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覺醒|波託西從歷史中醒來

(原標題:南方覺醒|波託西從歷史中醒來)

新華社玻利維亞波託西2月26日電 題:波託西從歷史中醒來

新華社記者趙凱 席玥 王林園

“我身體裡的血好像在哭泣,爲我的家鄉感到悲傷。”

67歲的退休礦工胡利奧·雷耶斯聲音很輕,彷彿在自言自語。“這是我第一次對外來人說出我和家鄉的故事,希望外面的世界不要因此輕賤我的家鄉。”

雷耶斯的家鄉,在波託西——一個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在《堂吉訶德》中被用作“財富”代名詞的地方。它經歷過輝煌,也飽嘗苦難,在西方殖民史、資本主義發展史和拉美獨立運動史上都留下了深深印記。

“連馬掌都是銀子做的”

恩格斯曾說:“黃金一詞是驅使西班牙人橫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語;黃金是白人剛踏上一個新發現的海岸時所要的第一件東西。”

16世紀上半葉,緊跟哥倫布的腳步,科爾特斯、皮薩羅等一批批懷着發財夢的歐洲殖民者爭相踏上美洲土地,中北美洲的阿茲特克帝國、瑪雅城邦被無情摧毀,南美的印加帝國也未能倖免。

1532年11月16日,在今天秘魯北部安第斯山區的卡哈馬卡,印加王阿塔瓦爾帕在近萬名隨從護衛下,來到與西班牙人皮薩羅約定會面的廣場。沒想到,皮薩羅突然下令向廣場開炮,西班牙騎兵和步兵向毫無防備的印加人發起猛攻。現場在屠殺和踩踏下變成人間煉獄。阿塔瓦爾帕被俘後,交出可以裝滿幾間屋子的金銀作爲贖金,但西班牙人卻未信守諾言,最終將他處死。隨着印加帝國滅亡,南美廣闊的土地落入殖民者手中。

雷耶斯的家鄉波託西,就位於印加帝國曾經的領地——今天的玻利維亞,西班牙殖民者當時稱之爲上秘魯。

1545年,波託西發現巨大的銀礦,讓西班牙人欣喜若狂。數以千計的礦井源源不斷運出銀礦石。據估計,其白銀產量最高時約佔全球總產量的一半。僅僅幾十年時間,這個曾經“只有荒山和羊駝的地方”就擴張爲擁有十多萬人口的繁華都市,規模可比肩同時期的倫敦、巴黎。

波託西當年名聲有多顯赫?

派遣皮薩羅前去征服印加帝國的西班牙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稱其爲“世界財庫”;他的兒子、西班牙帝國巔峰期的統治者腓力二世下令將波託西建成“帝王之城”;西班牙文豪塞萬提斯在《堂吉訶德》中用當時的流行語“值一個波託西”來形容一樣東西價值連城;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在明朝萬曆年間繪製的《坤輿萬國全圖》上專門標出“北杜西山”——也就是波託西的礦山。

那時的波託西,有36座裝飾豪華的教堂、14座舞蹈學校和衆多賭場,經常舉辦各種奢靡活動。“爲慶祝1658年聖體節,波託西城主教堂到萊科萊託斯教堂的馬路,原先鋪設的石塊被敲去,全部改砌銀磚。城中用白銀蓋起廟宇和宮殿……”烏拉圭作家愛德華多·加萊亞諾在其著作《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中這樣描述該城的極度奢華。用他的話說,當年在這座城裡,“連馬掌都是銀子做的”。

只不過,這“潑天的富貴”只屬於殖民者,而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裡的印第安人卻淪爲富貴背後那慘烈的代價。

將近300年後,當殖民者離開時,銀礦所剩無幾。加萊亞諾寫道:“白銀是沒有的。連一點點閃光的東西都沒有。西班牙人甚至用小笤帚把礦井掃得乾乾淨淨。”

