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抱寶寶深情凝視5000年 臺中最古老人類化石發現

母親臨死仍緊抱嬰兒凝視令人吃驚。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臺灣科博館考古學家近日在臺中發現,一對約莫4800年到5000年之間的母子骨骸,應是臺灣中部至今最古老人類化石。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主任屈慧麗表示,遺骸挖掘出時,母親臨死前仍緊緊抱着嬰兒並深情凝視着,令在場工作人員十分吃驚。

此次考古從2014年5月開始,耗時1年完成,在安和遺址約400平方公尺的面積裡,由科博館人類學組主任屈慧麗發掘約48具排列整齊的人骨,4000多件陶片三連杯雙連杯,及許多石斧板岩箭簇、閃玉錛等器物。此外也有石虎、狗、大型魚鰓蓋骨、魚脊椎骨、山羌鬼鼠、蛇、鯊魚牙齒貝殼、古代稻米、種子等史前生態遺留。其中,也發現鯊魚牙齒,可能代表當時此地距離海岸線相當近。

據瞭解,這次發掘出土的一具成人遺骨左側伴隨另一嬰兒遺骨,成人似用左手托住並低頭俯視嬰兒。成人遺骨上的特徵顯示其爲年輕女性,大約20-25歲,身高約160公分,嬰兒約50公分,無法看出性別,但從身長骨骼狀況判斷其出生6個月內,目視可見成人遺骨右上齶缺齒3顆,左上齶缺齒至少2顆,推測可能與從前盛行的拔牙習俗有關。

▲臺灣中部最古老的人類化石出土。(圖/翻攝自路透社,下同)

考古挖掘中,還發現一具身高約155公分的男性遺骨,由於牙齒狀況不佳,推斷年齡可能已屆中年。這具人骨出土時頸部置有一鯊魚齒形玉飾通體磨裂,大小約5*3.5公分,於鈍端左右各帶有一直徑約0.3公分的穿孔材質應爲花蓮豐田玉,研判爲其陪葬品

科博館人類學組主任屈慧麗表示,科博館將持續清理與研究這批珍貴的人骨材料,進行體質測量及特徵觀察,並與墓葬資料做綜合分析。由於遺址的年代甚早,未來亦將嘗試與國外團隊合作古代DNA實驗,以瞭解當年安和路人羣南島遷移史中扮演的角色。過去臺中地區少有史前人骨出土,且年代集中於較晚的鐵器時代,因此這次研究成果將能提供中部新石器早中期人羣來源、社會樣貌以及健康狀況等資訊,並能做爲日後比較研究之基礎,期待對於臺灣史前史以及南島研究都能有所貢獻。

「臺灣最古老人類」目前考古學分爲多派說法,在澎湖海溝發現的「澎湖原人」下齶骨化石,距今45萬年到19萬年,但年代範圍太廣,且是漁民打撈無法證實質正確出土來源,而遭受質疑;若以「出土文物」來看,臺灣本島最早有人類活動是距今2到3萬年的臺東長濱文化,但卻缺乏人類骨骸佐證;而以「出土人類化石」的角度,在臺南科學園區挖掘出土的「大坌坑文化」算是最古老的,距今年代約48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