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45天內訪華2次!「超常規安排」跌破外媒眼鏡

莫迪乘坐專機27日已抵達湖北武漢。(圖/路透

記者餘姿函綜合報導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7日將與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Damodardas Modi)進行非正式會晤,「重啓關係」成爲關鍵字外交部長王毅22日表示,「兩國領導人將圍繞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進行戰略溝通,並就中印關係未來發展全局性長期性戰略性深入交換意見。」

綜合陸媒報導,莫迪總理在推特上表示,他將要與習近平主席談論一系列雙邊全球重要議題交換意見,特別是在目前和未來國際形勢背景下,討論各自國家發展的願景優先事項。「我們將從戰略和長遠的角度審視雙方關係的發展。」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員林民旺表示,這一次的會晤是自1988年時任印度總理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訪華後,中印領導人第一次舉行「非正式會晤」,是一次超常規的安排。

林民旺也表示,2017年夏天發生的洞朗對峙是近年來兩國關係的最低點,這一次在武漢的非正式會晤則會成爲「雙邊關係新起點」。他認爲,「印度有情,我們有意」,因爲印度有意調整,所以中國願意給他們這樣的待遇

中印領導人舉行非正式會晤的消息,使許多西方媒體「跌破眼鏡」,因爲不到一年前,兩國還因爲邊境關係發生糾紛。2017年6月發生洞朗對峙時,中印關係一度惡化,直到8月底事情才解決。當年9月,莫迪到廈門參與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並與習近平有了會談。

▼習近平和莫迪不僅僅會舉行一對一會晤,他們還會在各自國家的六人代表團陪同下至少舉行兩輪會談。(圖/路透)

據瞭解,這是在武漢的非正式會晤也是在金磚會上促成的。有消息指出,兩國領導人在發生洞朗對峙事件後,直接指揮雙方外交部門展現出智慧解決問題。此外,雙方在廈門會晤時,也同意朝前看,敲定舉行非正式會晤的重要共識

令人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次武漢的非正式會晤後,莫迪將在6月9日至10日再次到中國,參加在青島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峰會。這意味着,莫迪將在45天內訪華2次。《亞洲時報》評論,「這代表着中印最高級別對話取得了重大突破。」

林民旺補充,從印度的角度看,他們於過去的一年做出了調整。舉例來說,印度與日本加強在政治、經濟和安全等領域的全方位合作,印度還修復了與俄羅斯之間的關係,並在南亞地區與其他體量較小的鄰國改善關係,與中國修復關係也是印度這次調整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而另一件引起全球關注的是,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表示,中印領導人「將圍繞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進行戰略溝通。」隨着英國脫歐和美國總統川普的當選,世界局勢有了明顯的改變,加上川普在全球掀起了貿易保護主義浪潮,導致印度對美國的信賴越來越低。

據瞭解,目前印度最大的貿易伙伴就是中國,雙方貿易額高達840億美元,500多家中資企業在印度設廠。據CNN報導,改善經濟關係也是這次重啓雙邊關係重要的一環。

印度觀察家研究基金會研究員馬諾伊(Manoj Joshi)表示,印度熱衷於保持關係的平衡,特別是中國越來越靠近印度的死對頭巴基斯坦,「兩國的關係處在不穩定的狀況,印度試圖回到過去,修補過去兩年被破壞的關係」。馬諾伊補充,中國也努力不讓印度回到美國的陣營

莫迪在訪華前夕,連發3條推特。莫迪所發佈的第一條推特寫道,「我將在2018年4月27日至28日展開訪華之旅,前往武漢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非正式會晤。」

第二條推特則表示,「我和習近平將對一系列涉及雙邊和全球重要問題交換意見,我們將談到各自國家發展的願景,特別是目前和未來國際形勢的背景下。」最後一條推特則表示,「我們也將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檢視印中關係的發展。」

據悉,印度的基礎設施非常落後,這已經嚴重阻礙到國家的經濟發展。中國在過去30年累積了強大的基礎設施建設能力,可以幫助印度以比較高的效率、較低的成本改善基礎設施的問題。

莫迪推行的「印度製造」需要大量的外來投資產業轉載,歐美日發達國家在過去30年已經進行了充分的產業轉移,現在還可以向外轉移的產業已經不多,很難滿足印度的需要。

但中國正在積極推行海外投資,所以正好可以與「印度製造」對接。不過雙方缺少戰略互信,導致印度對中國企業附加了特別的安全審查程序,不僅拉長了審批時間,還降低了中國企業對印度投資的意願。

據瞭解,缺乏戰略互信使印度多次發起抵制中國商品的活動。但增加戰略互信後,中印不但可以在基礎設施建設、產能合作和貿易金融領域進行合作,還可以在「一代一路」方面有所作爲,特別是通過「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和「中尼印經濟走廊」。

▼莫迪訪華前連發三條推特。(圖/翻攝自莫迪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