今天的波託西,是南美最不發達城市之一。礦山仍在運轉,但昔日繁華早已煙消雲散。持續幾個世紀的礦石開採給當地帶來嚴重生態災難。礦井產生大量礦渣,環境污染和地表塌陷問題十分嚴重。過去用汞提煉銀的冶煉過程產生大量毒氣和廢水,導致大片地區寸草不生。許多有毒物質滲入地下,其影響至今難以消除。

美國社會學家和經濟史學家安德烈·岡德·弗蘭克在其著作《拉丁美洲的資本主義與欠發達》中指出:“今日最不發達、最貧困的地區正是昔日同宗主國聯繫最緊密、曾經繁榮一時的地區。這些地區過去生產了大量財富,出口到歐洲,後來又出口到美國,是大量資本的源泉,但由於種種原因貿易不再興盛後,就被宗主國拋棄了。波託西就是這種一落千丈的最典型例子。”

“哪裡越是富得不能再富,哪裡就越是窮得不能再窮”

波託西的輝煌和苦難,都與那座海拔近5000米的礦山有關。

因發現銀礦,這座山得名“富裕山”。如今,從山下遠遠望去,滿目瘡痍的磚紅色山坡上留下條條白色車轍,與雷耶斯臉上深深淺淺的皺紋如出一轍。這些難以磨滅的印記,彷彿在控訴遭受西方奴役、剝削、掠奪的血淚史。

“對當年的印第安人來說,這裡就像‘地獄之口’。”一進入礦區,當地嚮導洪尼·蒙特斯就這樣告訴記者。

玻利維亞人至今認爲,近300年間,西班牙人從波託西攫取的白銀足夠架起一座從“富裕山”通向大西洋彼岸西班牙的銀橋。

波託西人至今認爲,近300年間,在“富裕山”礦井中丟掉性命的印第安人數以百萬計。

時至今日,波託西礦工的平均壽命也只有40歲左右。

“波託西的礦工是什麼樣的人?就是一羣早上進礦工作,不知道晚上還能不能活着出來的人。對我們而言,苦難是常態,死亡也是平常。”雷耶斯說。

爲向記者還原礦工的工作狀態,他身上穿着一件厚實的防水防塵服。“這件衣服是我死去的礦友留下的。”

在一處海拔近4300米的礦井中,記者像曾經的雷耶斯一樣,頭戴礦帽、腳踏雨鞋,身穿礦工服,揹着給頭頂礦燈供電的電池組,鑽進礦井6個工作層中的運輸層——這一層離地面最近,約40米深。

低矮逼仄的巷道只能彎腰前行,稍不小心,礦帽就碰上頭頂的山體,咔咔作響。行進中,遇到兩名20來歲的礦工推着礦車奮力前行,身體與地面形成一個不到30度的夾角。隆隆聲中,粉塵瀰漫,礦石被倒進通往地面的豎井裡的巨大礦鬥。年輕的礦工身體瘦弱,微弱的礦燈光下,他們沒有交流,又推着礦車在隆隆聲中遠去。

就像雷耶斯所說,這裡至今還在沿用原始的挖礦方式:礦工憑經驗找到礦脈,在上面鑽孔,放入雷管,人工引爆,再用人力將礦石運出。

據蒙特斯介紹,採礦業至今仍是波託西唯一支柱產業。該市近24萬居民中,約有4萬人直接參與採礦,另有5萬人間接以此爲生。當礦工收入不高,安全和健康風險很大,但大多數人別無選擇。

雷耶斯就出生在波託西一個普通礦工家庭,父親在礦上一干就是30多年,20世紀90年代因肺病去世。

在雷耶斯家的桌上,擺着兩個手工製作的泥塑:一個是戴着礦帽的骷髏頭,錘子和鑿子在頭上交叉;另一個是單手高舉、趾高氣昂的西班牙殖民者。“他們是強盜,野蠻地剝削我們,除了貧窮,什麼都沒留下,沒有技術,也沒有先進工業品。”雷耶斯說,“這些手工藝品是附近礦工的孩子做的,表達了一種抗議和抗爭。”

