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迴應起訴:看他們一眼,他們都贏了

在近日的一次獨家訪談中,著名作家莫言與“澎湃新聞”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談論了衆多引人深思的話題。

多年來,莫言一直致力於慈善事業,他的善舉如涓涓細流,滋潤着無數需要幫助的心靈。他捐助了125萬元,治癒了西藏地區的62個兒童,讓他們重獲新生;他籌集善款開啓公益項目“莫言同心”,已救助了359個孩子,爲他們點亮了未來的希望;他還參與了“與星同行”項目,救助了46個孩子,讓他們感受到了人間的溫暖。

在另一面,莫言近年來卻不斷遭受着網絡上的圍攻和攻擊。

這些攻擊者中,不乏一些自詡爲“左”字刻心入髓的網紅大V,他們或以尖酸刻薄的言辭詆譭莫言的作品,或以斷章取義的手法曲解莫言的觀點,企圖將這位文學巨匠推向風口浪尖。

司馬南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曾在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大加讚賞,甚至將莫言的作品捧上了天。隨着時間的推移,司馬南的態度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開始對莫言進行猛烈的批評,甚至將莫言的作品貶得一文不值。這種前後矛盾的行爲,不禁讓人懷疑他的真實動機。

除了司馬南之外,還有一位自稱是司馬南學生的“毛星火”,更是對莫言進行了極端的攻擊。他不僅在網絡上大肆詆譭莫言的作品,甚至還將莫言告上了法庭,要求對其進行公訴。

在這次訪談中,莫言雖然沒有直接提及這些攻擊者,但他的言辭中卻透露出一種對於文學和人生的深刻見解。他強調,文學創作應該尊重人性的複雜性,不應該將人物簡單地劃分爲“好人”和“壞人”。他希望自己筆下的每一個人物都是活生生的人,是真實可信的人。這種對於人性的尊重和理解,正是莫言作品能夠打動人心的關鍵所在。

莫言還談到了對於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的理解。他提到自己過去不能理解托爾斯泰對俄軍總司令庫圖佐夫的描寫,覺得寫得太像反面人物了。隨着年歲的增長和閱歷的豐富,他逐漸理解了托爾斯泰的用意。雖然庫圖佐夫在小說中顯得臃腫、酒色過度,給人一種又笨又懶的感覺,但這正是托爾斯泰對人物的真實刻畫。他認爲,只有這樣描寫,才能在後面更顯示出庫圖佐夫的偉大。

面對那些對其小說尋章摘句、斷章取義,進而惡意與無端抹黑者,莫言表現出了極大的寬容和豁達,並未過多辯解。他認爲,這些攻擊並不能改變他對文學的熱愛和追求。相反,他會將這些攻擊視爲一種動力,激勵自己更加努力地創作。他相信,歷史和時間會給出公正的評判。而他也期待着中國能夠出現更多的優秀作家,共同推動文學事業的發展。

在談到獲得諾獎時,莫言表示,這並不算自己的“轉折點”,也不認爲自己的作品就是中國最好的。他甚至期望中國的第二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能夠出現,並希望他/她能夠得到的好評比自己多,差評比自己少。

同時,莫言也對於互聯網時代的人性有了更全面的認識。他認爲,互聯網讓人們看到了人性的複雜性和多樣性,有時候,他甚至覺得這是一種幸運,因爲這樣的時代讓他能夠以獨特的角度去觀察和理解人性。

對於外界的評價,他坦言:“就任人評說吧。”他堅信,對於一個作家的評判,在當代可能衆說紛紜,但更在於未來的歷史定論。

回顧莫言近年來的經歷,不難發現,他始終堅守着自己的文學信仰和追求。他用自己的作品詮釋了人性的複雜性和多樣性,也用自己的行動展現了作家的社會責任和擔當。

對於那些攻擊者們來說,他們或許認爲自己是在捍衛某種真理或正義,但實際上,他們只是在暴露自己的狹隘和無知。他們無法理解莫言作品中的人性深度和複雜性,也無法欣賞到莫言筆下的文學魅力。

他們的攻擊和謾罵,只會讓自己顯得更加醜陋和可悲。

歷史會記住那些爲人類文化做出傑出貢獻的人,而攻擊者們則只會成爲過眼雲煙。莫言作爲一位偉大的作家,他的作品和思想將會流傳千古,爲後人所銘記和傳承。而那些攻擊者們,則只會成爲文學史上的一段插曲,被人們遺忘在時間的塵埃裡。

卑鄙,不一定永遠都是其通行證;高尚,也不必就是高尚者的墓誌銘。

如果我們都將這個世界讓給了所鄙視的那些人,那麼,人生還有何意義?社會還有何生機?國家、民族還有何未來?世界上,還有什麼值得人們留戀、存在與嚮往的呢?

莫言的堅持與信念,正是對這些問題的一種深刻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