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沒得到諾獎的大師們

‍韓江得了2024諾獎,應該是……亞洲第一個女性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吧?

韓江自己爸爸哥哥弟弟都是名作家,先生是大評論家。真文藝家庭。她在國內最有名的作品,大概是得過布克國際獎的《素食者》。那書,讀過的諸位都知道:表面是個女主角不肯吃肉的故事,骨子裡是創痛、壓抑,與韓國守舊傳統叛逆鬥爭。對韓國女性的狀態刻畫,以至於韓國社會對人精神的影響,令人動容。

一本卓越描寫韓國女性處境的書,作者自己成了亞洲第一位女性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她的文風以詩意與畫面感著稱(她姑姑是美術行當的,如上所述,真文藝家庭),但也有評論認爲,《素食者》的英語譯者黛博拉·史密斯有許多錯譯……這個留給韓語高手吧。

頒獎詞的讚頌就不復讀了,說倆真事:

韓江承認過,她偶爾會遭受偏頭痛的困擾,但也認爲這些偏頭痛讓她“保持謙遜”。

她(據說是早年操作電腦多了)手有過舊傷,《素食者》和《蒙古斑》,據說是辛辛苦苦一筆一劃手寫完成的。

所以她擅長描寫痛楚與壓抑,大概由來有自吧……

只是,這又是各大賠率榜單(殘雪、格爾特雷斯庫、安妮·卡森、穆南、村上、品欽、阿特伍德、塞薩爾·艾拉們)撲空的一年。以及,

根據諾獎“你們這一國/這一代人我們挑一個給”的習慣,這應該也意味着,韓江得獎了,那同爲韓國人的詩人高銀(九十開外了吧,之前還出過不太好的新聞),也徹底告別諾獎了?

當然,這也是每年諾獎的常態了。

上個月寫的了:

每屆諾獎頒出來後,總有滿意和不滿意。自己喜歡的作者得了的,滿意;覺得自己喜歡的作者是滄海遺珠,不滿意。

但是……沒獲得諾獎的大師陣容排一排,可能比諾獎得獎陣容還威猛。

諾獎1901年開始頒,當時托爾斯泰和契訶夫這兩個當世傳奇還活着。

且他倆都還在出作品:托爾斯泰在1899年剛出版《復活》。1903年契訶夫出了《櫻桃園》。按照“近來出了好作品更容易得獎”規律(1981年馬爾克斯出了《一樁事先張楊的兇殺案》,一年後得獎),該得的:

然而倆都沒得到就過世了。

可以說契訶夫英年早逝錯過了,但比契訶夫年長的康拉德一直活到了1924年,也沒得。

推崇魯迅先生和薩特的大江健三郎,他的倆偶像一個沒得一個拒了,他自己得了,命運的玩笑。

其他的,比如詹姆斯·喬伊斯(《尤利西斯》)沒得,馬塞爾·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沒得。這兩位加上卡夫卡,都是開時代風氣之先的,都沒得。

博爾赫斯沒得,科塔薩爾沒得,卡爾維諾沒得。

昆德拉自己沒得,還感嘆過羅伯特·穆齊爾可惜了。

菲利普·羅斯作爲美國20世紀後半葉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沒得。阿莫斯·奧茲沒得。波拉尼奧沒得。阿多尼斯沒得。托馬斯·品欽沒得。麥卡錫沒得。

諾獎不給的緣故千奇百怪,吐槽也很多。

法國以前有人念過:克洛德·西蒙、杜拉斯和格里耶,都算是法國新小說那一撥的;結果諾獎給了西蒙後,就不管格里耶和杜拉斯了,大概有種“你們這個圈子得過了,其他不管了!”

西班牙語媒體也吐槽過博爾赫斯。有些人說是按貢布洛維奇所說,諾獎評委裡有人認爲博爾赫斯“過於知識分子”;加西亞·馬爾克斯則說,博爾赫斯跟智利某大佬的某次會談裡有句話被誤讀了,所以諾獎不喜歡他。

馬爾克斯自己很八卦,他曾去問英國的格雷厄姆·格林爲啥沒得獎,原因是“瑞典那邊不覺得我是個嚴肅的作家”。題外話,格雷厄姆·格林當年爲納博科夫的《洛麗塔》打抱不平,說這可是個認真的好小說哇!真仗義。

但也有英國人吐槽過:你們覺得格林不嚴肅,可怎麼會頒個獎給丘吉爾呢?

菲利普·羅斯的讀者曾公開做網站“別鬧了,趁着羅斯還活着,趕緊給他諾獎!”——結果羅斯沒得就過世了。

當然咯,沒得的太多了,大家都知道自我解嘲了。村上春樹說過個故事,我覺得很有趣:

法國有個喬治·西默農,寫的梅格雷探長系列小說名動天下,著作超過兩百種。

與此同時,他自稱“十三歲之後到老,曾睡過大約一萬個女人”。他老婆則說沒有一萬,“最多一千二百人”。

西默農想得諾獎,但沒如願。村上春樹說大概也無所謂了。

“三年前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誰,已經沒人記得了吧?但西默農睡了那麼多人這事,卻作爲傳說在文學史上燦爛地(也許未必?)大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