一位波託西老太太多年前接受加萊亞諾採訪時曾說,這個城市給予世界的東西曾經是最多的,但現在它擁有的東西卻最少。“瘋狂的人力、物力資源掠奪造成了拉美大陸上‘哪裡越是富得不能再富,哪裡就越是窮得不能再窮’的人類文明悖謬。”加萊亞諾寫道,“波託西至今仍是美洲殖民制度留下的一道流血的傷口,一份控告書。”

“死亡是唯一的休息”

波託西的玻利維亞國家鑄幣廠前身是1572年西班牙殖民者設立的王室鑄幣廠,這裡製造的銀幣曾流通世界各地。如今,鑄幣廠舊址成了一座史料豐富的寶庫,保存在此的大量古籍檔案記載着印第安人遭受殘酷剝削和種族滅絕的史實。

鑄幣廠歷史資料室主任盧德米拉·塞瓦略斯告訴記者,殖民者規定,達到一定年齡的印第安人必須下礦工作,他們通常會攜家帶口地被驅趕到波託西的礦山上去。

波託西方圓數百公里內的印第安人都被強徵爲勞動力。一個名叫路易斯·卡波切的礦主曾這樣描述:“道路上全是人,好像全國都在搬家。”很多人在到達波託西之前就死在半路,而礦山惡劣的勞動條件導致更多人死亡。據說,平均每十個到那不毛之地去的人中就有七個永遠回不來。

塞瓦略斯向記者展示了一份18世紀中期的古籍。這份檔案記載了印第安原住民在“米塔”徭役制度下從事的各類工作,目前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項目收錄。

“米塔”是西班牙殖民者對印第安人實行的一種徭役制度。它規定印第安男子每年要向殖民當局提供一定數量的徭役,主要從事採礦等相關勞動,每天要在十分惡劣的環境中工作18小時。對很多人來說,“死亡是唯一的休息”。

“由於死去的人過多,屍體堆滿礦井口,啄食屍體的烏鴉黑壓壓地佈滿天空。”歐洲作家筆下當年的波託西礦山,恐怖如斯。

通過極端殘酷的強迫勞動,被殖民者視爲“錢罐”的波託西前所未有地最大限度集中了勞動力,“以便最大限度地集中世界史上任何文明都未曾有過的財富”。

“這些田園詩式的過程是原始積累的主要因素”

以無數印第安人生命換來的,是殖民者的窮奢極侈。

加萊亞諾筆下17世紀初的波託西,沙龍、劇場和節日舞臺都裝飾有極其華麗的壁毯、掛簾和金銀手工藝品,住宅陽臺上垂掛着五顏六色的錦緞,城裡有來自西班牙格拉納達的紡織品、巴黎和倫敦的禮帽、錫蘭的鑽石、印度的寶石、巴拿馬的珍珠、那不勒斯的長筒襪、威尼斯的玻璃製品,還有波斯地毯、阿拉伯香水和中國瓷器。太太們渾身珠光寶氣,紳士們身着地道的荷蘭高級繡花服裝。

美洲殖民地對這些高端消費品的採購,推動了歐洲國家的生產,但宗主國西班牙卻是例外。美洲金銀的大量涌入,不僅讓西班牙的物價和勞動力成本高漲,也讓這個國家的很多人無心工作——坐擁能夠噴涌出白銀這種硬通貨的波託西銀山,誰還想去辛苦勞作?

