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上海公報》50週年 羅德:50年前的美中互動體現遠見和勇氣
1973年2月,羅德(右)陪同季辛吉(左)訪大陸,與毛澤東握手。(中國日報/羅德提供)
羅德是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的特別助理,參與了1972年尼克森前總統出訪大陸及前期籌備工作,在中美建交後曾擔任美國駐中國大使。適逢美中發表《上海公報》50週年,羅德23日在大陸《環球時報》撰文指出,他非常幸運能夠成爲50年前尼克森訪華如此重要的地緣政治事件的一分子,它體現了兩國領導人的遠見和勇氣。從一開始就參與其中。彼時,在經歷22年的相互敵對後,美中必須實現互動,發出雙方想要建立全新關係的訊號。
羅德表示,他與季辛吉及尼克森保持着密切的工作關係,與中方取得了聯絡。通過雙方共同的朋友——巴基斯坦,季辛吉、他以及其他幾個人於1971年7月進行了一場秘密之旅。他負責此次訪問的簡報事宜。他們見到了周恩來總理,進行了足夠好的討論。雙方都認爲,總統訪問將符合兩國的利益。1971年10月,他們再次公開訪華,安排總統的訪問,並開始起草《上海公報》。1972年2月,尼克森總統實現了對中國的訪問。他再次負責總統的簡報事宜,並參加了所有與毛澤東的會晤以及與周恩來的會晤。因此,他非常有幸能夠身處整個交往過程的中心。
羅德稱,當他們乘坐「空軍一號」飛往中國時,尼克森還不停給坐在飛機後面的他發送消息,詢問更多資訊。尼克森希望做好充足準備,因爲他知道,這是一個極其重大的國際事件。尼克森知道自己要和中國非常強力的領導人對話,希望就中國歷史、文化以及其他不同的事務做好充足準備;在成爲總統兩年之前,他就在雜誌撰文說,不應該讓中國孤立於國際社會以外。
羅德認爲,此次訪問之所以是一個重要事件,不僅因爲美中兩國關係,實際上也對蘇聯帶來了直接影響。他們與莫斯科的關係得到了迅速改善,他們同意舉行峰會,簽署一些武器控制協議以及柏林協定。他們得到了中國和蘇聯的幫助,得以結束越戰。因爲騷亂、暗殺和戰爭,美國人民經歷了一個令人身心交瘁的10年。因此,他們實現了所有的重要目標,中方同樣如此,獲得了針對蘇聯的平衡,加入了聯合國,同日本和其他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就像中國人常說的,這是雙贏的局面。
羅德回憶,對於50年前陪同尼克森訪華行程,儘管圍繞公報依然進行了艱苦的談判,特別是在敏感的臺灣問題上,但爲什麼很有信心將會取得成功?因爲在1971年的兩次訪陸做了很多準備和鋪墊工作。這些日程的準備和《上海公報》大部分內容的起草意味着,雙方都想要取得成功。
他和季辛吉第一次秘密訪問充滿了更多不確定性,因爲他們不知道,訪問是否可以建立全新關係。當他們乘坐巴基斯坦的飛機從巴基斯坦起飛時,沒有任何美國官員在過去22年中到過中國。當時給他的感覺類似於007龐德的秘密行動,他們即將引發的地緣政治地震,以及所有的一切原因,讓這場秘密訪問具有特殊的意義。
羅德強調,當下美國,有人認爲尼克森的訪問和當時開啓對話接觸政策都是錯誤。在他看來,這是非常短視和錯誤的觀點。從美國的角度來看,正如前面提到的,這次訪問實現了許多目標。而且,還向外界展示美國在國際舞臺上依然強大,提升了美國人民的士氣。因此給他們帶來直接的正面影響。此後,雙邊關係中既有所得,也有麻煩。但問題是,與中國接觸的替代選項是什麼?他們無法圍堵中國。
羅德分析,首先,認爲這樣一個有着幾千年歷史、充滿活力的國家不可能在某個時間節點崛起,這是愚蠢的想法。或許,他們加快了其崛起的速度。但他認爲,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是中國成爲地區乃至全球強國的關鍵因素。
其次,替代選項是什麼?圍堵是不可能的,因爲其他國家不會加入到美方的行列之中,圍堵將會是無效,而且可能還是危險的,因爲他們或許會捲入衝突。
第三,美方一直在避免打開大門的風險。尼克森想要改善關係,但並不天真。中國有不同的國家利益和意識形態。因此,美方保持了同盟體系和軍事實力;越來越關注亞洲,以平衡中國的影響;通過接觸、經濟和文化交流獲得了許多優勢,在全球問題上進行合作。中國幫助尼克森解決全球性問題。美方因此得到收穫,儘管也遭遇到了一些問題。鑑於這些原因,沒有其他替代選項以及尼克森一直在避險,這就讓那些認爲這是一場錯誤的觀點愚蠢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