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中國當藉口,美議員鼓吹“深海採礦”,要挖軍用關鍵礦產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孟翰 環球時報記者 張旺】爲開採深海礦產,美國打起“中國牌”。美國《華爾街日報》16日以“對中國的擔心已經讓深海採礦出現在華盛頓的雷達上”爲題稱,出於國家安全方面的擔憂,海底採礦在美國或越發接近現實。17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的專家認爲,在美國視中國爲最大競爭對手、不斷鼓吹擺脫所謂對華依賴的背景下,美國爲推進深海採礦而拿中國“說事”是可以想象的,但未來無論是開採還是加工都將面臨不小的阻力。

《華爾街日報》的文章開篇寫道,在海底蘊藏着大量含有鎳、錳和鈷的小岩石,這些礦物能夠製造電動汽車電池和武器。但由於開採成本高昂、缺乏研究以及公衆反對,深海採礦一直未能變成現實。不過,支持者找到了一個吸引國會議員的說辭——製造武器需要這些關鍵礦產,應努力與中國供應“脫鉤”。

12日,兩名共和黨衆議員卡羅爾·米勒和約翰·喬伊斯向國會提交了一項議案,推動美國深海採礦的開發和融資。喬伊斯聲稱,在過去20年,中國進行了戰略性投資,以控制全球關鍵礦產供應鏈,“打破中國對這些材料的壟斷對我們的安全和經濟利益至關重要”。去年12月,31名共和黨議員致信美國防長奧斯汀,對中國控制金屬和礦產供應鏈,尤其是加工環節表示擔憂,並提出深海採礦是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案。《華爾街日報》還報道說,據其看到的一封信件草稿,一批軍方和政府前官員呼籲美國批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以下簡稱《公約》),以激發美國對深海採礦的興趣,與中國展開競爭。因爲聯合國下屬的國際海底管理局將討論深海採礦的最終規則和條例,草案可能在2024年下半年完成。尚未批准《公約》的美國對新規沒有投票權。

政界賣力的背後少不了商界的推動。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加拿大金屬公司(TMC)一直想要打開去太平洋底採礦的大門。跟蹤政治資金的非營利組織“公開秘密(OpenSecrets)”稱,自2021年以來,TMC爲在華盛頓遊說已花費68萬美元。2021年至2022年間,大部分遊說集中在宣傳深海採礦是爲了實現能源轉型。但去年,通過將宣傳重心轉向對國防的意義,TMC的深海採礦計劃纔得到美國議員關注。衆議員羅伯特·威特曼聲稱:“建造我們的艦船和飛機戰鬥系統以及對軍事至關重要的其他方面所需的關鍵礦物——突然之間,很多這些領域都存在明顯的缺陷”,“如果不真正提高自己的水平並進入深海礦藏聲索領域,我們可能會受到中國的擺佈”。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17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美國想搞深海採礦,將中國作爲藉口,這是美國政客的慣用伎倆,背後肯定有企業的利益在裡面。“這與一直以來美國炒作所謂‘對中國關鍵礦產的擔憂’如出一轍,並不令人太意外。”

不過,深海採礦仍存在不小的爭議。批評者警告說,這種做法會破壞基本上尚未被人類觸及的深海棲息地。綠色和平組織15日在一份聲明中向五角大樓喊話道:“不要用深海採礦來製造更多的炸彈”。該組織表示,幾乎所有人都同意美國應該批准《公約》,但不能出於錯誤的理由,“美國不應屈從於眼前利益,而應優先考慮擴大海洋保護的責任”。

“南海戰略態勢感知計劃”主任胡波17日對《環球時報》記者分析認爲,美國一直沒有批准《公約》,一方面是因爲在海底採礦規則上的分歧,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擔心《公約》妨礙美軍在全球的所謂“自由進入”。他說,美國國內對加入國際公約相當謹慎,因此近期一些政客呼籲批准加入可能不會有結果。

關於深海採礦,林伯強認爲,目前最大的障礙應該是環境問題。相比石油和天然氣的開採技術,其他礦產資源的海底開發可能會對海洋環境生態造成更多影響。胡波表示,在深海採礦領域,現在只是試驗性的提取,商業開採還不現實,因爲成本過高,各國目前仍處在探索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