波託西的白銀也成爲西班牙王室不斷髮動戰爭的重要資金來源。查理五世和腓力二世在位的16世紀堪稱西班牙帝國的“黃金時代”,其殖民地遍佈世界各地,號稱“在我的領土上,太陽永不落下”——這比大英帝國冠以“日不落帝國”的名號早了兩個世紀。這對以“天主教捍衛者”自居的父子不斷與支持新教的歐洲君主、爭奪地盤的法國國王、此起彼伏的反抗運動以及“異教徒”奧斯曼帝國交戰,宗教戰爭、爭霸戰爭、平叛戰爭輪番上演。從海外殖民地掠奪的資源再多,也架不住連年戰事的巨量消耗,西班牙王室的債務雪球越滾越大,以至於腓力二世在位期間多次宣佈破產。

還有相當一部分波託西白銀搭乘“馬尼拉大帆船”,穿越浩瀚的太平洋來到亞洲的菲律賓——這個西班牙人以腓力二世之名命名的殖民地,在那裡與中國商人進行貿易,大量採購絲綢、瓷器等高檔商品,再返銷美洲。16世紀下半葉這條新航線的開闢,使得波託西成爲跨洲貿易網絡的引擎,用巨量白銀爲世界近代史上全球性貿易的起步和歐洲原始資本的積累提供了動力。

“殖民地爲迅速產生的工場手工業保證了銷售市場以及由市場壟斷所引起的成倍積累。在歐洲以外直接靠掠奪、奴役和殺人越貨而奪得的財寶,源源流入宗主國,在這裡轉化爲資本。”《資本論》中這樣寫道。

20世紀90年代,美國社會學家和經濟史學家安德烈·岡德·弗蘭克在《白銀資本:重視經濟全球化中的東方》一書中也指出,歐洲的崛起不是單純依靠自身的經濟力量,也不能歸因於歐洲的所謂的理性、制度、創業精神、技術、地理等因素,其崛起離不開從美洲掠奪的巨量金銀。正是依靠這些金銀,歐洲通過跨國貿易分享了當時在世界經濟中居於主導地位的亞洲的生產、市場和貿易優勢。

在此過程中,遭到歐洲殖民者瘋狂掠奪的,不僅僅是波託西的“富裕山”,還有墨西哥瓜納華託和薩卡特卡斯的銀礦、巴西“黑金城”的金礦、加勒比島國生產“白色金子”的甘蔗園……

“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着血和骯髒的東西。”以“新大陸”的殖民和新航路的開闢爲起點,以美洲財富的瘋狂掠奪、印第安人的累累白骨、非洲黑奴的悲慘血淚爲代價,西方主導的近代全球性貿易循環開始起步,孕育着資本主義萌芽的血腥原始積累開始加速,西歐各國在與中東奧斯曼帝國長期較量中的不利局面開始扭轉……幾個世紀前,上一個大變局時代的大幕由此徐徐拉開。大幕背後,是準備粉墨登場的資本主義時代。

“美洲金銀產地被發現,土著人居民被剿滅、被奴役和被埋葬於礦井……這一切標誌着資本主義生產時代的曙光。這些田園詩式的過程是原始積累的主要因素。”《資本論》以諷刺的筆調總結了這段黑暗的歲月。

殖民者的“田園詩”,就是被殖民者的血淚史。

加萊亞諾認爲:“拉美貧窮的原因不是由於人民懶惰,甚至主要也不是因爲領導層昏庸無能,製造‘原罪’的禍首是現代資本主義的祖宗——殖民主義制度。”從拉美的視角回望歷史,他指出:“歐洲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掠奪美洲原始居民來孕育現代資本主義。在搶掠大宗財寶之後,便是在礦井和坑道里強迫土著人和非洲黑奴勞動,有計劃地剝削他們。印第安人過去和現在都由於本身的富有而遭到不幸,這是整個拉丁美洲悲劇的縮影。”

“我點燃的火炬,誰也不可能把它撲滅!”

