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周波:中國可以爲了臺灣問題將其他一切置之度外

大陸學者周波:中國可以爲了臺灣問題將其他一切置之度外。(圖:Shutterstock)

8月11日,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論壇特約專家周波應邀爲《南華早報》撰寫評論。觀察者網14日轉載這篇評論文章,周波認爲,中國從軍事到外交的一系列行動向全世界表明,中國可以爲了臺灣問題將其他一切置之度外。佩洛西訪臺,不僅給了北京加大統一努力的動力和機會,也意想不到地改變了臺海現狀,結果對中國有利。

文章稱,歷史並非總是由勝利者撰寫,也同樣被失敗者留痕。美國衆議院院長裴洛西對臺灣的訪問正是一個典型,它展現了一個以自我爲中心的利己主義者是如何偷雞不成蝕把米的。

文章稱,裴洛西是美國最高級別的立法機構領導之一,也是總統一職的第二順位繼承人,臨退休前雖努力吸引眼球,但並無太多斬獲。絕大多數人都認爲她的臺灣之行是不必要的挑釁。就連發表她本人的專欄文章解釋訪臺原因的《華盛頓郵報》,也刊登了沒有歧義的社論,題爲:「裴洛西不明智的臺灣之行帶來的損害必須得到遏制。」

文章稱,北京的反應縝密又異常迅猛。它沒有像一些人猜測的那樣嘗試阻撓裴洛西的飛行,但在她8月2日抵達臺北後,中國宣佈在臺灣島周邊的六個區域進行連續三天的海空軍事演訓行動,實際上封鎖了臺灣。其中的兩個演習區域安排在臺灣的所謂「領海」內,數十架戰鬥機無視臺灣的所謂「領海」和臺海中線,飛越臺灣海峽。導彈也第一次飛越了臺島上空。

文章稱,解放軍通過這些行動證明,只要它願意,它可以協調行動,實施全面封鎖。相比1995至1996年臺海危機期間進行的規模小很多的導彈發射演習—意在對臺灣總統李登輝訪美之後發出警告—解放軍已今非昔比。當時,美國一艘航母穿越海峽,另一艘在附近演習。與1996年不同的是,這次雷根號航母小心翼翼地避開了臺灣海峽的入口。

文章稱,拜登政府會如何反思這一切?中美一直在爲誰改變了臺海現狀而相互指責。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次是佩洛西改變了臺海現狀,而結果對中國有利。

文章稱,這次很像2012年的情況,當時日本政府宣佈,要將中國認爲是其領土一部分的釣魚島國有化。被激怒的中國政府派船進入該羣島的毗連區。時至今日,中國海警船不理會日本的抗議,定期在那裡巡航,以彰顯北京的主權。

文章稱,未來這種圍繞臺灣的演習是否會變成常態,取決於臺北和華盛頓,而不是北京。即使反對與大陸統一的代價在不斷增加,以分裂主義者蔡英文爲首的臺灣當局也很難真正回心轉意。

文章稱,真正的問題是,大陸這一史無前例的舉動會如何改變臺灣人的心態,尤其是在他們的下一次選舉中。中國仍有戰略耐心,畢竟,與臺灣實現和平統一符合北京的利益。但中國的耐心也不是無限的。根據其《反分裂國家法》,如果中國認爲所有和平統一的可能性都已喪失,則可以採取非和平手段來實現統一。

文章稱,要想在臺灣海峽實現和平,關鍵在於要讓中國相信和平統一仍有可能。多年來,儘管原因不同,但北京和華盛頓的策略都是保持戰略模糊。過去,中國屢屢談及 「紅線」,但是沒有明確表示,爲了捍衛它會做出什麼。現在,在解放軍爲增強軍力所做的不懈努力下,北京首次以實力表明,它不僅有意願,而且有能力維護其核心利益。

文章稱,當下美國的戰略模糊—不挑明若臺灣受到攻擊,它是否會協防颱灣—看起來愈發像一塊遮羞布,試圖掩蓋它在與解放軍海峽直接對抗中可能失敗的現實。畢竟,中國擁有本土作戰的所有優勢。

文章稱,中美兩國都不想開戰,但無法保證雙方能避免一場戰爭。對於中國來說,美國的「一箇中國」政策已被掏空。儘管兩國仍有一些建立信任的措施,但它們本質上是一些技術規則,旨在避免在南海等地發生意外。

文章稱,然而,中美兩軍如果在臺海發生衝突,幾乎不可能是意外。拜登政府曾談到建立「護欄」的必要性,但如果中國斷定這種護欄是美國爲阻止中國把使用武力作爲統一最後手段而建,那麼這種護欄從一開始就不會被建立。

文章稱,8月5日,中國外交部明確表達對美方的不滿,宣佈採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從取消所有防務磋商到暫停氣候變化談判等。這第二波反應表明,中國可以爲了臺灣問題將其他一切置之度外。

文章稱,接下來,我們可能會看到一個連鎖反應:美國將加快售臺武器,擴大培訓和人員交流,把臺灣變成一隻「豪豬」;而一個更有信心、更有能力的中國將做出更有力的迴應;結果是,臺灣的迴旋餘地進一步縮小。很難說終局在哪裡,但有兩件事是確定無疑的:臺灣不可能搬走;時間在大陸這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