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只供英語民族實施 阿拉伯國家不可能

迦薩城被以色列空襲炸燬成廢墟。(新華社)

二、三年前,布希政府積極準備侵略伊拉克之際,白宮和五角大廈的高級官員,自覺不太瞭解阿拉伯歷史和文化,也不清楚回教(伊斯蘭)文化與阿拉伯民族的關係,他們找了一位精研阿拉伯歷史、文化、宗教與政治的老教授,到白宮開課,向布希、錢尼等領導人講解阿拉伯史和中東問題,大家像學生一樣認真做筆記。

這個被稱爲伊戰理論教父的老教授,就是已經八十八歲的伯納德.陸易斯(Bernard Lewis)。陸易斯原在倫敦大學教書,一九七四年轉到普林斯頓大學,擔任近東史講座教授,對回教、阿拉伯、波斯和鄂圖曼帝國,都有專精研究,著述極多,口才又好,學生很佩服他,而他又經常發表時評或上電視接受訪談,知名度很高。九一一事件後三個月內,他就跑了六趟華府,以「國師」身分,向布希政府提供反恐攻伊建議。

哈佛大學政治學者杭亭頓多年前提寫「文明衝突」的文章和專書,名震全球學界和政界;事實上,「文明衝突」(clash of civilizations)一詞,乃是陸易斯所創發的,杭亭頓借用它,加以更深邃、更具爭議性的詮釋。陸易斯和杭亭頓的意識形態頗爲相似,都是古典的自由主義者,政治立場偏右,也都帶有濃厚的「西方至上」的思想。

陸易斯對自己遊走於學術與政治之間的角色,感到滿足和自得。布希的首席政治顧問卡爾.羅夫親自邀他到白宮做客,錢尼和五角大廈一羣高幹,把陸易斯的著作和時評,當做聖經來讀。陸易斯能夠獲得布希政府青睞、尊重的原因是,他對伊拉克、以色列、巴勒斯坦、中東和整個阿拉伯世界的看法,受到布希政府的完全認同,尤其是對伊拉克和巴勒斯坦採取強硬政策的主張,尤使布希政府大興「吾道不孤」之感。和布希並肩入侵伊拉克的英國布萊爾政府,到現在還常向陸易斯請教阿拉伯問題。

六、七十年代,反對越戰的浪潮席捲全球時,陸易斯不但主戰,而且認爲美國政府對越共太過軟弱。他對中東問題,亦持鷹派觀點,他贊成以武力推翻中東地區的獨裁者、反對與伊朗和其他反美國家談判,九一一之後,陸易斯說,如美國成功推翻海珊政府,伊拉克人民必定會載歌載舞歡迎美軍,其情況會比阿富汗首都卡布爾解放時,更加熱鬧。錢尼即以陸易斯的預言爲依據,而公開表示美軍一旦打進巴格達,伊拉克人民一定會向美軍獻花、喝采、歡呼。陸易斯又強調,如伊拉克開始實施民主,則民主政治將會在中東和回教世界,引發骨牌效應。美軍入侵伊拉克十八個月以來,事實證明陸易斯的預測,完全不對,美軍死了一千人,七千人負傷。伊拉克人民也許願意看到海珊下臺,但對美軍佔領他們的家園,卻是深惡痛絕。

陸易斯是猶太人,也是學界公認的第一流「阿拉伯通」,他認爲阿拉伯世界都有一股非理性的「回教徒怒火」。他說,回教文化遭基督教文化壓制而式微,以及鄂圖曼帝國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崩潰,而形成回教世界在文化上和政治上的大挫折,這種挫折即變成仇視西方的「回教徒怒火」。儘管陸易斯精通回教文化與阿拉伯歷史,他的治學態度和理論闡述,顯然帶有不少西方人的優越感,而這種優越感,使他對時局的看法,常存偏見與成見。如同作家布魯瑪(Ian Buruma)所說的,陸易斯擁有崇高的學術心靈,可以站在天際高處分析歷史與文化,但靠近地面的實務,他就不行了。

去年九月去世的巴勒斯坦裔學者薩伊德,和陸易斯是學術上和政治上的死對頭,薩伊德指責陸易斯是一位對阿拉伯文化充滿偏見與蔑視的「東方學者」,並稱陸易斯以學術爲護符,在華推動親以反巴的政治議程。薩、陸兩位大師,曾於一九八二年在《紐約書評》雜誌大打筆仗,雙方火藥味都濃。現在哥倫比亞大學擔任薩伊德講座教授的卡立迪(Rashid Khalidi),亦曾和陸易斯交鋒。卡立迪表示,美國中東政策的失敗,乃是無知、自大與偏見所造成,像陸易斯這樣戴着有色眼鏡看阿拉伯世界的學者,爲這項政策提供了理論基礎。

陸易斯並不否認他是以色列遊說團的成員,他說他的目的是要以色列更加安全,他認爲中東地區只有以色列比較文明、開化,而且享有民主自由。陸易斯最近出版了一本《從巴比爾塔到譯員》,裡面蒐集了過去五十年所寫的文章。他曾寫過一篇文章,其中有一段盛讚回教,稱回教是世界最偉大的宗教之一,豐富了人類的心靈,但在新書裡卻不見這段文字。在過去發表的一系列時評中,陸易斯曾表示美國不應干預中東事務,中東阿拉伯國家也不可能建立民主政治。他說,民主只是供英語民族實施的。這些論點,反映了陸易斯的思惟、觀點和立場,並不一致,且前後矛盾。(摘自2004年9月9日中國時報記者林博文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