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王義桅:歐洲爲何總是「氣鼓鼓」
歐盟委員會大樓。(環球時報資料圖)
中國人民大學歐盟「讓·莫內」講席教授王義桅23日在大陸《環球時報》撰文表示,近期歐洲能源市場拉響供應警報,主要能源和大宗商品價格大幅飆升。英國一些媒體指責,中國是英國燃料危機的根源。德國媒體報導稱,中國國有大型企業正與美國出口商深入談判鉅額液化天然氣供應合約。歐洲國家擔憂,中國可能會「買光」美國的液化天然氣。俄羅斯天然氣也將銷往中國等國家,而不是歐洲,「歐洲面臨再次失敗」。歐盟的「氣鼓鼓」,反映出其對全球化轉型的不適。其在對華關係中的臺灣、新疆、「中歐投資協定」批准、意識形態等許多問題中,都折射出這一心態,也是中方需要格外留意的。
王義桅指出,在國際舞臺上,歐洲似乎總是在生氣,指責俄羅斯將天然氣當做武器,指責中美搞「越頂外交」,爲氣折腰,爲氣傷神,反映了歐洲的「三慮」——安全靠美國,能源靠俄羅斯,供應鏈靠中國。
所謂「靠」當然不是被主宰,而是過於依賴,或者歐洲人所稱的「不安全感」。近日由荷蘭牽頭,比利時、丹麥、拉脫維亞等8國連署,向歐盟「戰略指南針」計劃提交一份文件,指「一些國家利用價值鏈優勢和不對稱依賴對歐盟搞地緣政治脅迫」,呼籲歐盟應重視經濟對國家安全的影響,減少對「威權國家」「制度性對手」的依賴。這都是在不點名地以減少對華依賴爲由推行「戰略自主」。
王義桅稱,歐洲政界認爲,只有「戰略自主」才能確保歐盟的國際地位。法國財長勒梅爾日前表示,歐洲應與中美一道被視爲21世紀世界三大超級經濟體之一。這與2009年歐巴馬提出「G2」時歐盟的反應一致:爲什麼不是「G3」?
王義桅分析,歐盟爲什麼總把「戰略自主」掛在嘴邊?一是歐盟並非主權國家,往往試圖通過危機倒逼一體化。生氣、唱衰、渲染危機,都是藉機調整政策、深化一體化合作的把戲。
二是受歐洲文化影響,缺乏靈活度,搞高標準、「一刀切」。歐盟此前提出在1990年的承諾基礎上到2030年實現55%的碳減排,卻缺乏有效的銜接機制,貿然停掉很多煤電項目,導致天然氣供應緊張。
三是缺乏獨立性。新冠疫情爆發後,歐盟主張供應鏈多元、能源多元,用「狼來了」自我提醒,聲稱「不要再幼稚」,尤其是擔心「受制於中國」。爲此,歐盟近來與臺灣在人權、貿易、產業、數字、互聯互通等領域互動頻頻,寄希望於臺灣能助其實現「戰略自主」目標。
王義桅表示,歐委會貿易官員韋恩德日前在《經濟學人》發文稱,貿易是歐盟實現地緣戰略利益、安全、氣候等廣泛目標的工具。面對當前國際秩序受衝擊、WTO改革面臨困境等挑戰,歐盟以貿易政策爲改革加速器,在多邊層面將氣候目標納入WTO改革,追求環境商品和服務自由化。韋恩德認爲,歐盟僅佔全球9%的碳排放量,其單邊行動難以推動全球實現1.5攝氏度溫控目標,爲此呼籲基於現實主義的國際合作和協調努力,如通過盡職調查遏制供應鏈中存在的強迫勞動及環境破壞行爲,爲全球應對氣候和環境挑戰提供貿易解決方案。這些觀點,體現出歐盟的真實盤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