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的和平口號能信嗎

(圖/本報系資料照)

2024總統大選的各黨候選人雖然還未最後確定,但選戰主軸已經相當清晰,那就是兩岸和平與戰爭的選擇。儘管民進黨參選人賴清德否認2024是和戰的選擇,但從近期蔡英文、賴清德、鄭文燦不斷提及和平是唯一選項、要創造兩岸和平的言論來看,民進黨已不知不覺跳進和戰選擇的話語架構之中了。

誰都可以高談和平,但和平的內涵大相徑庭:有人說「有尊嚴的和平」,有人說「委屈的和平」,還有「有主權纔有和平」、「有國防纔有和平」等等,但現在臺灣社會關心的絕非是兩岸和平的口號,而是維護和平、永續和平的具體方案。從這個角度看,民進黨執政7年間,人民親眼見證和平流失、戰雲籠罩,怎會再輕信民進黨高喊的和平呢?

做個簡單的梳理,回顧2016年到現在民進黨政府、高官的「兩岸和平論」,基本上可整理出四項要素:一,只有大陸放棄統一、放棄攻臺,兩岸纔會有和平;二,只有臺灣與國際社會緊密聯結、共同抵抗大陸,纔有和平;三,只有臺灣具備全民抵抗、防衛的意志和能力,纔有兩岸和平;四,只要不是基於上述三類前提所主張的兩岸和平,都是投降或賣臺。

站在民進黨支持者或臺獨主義者的角度,以上四項「兩岸和平論」,邏輯上本是可以自洽的,但很遺憾,這套論述與現實完全脫節,也根本不符合臺灣民衆的共同利益。更何況過去7年兩岸關係的動盪早已讓這套「兩岸和平論」信用破產。

首先,要求大陸放棄攻臺,的確是臺灣多數民意的長期願望,但要靠兩岸坐下來談、逐步建立政治與軍事互信機制。在這點上,馬政府時期早已奠定了良好基礎,但民進黨不僅完全推翻,且還想當「棋手」將國際反中力量捲入,最終弄巧成拙,實質塑造出美中在臺海之間的恐怖平衡。臺灣本可做主動的和平創造者,卻淪爲強權之下被動的苟活者。

其次,民進黨在國內政治的信用已徹底破產,從未以真正的和平競爭、理性溝通的態度面對在野政黨和社會監督力量,取而代之的是傲慢打壓、滲透分化,這叫人如何相信民進黨可以維護臺海和平?民進黨敘述的大陸負面形象,其實就是綠營內心威權心態的投射,每一句批判中共的用詞都可套用在自己身上,也難怪年輕人早就對民進黨形成「綠共」的認知。

反過來看,無論是侯友宜、柯文哲還是郭臺銘,儘管政治立場和具體主張有所差異,最終也不一定參選總統,但他們都給出了與民進黨截然不同的「兩岸和平論」路徑,至少可讓兩岸坐下來談、讓大陸對臺軍事壓迫有所收斂的具體方案。臺灣老百姓經歷這麼多,這回應該看懂了。(作者爲智庫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