著名的穆裡略廣場位於玻利維亞首都拉巴斯市中心,廣場中央聳立着爲爭取民族獨立而獻身的先驅者佩德羅·多明戈·穆裡略的銅像。

18世紀末,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風起雲涌,拉美人民逐漸覺醒。1808年,法國拿破崙大軍擊敗西班牙後,拉美殖民地的人民紛紛揭竿而起,謀求獨立。

1809年7月16日,拉巴斯爆發革命。在穆裡略等人領導下,起義者成立“辯護委員會”,發表《辯護委員會宣言》,宣佈殖民者的殘暴統治“完全非法”。

在西班牙殖民軍隊圍攻下,起義最終失敗。1810年1月29日,穆裡略等起義領袖在拉巴斯市中心廣場上被絞死。走向絞刑架時,穆裡略抖落了披在肩上的斗篷,用洪亮的聲音吶喊:“我點燃的火炬,誰也不可能把它撲滅!”

“三個多世紀來,我們與生俱來的自由一直被一個侵佔者的專制統治和暴政所踐踏,我們被視爲低等人類,被看成野蠻人,對此我們一直無動於衷……現在,終於到了在這些不幸的殖民地上升起自由旗幟的時候了!”雖然起義失敗了,但起義者發佈的《辯護委員會宣言》是南美洲第一個獨立宣言,是拉美獨立運動拉開序幕的重要標誌。

正如穆裡略所預言,他犧牲後的十多年裡,在玻利瓦爾、聖馬丁、伊達爾戈等革命者帶領下,獨立浪潮席捲拉美,歐洲殖民者節節敗退,一個又一個國家贏得獨立,在世界反殖民史上書寫了壯麗篇章。

1825年8月6日,玻利維亞正式宣告獨立。同年10月,“解放者”玻利瓦爾來到波託西,受到民衆熱烈歡迎。

波託西省政府博物館負責人謝拉·貝爾特蘭把記者帶到省政府二層一間會客廳。據他介紹,當年玻利瓦爾曾在這裡住了近一個月。其間,他登上“富裕山”,把他親手解放的幾個前西班牙殖民地的獨立旗幟插上山頂,並發表了一番激動人心的演講,稱“這纔是15年獨立戰爭真正結束的地方”。

“如果沒有‘富裕山’的經濟保障和波託西人的貢獻,獨立戰爭很難取得成功。”貝爾特蘭說,玻利瓦爾也相信這一點。她告訴記者,“玻利維亞”這個名稱就是來自“玻利瓦爾”,“這是我們深愛的祖國現在的名字。”

“我們要自主掌管我們的財富”

在波託西“富裕山”以西約200公里,是海拔3000多米的烏尤尼鹽沼。雨季,那裡成爲一個淺湖,水平如鏡,倒映着天空,因此得名“天空之鏡”。但來此觀光的遊客或許很少意識到,眼前這片如夢如幻的鹽沼其實是世界最大鋰礦之一。

與幾個世紀前的白銀相似,鋰這種同樣具有銀白色外觀的金屬成爲近年來國際市場上需求巨大的熱門礦產資源。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的數據,玻利維亞的鋰礦儲量目前排名世界首位。

包括玻利維亞在內,很多拉美國家在19世紀先後獨立,但西班牙人走了,英國人、美國人又來了,拉美人民並沒有實現真正的自主。

“離天堂太遠,離美國太近”——在拉美廣爲流傳的這句話,訴說着這片土地的不幸與無奈。200年來,美國第五任總統詹姆斯·門羅發表的所謂“門羅宣言”始終在拉美迴盪。

在玻利維亞前外長費爾南多·瓦納庫尼看來,美國一直居高臨下地視拉美爲“後院”,在這裡掠奪土地、攫取資源、煽動政變,甚至赤裸裸地發動武裝入侵,其目的就是要把美洲變成“美國人的美洲”。

瓦納庫尼說,玻利維亞的自然資源十分豐富,從黃金、白銀、天然氣到鋰,因此這個南美國家在歷史上飽受美西方欺凌。“玻利維亞與美西方打了數百年交道,可以說是‘經驗豐富’,但這些經驗告訴我們,與美西方打交道沒有什麼好處。”因爲,美西方“不允許別人贏,它們只是來剝削你和偷竊你的財富”。

