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十六帝,爲何昌平只有十三陵?

明朝十六帝

爲何只有“十三陵”

明十三陵是中國明朝皇帝的墓葬羣,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區境內的燕山山麓的天壽山。這裡自永樂七年(1409)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餘名妃嬪、一位太監。可是,明朝共有16位皇帝啊,爲什麼這裡只有十三個陵呢?

這是因爲第一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在南京。第二個皇帝,朱元璋的孫子建文帝朱允炆,被他叔叔朱棣趕下了臺,據說出家當了和尚,不知其所蹤。第七個皇帝明代宗朱祁鈺因奪門之變臨死被他哥哥明英宗降爲成王,葬在西山(現某幹休所內)。除此以外,從永樂帝朱棣到崇禎帝朱由檢的13個皇帝都葬在北京昌平,因此稱他們的陵爲明十三陵。

明太祖朱元璋

建文帝朱允炆

明代宗朱祁鈺

舉世矚目的明十三陵

作爲京北奇觀

還有哪些文化特色值得探尋

平平帶您走進明十三陵

感受建築奇蹟的魅力

自永樂七年五月起用,直到安葬崇禎帝后結束,是全球保存最完整的皇陵墓葬羣之一。2003年7月3日,與清東陵、清西陵等明清皇家陵墓一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爲世界文化遺產。

01

十三陵之首

長陵是十三陵中建造最早、建築規模最宏大、建築用料最精細的一座皇帝陵寢,是明十三陵之首。長陵的陵宮建築,佔地約12萬平方米。依山而建,居高臨下的長陵爲諸陵之中心,其他陵寢在其四周圍之而建,並自成體系,各有格局。長陵整個陵園用圍牆環繞,包括陵門、神庫、碑亭、祾恩門、櫺星門、寶城、明樓等。其中最有名的便是祾恩殿,它是明朝時帝后陵寢的主要建築之一,是舉行祭祀活動的場所,殿面闊九間,進深五間,取“九五”之意。殿內裝飾古樸大氣、莊重肅穆,殿內木結構皆爲金絲楠木構之,突出皇家之威儀。它也是我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建築,雖已有500多年的歷史,但依舊安穩如初。

02

十三陵“千古風水之謎”

明十三陵始建於永樂七年(1409年)。爲了求得吉祥的墓地,明成祖朱棣皇帝命風水師在現在的北京昌平區找到了這一片山地,經朱棣親自勘察確認後並封爲天壽山,朱棣死後葬於此地。以後的十二代明朝皇帝也相繼把陵墓建造在這裡。

十三陵所處的地形是北、東、西三面環山,南面開放寬敞,山間衆溪匯於陵前河道後,向東南奔瀉而去。尤其是長陵位於來龍的正脈,陵前6公里神道兩側有兩座小山,東有蟒山形成龍山、西有虎峪山作爲虎山,位於天壽山南面相對而峙,溫榆河與其它小河蜿蜒往東南方匯聚成一湖泊,解放後已建成十三陵水庫,龍盤虎踞把守着十三陵水口,重巒疊嶂、如拱似屏、氣勢宏偉的帝王陵墓符合背靠玄武,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的四靈方位風水格局,也是中華風水文化極致的表現。

03

十三陵隨葬品中的“國寶級文物”

十三陵定陵地宮裡出土的文物共有3000多件,其中有着許多國寶級的精品。

金翼善冠

此冠用極細的金絲編織而成。下緣內外鑲有金口,冠的後上方有兩條左右對稱的蟠龍於頂部匯合,龍首在上方,張口吐舌,雙目圓睜,龍身彎曲盤繞。兩龍之間有一圓形火珠,周圍噴射出火焰。此冠製作工藝技巧登峰造極,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是至今唯一發現的皇帝金冠。

鳳冠

定陵出土的鳳冠共有四頂,分別是“十二龍九鳳冠”、“九龍九鳳冠”、“六龍三鳳冠”和“三龍二鳳冠”。四頂鳳冠造型奇巧,製作精美,並飾有大量的珍珠寶石。

冕旒冠

皇帝祭天地、宗廟、社稷等大典時戴用的禮冠,爲禮冠中最貴重者,定陵共出土兩頂。

黃金酒壺

明神宗朱翊鈞專用的黃金酒壺,在當時也叫做酒注。

萬曆皇帝玉帶

白玉革帶是繫於袍最外的一種代表身份地位的飾物,以玉帶最爲珍貴。

04

十三陵上空的“飛翔精靈”

在明十三陵景區

有這麼一羣“小精靈”

雀躍活潑,似乎從不停歇

它們叫做“北京雨燕”

是北京市一級野生保護動物

被稱爲北京的“文化名片”

不知從何時起,這種飛行迅速的鳥兒在皇陵裡安了家。原來,明十三陵景區生態環境良好、自然風光優美,吸引了這些小傢伙的駐足。每到春夏季,北京雨燕簇擁在長陵的周圍,曼妙的身影點綴着皇陵的上空,它們時而高空盤旋,時而發出清脆低鳴,爲這座古老的皇家陵寢,又增添了幾分神韻,帶給遊客們不一樣的遊覽體驗。

明十三陵的建造

謳歌了墓主人的豐功偉績

更向世人展示了

我國燦爛歷史文化的豐厚內涵

使我們彷彿又看見

那個曾經盛極一時的明王朝

就像一顆璀璨的明珠

在歷史的長河裡熠熠生輝

想要了解大明的歷史和文化

敬請期待

2024明文化論壇~

以上圖片及部分內容來源於網絡,部分內容來源於書籍

參考書籍:《北京》世界遺產在北京 看見明十三陵、《中國古建築小講》、《100古建築暢遊通》

微信公衆號:beijingshichang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