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斤爲何是十六兩?──從奈米到光年(四)

一八五二年,美國海岸大地測量局在法國人指導下鑄造的一套標準砝碼,最重的一枚爲五百克,最輕的一枚爲一克,總重量一千克,從小到大按倍數遞增。(時報出版提供)

中國有一個成語:半斤八兩。

半斤是八兩,那一斤自然是十六兩。

中國大陸菜市場上的一市斤,卻是十兩,並非十六兩,只有臺灣保留了半斤八兩的老傳統

漢代儒生牽強附會

傳統中國一斤爲何是十六兩呢?我們可以聽聽漢朝儒生的解釋。

漢書律例志》記載:

五權之制,以義立之,以物鈞之……銖者,物由忽徵始,至於成者,可殊異也。兩者,兩黃鐘律之重也。二十四銖而成兩者,二十四氣之象也。斤者,明也,三百八十四銖,《易》二篇之爻,陰陽變動之象也。十六兩成斤者,四時乘四方之象也。鈞者,均也,陽施其氣,陰化其物,皆得其成而平均也。權與物均,重萬一千五百二十銖,當萬物之象也。四百八十兩者,六旬行八節之象也。三十斤成鈞者,一月之象也。石者,大也,權之大者也。始於銖,兩於兩,明於斤,均於鈞,終於石,物終石大也。四鈞爲石者,四時之象也。重百二十斤者,十二月之象也。終於十二辰而復於子黃鐘之象也。

千九百二十兩者,陰陽之數也。三百八十四爻,五行之象也。四萬六千八十銖者,萬一千五百二十物歷四時之象也。

漢朝以前,中國已經形成五種重量單位,分別叫做銖、兩、斤、鈞、石。

這五種單位的換算關係如下:

一石=四鈞

一鈞=三十斤

一斤=十六兩

一兩=二十四銖

漢代儒生牽強附會,強行將以上重量單位及其換算關係扯到他們心目中的仁義道德和自然規律上。他們認爲:

人類社會有五種道德:仁、義、禮、智、信。所以就形成了五種重量單位:銖、兩、斤、鈞、石。

一年有二十四節氣,所以一兩等於二十四銖。

每年有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各地又有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四四一十六,所以一斤等於十六兩。

每月有三十天(原始曆法不分大小月),所以一鈞等於三十斤。

每年有四季,所以一石等於四鈞。

石爲四鈞,一鈞爲三十斤,所以一石等於一百二十斤。一石爲何等於一百二十斤?

因爲一年有十二個月,一晝夜有十二個時辰

一石爲一百二十斤,一斤爲十六兩,所以一石等於一千九百二十兩。一石爲何等於一千九百二十兩?因爲陰陽之數總共有一千九百二十個。

一石爲一千九百二十兩,一兩爲二十四銖,所以一石等於四萬六千零八十銖。一石爲何等於四萬六千零八十銖?因爲世界上總共有一萬一千五百二十種物質,這一萬一千五百二十種物質再乘以一年四季,恰好是四萬六千零八十種。

漢代儒生的解釋,基本上屬於胡扯。

每年有四季,各地有四方,那麼一鈞爲何不等於四斤,卻非要等於三十斤呢?

何不等於四兩,卻非要等於十六兩呢?

每年有十二個月,每晝夜有十二個時辰,那麼一石爲何不等於十二斤,卻非要等於一百二十斤呢?

一石等於一千九百二十兩,竟然是因爲陰陽之數總共一千九百二十個,請問這一千九百二十個陰陽之數到底是怎麼得來的?

一石等於四萬六千零八十銖,竟然是世界上的一萬一千五百二十種物質再乘以四季得來的,請問這一萬一千五百二十種物質分別都是什麼?誰做過調查統計?

十六顆星寓意

事實上,無論哪種度量衡,無論哪種換算關係,最初都是在生產和生活當中自然形成的。形成之時,不同度量之間並沒有特定的換算關係,是頻繁複雜的生產和交換逼着人們去尋找大家都能認可的換算關係。而這些換算關係往往並不是十進制,只有等到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爲了計算和統計的方便,那些不符合十進制的度量單位纔會被慢慢淘汰掉。

關於一斤等於十六兩,還有一個傳說:春秋末年,著名謀臣范蠡幫助越王勾踐稱霸以後,棄官經商,他爲了規範貿易,發明了桿秤。在秤桿上,范蠡先是刻畫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然後又增加了福、祿、壽三星。北斗七顆,南斗六顆,福、祿、壽又三顆,加起來剛好十六顆,每顆代表一兩,十六兩合爲一斤。

范蠡爲什麼要在秤桿上刻畫這十六顆星呢?據說他有很深的寓意:南斗六星掌管出生,北斗七星掌管死亡,福、祿、壽三星主管運氣、收入和壽命商販顧客稱量貨物,如果缺斤短兩,就會缺福、缺祿缺壽,就會被北斗七星把小命帶走。

我們不知道這個傳說形成於何年何月,但它就和漢代儒生在《漢書.律曆志》裡的解釋一樣,都是生搬硬套、胡攪蠻纏。其實范蠡活着的時候,中國還沒有出現桿秤,只有天平,而天平的衡杆上根本不需要刻畫秤星

此外還有很多傳說,例如說一斤十六兩是秦始皇規定的。(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