服務有限的瓶頸之下,未來成長空間恐不樂觀。根據MIC指出,2015年全球智慧穿戴裝置出貨約7600萬支,其中智慧手錶手環出貨佔80%,包含頭戴式顯示器在內的智慧眼鏡約佔5%,其他類型產品則佔15%。對此,MIC產業分析師張俐婷表示,相較其他穿戴產品,智慧手錶及手環應用情境較爲明確、價格較低,市場認知及接受度高,成爲整體智慧穿戴產品的出貨大宗。

根據資策會MIC統計,2015年全球智慧手錶出貨比重將超過智慧手錶與智慧手環的一半,出貨達3180萬支,超過智慧手環的2910萬支。MIC產業分析師張俐婷表示,由於智慧手環低價化,利潤空間有限,廠商將開發意願轉往單價較高的智慧手錶。此外,隨着Apple Watch推出,也對智慧手錶出貨產生挹注。

展望未來業者在智慧穿戴產品設計推出多款產品,強調個人化風格調整彈性,使智慧穿戴裝置具備「少量多樣」的特性,將考驗臺灣業者生產製造的彈性與零組件控管能力

資訊恐慌症發作?下載「ETtoday新聞雲APP」快速補給→iOS:https://goo.gl/rmIDdxAndroid:https://goo.gl/XPe8Uj

一秒掌握世界大小事「ETMetro捷運報APP」離線看不斷線→iOS:https://goo.gl/Dz9IsFAndroid:https://goo.gl/lY8HnE

►►►關注2016,邀請讀者加入《ETtoday筋斗雲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