2019年10月,玻利維亞舉行總統選舉,時任總統莫拉萊斯勝出,但反對派指控他舞弊。隨後,該國發生激烈衝突,莫拉萊斯被迫辭職,流亡國外。他指責美國等國覬覦玻利維亞的鋰礦資源,在幕後操縱對他發動政變。

2023年3月,玻總統路易斯·阿爾塞發表講話,譴責美國南方司令部司令勞拉·理查森公開指責玻利維亞等拉美國家通過國際合作開發鋰礦的政策。他提出,玻利維亞、智利、阿根廷等鋰資源豐富的國家應當效仿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組建一個“鋰佩克”。“我們必須以主權的方式在市場上團結起來,讓價格有利於我們的經濟。”

2023年8月底,即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五次會晤作出金磚擴員決定後不久,阿爾塞表示,玻利維亞希望成爲金磚國家的戰略伙伴,金磚國家合作機制爲廣泛尋求經濟和貿易機會的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十分有利的環境。玻利維亞的鋰礦資源可爲金磚國家發展帶來機遇。

真正的獨立自主,才能帶來真正的繁榮發展,這是波託西的苦難史留給玻利維亞人的深刻教訓。

玻利維亞國家鑄幣廠博物館內,遊人絡繹不絕,其中有不少年輕學生。在館長路易斯·阿蘭西維亞看來,需要對殖民歷史進行批判性解讀。“只有認識到殖民者對我們祖先、我們這片土地造成的傷害,我們才能更好地認識自己,繼續前行。”

嚮導蒙特斯現在每週大約4次帶團進入礦山,經常有當地民衆帶孩子來了解這段歷史,切身感受礦工工作的艱難。“我也會給大家講殖民時期的奴役制度等歷史,希望向人們真實展示,讓人們有所思考。很多人來過後彷彿上了改變人生的一課。”

雷耶斯正在收集整理父親留下的與礦山有關的“老物件”,希望建立起一個口述歷史的小博物館,讓父親和自己的故事傳承下去。

“作爲美洲人,我們現在已經得到權利自由,但我們更應該以獨立自主的方式利用它,以我們自己的方式管理我們的自然資源,管理我們的文化寶庫。我們要有自己的身份認同,要自主掌管我們的財富。”貝爾特蘭說。

【專訪】玻利維亞前外長費爾南多·瓦納庫尼

我們已經意識到,從歷史延續至今的貧困正是由於西方國家的殖民統治造成的。

美西方一直企圖掌控和掠奪拉美豐富的資源,這是導致拉美地區衰落的原因。因此,拉美國家必須以維護領土和資源主權的新視角,擺脫美西方強權。

玻利維亞以及拉美地區其他國家正經歷一次新的羣體性覺醒,已經意識到受美西方霸權控制沒有給拉美帶來任何好處。另一片擁有豐富資源的土地——非洲,也意識到它的貧困正是由於受美西方殖民所導致。

包括玻利維亞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從政治層面到資源領域,都在努力擺脫西方強權控制。我們期待加強地區一體化,同中國等更多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以互利共贏爲目標尋求合作,以更好惠及人民。

覺醒首先發生在意識形態層面。我們不再依賴美西方几個世紀以來試圖讓我們相信的東西,我們相信自己以及那些與我們同樣遭受過苦難的國家。這些曾遭受殖民統治和資本主義掠奪的國家興起,組成了全球南方。這意味着新的政治機遇、新的合作關係,玻利維亞和整個拉美對此充滿期待。

我們曾擁有類似的貧窮經歷、類似的被壓迫經歷,這讓我們對彼此擁有信任,對未來充滿憧憬。我們因各國人民的力量而團結在一起。如果一輩子活在美國人設定的框架裡,就只能一直聽美國人的話。只有依靠“金磚+”這樣的新機制,才能制定新經濟戰略,打造新世界秩序。(參與記者:劉健、陳璐、相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