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醒年代》在歷史的壯闊畫卷裡樹起青年之榜樣

“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責任,完全被劇戳中,我也想做個有爲青年。”由劇推己,電視劇作品藝術魅力即在共情中。當“做有爲青年”成爲彈幕裡、網絡評論區的高頻詞,一部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在壯闊的畫卷裡,樹起了當代青年的榜樣

《覺醒年代》正在央視一套熱播,該劇是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理想照耀中國——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電視劇展播”重點劇目。它以“南陳北李”相約建黨的革命故事爲線索,以1915年《青年雜誌》(1916年改名爲《新青年》)問世爲始,展現了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產黨成立這一段風雲激盪的偉大歷史進程,清晰反映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和中國共產黨創建的全過程。

該劇厚重的題材不僅吸引了觀衆追劇,使其收視率始終位列榜首,還在視頻平臺圈粉無數,前16集累計播放量超3億次,評分從8.3分一路漲至8.7分,超半數網友給了五星好評。劇中李大釗陳獨秀等人對馬克思主義的播種,毛澤東、周恩來、陳延年、陳喬年鄧中夏趙世炎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經歷,讓人熱血澎湃,也讓人肅然起敬。他們在暗夜中發出的點點星芒,不僅照亮了百餘年前青年的道路,也能啓迪當下青年爲國家作爲、爲民族擔當。

塑多元而歸一羣像戲,還原歷史的必然選擇

波瀾壯闊的中國近代史、中國共產黨黨史中,有無數動人心魄的故事與不可不說的人物。《覺醒年代》採取了多線並敘的方式,在1915年到1921年的時間跨度中,交錯呈現了衆多歷史人物爲舊中國謀出路的種種探索和思想交鋒

開篇,故事的導火索是北洋政府簽訂賣國條約“二十一條”。隨之而來的是青年人的迴響:剛回國的陳獨秀四處籌謀決定辦《青年雜誌》 “啓民智”;在日留學的李大釗、章士釗等人紛紛撰文探尋救國之道;年輕學生們開始自覺宣揚新思想,一場浩浩蕩蕩的新文化運動開始了。

跟隨鏡頭流轉,長沙,伴着雨聲與市集交響出場的是青年毛澤東,他將以筆名“二十八畫生”書寫志向;天津,南開中學的小禮堂裡,一身白衣的青年周恩來正大聲朗讀《敬告青年》;上海,街頭的老藝人用民間曲藝的形式給路人講述當時局勢……思想的星芒開始燃起火焰,那一刻,從東到西,從南到北,振臂疾呼的救亡之聲、愛國之聲響徹中華。

作爲一部講述重大革命歷史進程的電視劇,《覺醒年代》中涉及歷史的真實人物有近千人。主要革命先驅人物立體飽滿,羣像多元豐富。以蔡元培爲例,儒雅懇切之外,更有因勢乘便之進退步法、力抗洋酋之凜然正氣……層次綿密的角色藉由劇本、鏡頭與演員三位合一演繹,令人回味無窮。還有許多“書本里的場景”,也在劇中得到了精彩刻畫。魯迅所作現代文學首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的寫作和發表被濃墨重彩地渲染,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長時的演說以及辜鴻銘作《中國人的精神》演講都激起了彈幕一片慷慨讚歎,這些經典場面在劇中不時閃現,匯聚成一幅極具藝術張力的羣像。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王一川談到:“不少藝術形象,此前已在《建黨偉業》《我的1919》等影片,以及《恰同學少年》《開天闢地》等電視劇中,不同程度地得到過一些刻畫。但像在《覺醒年代》中這樣,緊密依託《新青年》雜誌的傳播軌跡,將多種多樣的人物和事件共同組合成一幅完整而又多元、多元而又歸一羣像的作品還是第一次見到,稱得上是一次帶有集成式意義的美學突破。”在他看來,劇中出現的北洋政府、保皇派、復古派、自由主義、無政府主義、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等多元思想的交鋒,是道路自信的彰顯,“中國共產黨建黨不是突然發生的或偶然的歷史結果,而是中國歷史新紀元開創過程中業已存在的多元選擇中的一項必然優選。”

獨到的鏡頭語彙揚精神風貌,感召當代青年人

許多網友評價,《覺醒年代》是觀衆期望看到的主旋律作品——既有波瀾壯闊的宏大敘事,也有獨到的鏡頭語彙暗藏歷史的密碼。

令人印象深刻的當屬劇中陳獨秀和毛澤東的不同出場。前者長髮披散,於羣情激奮的學生中坦然進食,儼然一副肆意汪洋的狂士形象;後者在蒙太奇的畫面中登場,風雨飄搖中他發足狂奔,趟過的是民不聊生的破舊山河,他得跑快些,才能跑出那瀟瀟雨幕,守護好懷裡珍貴的理想和信念。

對陳獨秀、李大釗、蔡元培、辜鴻銘等人的幾次演講呈現,劇中都調用了大面積的暖黃色調,烘托出理想主義浪漫情懷。陳獨秀會錢玄同陶然亭裡飲酒聽琴賞雪,極盡文人雅會之趣。還有許多細節的表徵,也在年輕的網友中被解讀出了背後的意涵。比如瓷碗下的青蛙、話筒上的螞蟻、飄灑的風雪,都無聲勝有聲,在臺詞的言外之意上,烘托出了史實感與寓言的意味。

藝術化的視聽語言進一步俘獲了年輕的觀衆。有在校大學生將劇中片段反覆揣摩,“我太喜歡潤之出場這一段了,兩分鐘我來回看了好幾遍。他自風雨和苦難中而來,如光一般耀眼!”有90後剪輯出蔡元培、陳獨秀雪中共敘往事的短視頻發佈在B站,引發“國家情勢危如累卵,救國之士意氣風發”的讚歎。

也正因爲被劇集深深吸引,劇集原型人物的覺醒,感召着當代青年。跟隨劇中“覺醒”的主題——從李大釗寫下《厭世心與自覺心》,呼籲國人“改進立國之精神,求一可愛之國家而愛之”;陳獨秀創辦《青年雜誌》,呼喚青年 “自覺其新鮮活潑之價值與責任”;到毛澤東提出了 “文明其思想,野蠻其體魄”;乃至知識分子、青年學生、工人階級覺醒——網友稱,自己也沉浸在了“那段讓人熱血沸騰的革命創業史”中。

劇中,百餘年前的青年人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經坎坷而一往無前;劇外,今天的青年也被革命歷史題材觸動,爲前輩的崢嶸往事動容。如一名年輕觀衆所言: “國難當頭時青年當自強,現在和未來吾輩也更要永遠自強!《覺醒年代》也許正在改變我的人生選擇。”(記者 王彥